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9篇
  3篇
综合类   28篇
园艺   255篇
植物保护   9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由丝核菌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叶腐和茎基腐病在中国华北地区普遍发生,其中以河北、内蒙以及北京较为严重。2011~2018年,从华北地区不同省份具有典型叶腐和茎基腐症状的芸苔属蔬菜上分离获得95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分离物,大多数分离自发病植株的叶部,少数分离自茎基部。通过细胞核染色,87株菌属于多核丝核菌,另外8株属于双核丝核菌;经菌丝融合鉴定、rDNA-ITS区及TEF-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lpha, TEF-1α)序列分析,大多数多核丝核菌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2-1(74%),其他少数分别属于AG-1-IB(16%)、AG-4-HG II(2%)和双核丝核菌AG-A(8%)。温室条件下进行寄主范围致病力测定,各分离物对原寄主都表现出致病力,呈现典型叶腐或茎基腐症状;对其他作物的致病力差异较大。不同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AG)的菌株对寄主致病力大小存在差异,AG-2-1致病力最强,只有AG-A对叶部没有致病力。AG-2-1对寄主叶部的致病力和对茎基部的致病力呈显著正相关,AG-1-IB对寄主叶部的致病力和对茎基部的致病力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3.
2008年春天以来,<中国蔬菜>的读者通过寄样和电话咨询反映,今年的黄瓜霜霉病发生严重,很难防治.今年春夏季我们在对北京周边、山东、河北等地进行病害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该病为害严重,在发病严重的大棚中,病叶率达85%以上,果实发育迟缓,产量降低,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仅河北青县春大棚调查,黄瓜霜霉病发生面积超过1 330 hm2,损失超过2 000万元.  相似文献   
54.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RFP标记转化株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重要新流行病害,目前尚缺乏抗性品种,病原菌侵染机制及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为了开展多主棒孢的病原学研究,本试验采用农杆菌基因介导技术(ATMT),获得了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的多主棒孢转化株,转化株在PDA培养基转接6次后仍能在菌丝和分生孢子上发出强烈的红色荧光,生物学测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转化株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5.
啶酰菌胺对黄瓜灰霉病防治效果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6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6种药剂的抗性背景,发现它们对啶酰菌胺具有不同水平的抗性。同时结合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评价了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盆栽试验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具有低等抗性的2株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3.49%和53.04%,对3株高等抗性的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0.16%、51.67%和32.24%。说明灰葡萄孢的抗性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啶酰菌胺的杀菌活性。2013年和2014年的田间试验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施药量为375g·(667m2)-1时,防治效果分别为94.34%和90.39%。在施药量为300g·(667m2)-1时,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与对照药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都很显著。综上所述,现阶段啶酰菌胺对黄瓜灰霉病仍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6.
为明确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ZF145中可有效抑制黄瓜角斑病病原菌扁桃假单胞菌流泪致病变种Pseudomonas amygdali pv.lachrymans的主要物质,采用冻干法、酸沉法、絮凝法、萃取法和铵沉法提取菌株ZF145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通过室内盆栽试验验证粗提物对黄瓜角斑病的防治效果,综合比较不同方法的提取效果,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igh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联用技术鉴定粗提物中的抑菌物质。结果表明,絮凝法最适用于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ZF145发酵上清液中抑菌物质的提取,通过絮凝法提取的粗提物对扁桃假单胞菌流泪致病变种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9.50 mm,对黄瓜角斑病的盆栽防治效果为42.85%,且粗提物中的主要抑菌物质为C13~C16的surfactin同系物,浓度和纯度均为最高,分别为2.77 g/L和69.28%。表明本研究优化的絮凝法可用于芽胞杆菌发酵液中抑菌物质的提取。  相似文献   
57.
为明确中国华北地区瓜类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现状及抗药突变株的生物学性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采自北京、山东、河北等地未使用过咪鲜胺的112株瓜类尖孢镰刀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并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尖孢镰刀菌抗咪鲜胺突变株。结果表明:咪鲜胺对112株瓜类尖孢镰刀菌的平均EC50值为(0.030 1±0.030 4)μg/mL,菌株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敏感性明显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该EC50值作为瓜类尖孢镰刀菌对咪鲜胺