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10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19年10月31日我们在楚雄州元谋县(25.899°N,101.791°E)青稞、燕麦、糜子和小麦田发现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发生严重。田间调查表明:青稞、燕麦、糜子和小麦的受害株(丛)率分别为90.63%、31.64%、100%和86.84%,有虫株(丛)率分别为24.65%、17.19%、12.20%和27.19%,百株虫量分别为28.13、23.05、12头和42.98头。同时,发现草地贪夜蛾在青稞、燕麦、糜子上的为害特征与在玉米上的特征不同,表现为低龄幼虫食叶蛀心,高龄幼虫切根断蘖(穗)。与在小麦上的为害特征相似:1~2龄幼虫分布于叶片和心叶上;3~4龄幼虫向下移动至中部叶片、叶鞘和近地表面的分蘖着生处;4~6龄幼虫多数躲避在麦丛基部和表土下1 cm根茎连接处和缝隙中,与地下害虫的为害特征相似,不易发现,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为制定有效的草地贪夜蛾防控措施,分别自缅甸、柬埔寨和我国云南省采集4、2和8个种群共542个草地贪夜蛾样品,基于mtCOI基因序列分析这14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遗传分化系数及基因流。结果表明,缅甸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介于0.273~0.396和4.643~6.727之间,高于我国云南省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分别介于0.047~0.214和0.791~3.636之间;除ZT种群、LS种群和TO种群外,其它11个种群的Fu’s F均为显著正值,表明缅甸、柬埔寨和我国云南省的草地贪夜蛾种群未经历种群扩张事件;在14个种群中,LS种群与其它种群分化较明显,TK种群、MY种群、CP种群、MS种群和KY种群有效迁入个数和有效迁出个数之和较高,分别为699.41、682.50、855.76、684.56和701.31,推测这5个种群在草地贪夜蛾基因交流中起着类似"中转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滇中温带高海拔地区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最佳防治方法,本研究选用不同剂型的3种药剂,分别使用“惊扰撒施”法、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与普通撒施法和喷淋灌巢法进行比较,探索不同方法对红火蚁工蚁减退率的影响和对蚁巢的灭除效果。结果表明:饵剂、粉剂使用“惊扰撒施”法和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对工蚁减退率和蚁巢的灭除效果均高于普通撒施法和喷淋灌巢法;药后3 d、10 d,饵剂“惊扰撒施”法和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灭除效果最好,工蚁减退率和蚁巢防效均为100%;粉剂普通撒施法灭除效果最差,工蚁减退率和蚁巢防效分别为65.67%、59.62%和25.00%、25.00%。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和饵剂“惊扰撒施”法对红火蚁的灭除效果较为彻底,值得推广应用,粉剂普通撒施法效果较差,不建议使用,其他方法可作备选方法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4.
2008-2012年, 采用浸叶法连续5年测定了云南省2个主要蔬菜种植区通海县和弥渡县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对Bt制剂的抗药性,并进行了盆栽药效评价。结果表明,两地区小菜蛾对Bt制剂均表现为低抗或无抗性,抗药性无明显上升趋势。比较了在光照培养箱和自然条件下3种不同Bt制剂对通海和弥渡县小菜蛾盆栽药效,药后第5天通海和弥渡小菜蛾种群在恒温(25±1 ℃,RH65%~70%)和自然条件下(12~28 ℃,RH50%~75%)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3%~95.5%和80.2%~90.6%、78.8%~89.1%和73.4%~85.7%,两者差异不显著。云南小菜蛾种群对Bt制剂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在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中有选择地使用。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掌握云南省不同菜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水平及年度变化规律,于2009—2013年间连续5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滇中通海县、滇西弥渡县和滇西南临沧市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同时,对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的F1代,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3种增效剂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自2009年以来,通海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抗性倍数从2009年的2.30倍,逐渐发展到2012年的47.79倍和2013年的43.0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弥渡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除了2010年达12.35倍外,其余均处于低水平抗性;临沧市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在1.01~4.60倍之间,处于低水平抗性。3种增效剂均对氯虫苯甲酰胺无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掌握云南不同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发展趋势,2012-2015年,连续4年采用稻茎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滇西沧源、滇西南勐海和滇东师宗3个稻区田间白背飞虱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云南不同稻区田间白背飞虱对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总体在0.9~23.4倍,其中对毒死蜱的抗药性最高,除少数年份外,LC502 mg/L,抗性倍数10倍,抗药性达到了中等水平,年度间变化幅度较大;对噻嗪酮的抗药性呈下降趋势,滇西沧源和滇西南勐海种群对噻嗪酮的抗药性由2012年的中抗水平(11.0倍和23.4倍)下降到2015年的4.6倍和7.5倍;3个稻区种群4年对吡虫啉、吡蚜酮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最高达7.2、6.5和5.5倍,总体表现为无抗或低水平抗性。由于噻嗪酮和毒死蜱在云南稻区的频繁和广泛使用,田间白背飞虱已对其产生抗药性,建议限制这两种杀虫剂的使用频率或与不同作用方式的药剂轮换使用,其余药剂可以有计划地选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云南省东部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盆栽笼罩条件下白背飞虱种群在虫口密度、接虫时期和水稻品种不同组合条件下增殖倍数。结果表明:(1)接虫时期、接虫密度、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倍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影响作用大小为:接虫时期(F=23.1,P0.001)接虫密度(F=12.8,P0.001)品种(F=5.6,P=0.003);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30.1、16.4、8.1和1.3倍,移栽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拔节期、抽穗期、孕穗期接虫差异极显著(P0.01);5、10、20和40对/丛等4个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2.1、21.7、7.2、4.9倍,以5对/丛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10对/丛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20、40对/丛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品种‘丰优香占’、‘红优7号’、‘云恢290’和‘明两优527’上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1.6、15.9、10.8和7.7倍,以‘丰优香占’的种群密度最高,与‘红优7号’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云恢290’、‘明两优527’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2)对接虫量、苗龄、田间均温和田间均湿等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品种‘红优7号’上,种群增殖模型回归方程为Y=-67.05+1.76 X_1-1.36 X_2+3.70 X_3+0.03 X_4(Y为增殖倍数、X_1为接虫量、X_2为苗龄、X_3为平均气温、X_4为平均湿度,下同)。‘丰优香占’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91.65-0.16 X_1-0.38 X_2+3.39 X_3+0.41 X_4。‘云恢290’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59.79+0.23 X_1-0.12 X_2+2.28 X_3+0.10 X_4。‘明两优527’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8.81+0.27 X_1-0.15 X_2+0.92 X_3+0.01 X_4。在水稻移栽期接虫,接虫密度为5对/丛,品种为‘红优7号’时,白背飞虱的种群增殖倍数为43.3。本研究表明在移栽期至拔节期,较低的成虫密度往往能导致较大的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查阅前人研究报道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稻-鱼-鸭共育模式的应用现状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稻-鱼-鸭共育模式的生态功能、控害机理、增值效应及其在云南省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云南省稻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为稻田实现农药化肥减投减量,提高稻田产出寻查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以DR 5为父本诱导5份糯玉米杂交种获得的单倍体籽粒为试验材料,探究处理方法、浓度、处理时间和温度对糯玉米单倍体的加倍效果.结果表明,浸芽法的加倍效果最好,加倍率均值达11.02%.秋水仙素浓度为0.8 mg/mL时,加倍率最高,均值达10.47%.处理时间以8h最好,加倍率均值达7.58%.处理温度为21℃时达到最佳,加倍率均值达10.96%.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新型除草剂加倍糯玉米单倍体的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五氟黄草胺和二氯喹磷酸、双草醚3种除草剂在不同浓度下对糯玉米单倍体的加倍效率,选择最为合适的加倍方法.以京科糯2000、中糯2号、吉香糯87三种白糯基因型的单倍体籽粒为材料,用浓度为40,60,80 μmol/L的五氟黄草胺和二氯喹磷酸、双草醚作为加倍药剂,采用浸芽法对芽长1~2 cm的糯玉米单倍体种子进行处理,处理后移栽至大田,观察其散粉情况,统计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结果表明,40~80μmol/L的3种加倍药剂对糯玉米单倍体加倍都有效果.五氟黄草胺、二氯喹磷酸和双草醚的加倍率依次为3.46%~10.17%,6.49%~14.87%,2.98%~10.05%;其中以80μ mol/L的二氯喹磷酸加倍效率最高,3种糯玉米单倍体种的平均加倍率分别为13.23%、14.63%、14.87%.方差分析表明,3种白糯基因型玉米单倍体种的加倍率呈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五氟黄草胺、二氯喹磷酸和双草醚可以提高糯玉米单倍体的加倍效率,但不同基因型的糯玉米单倍体对加倍药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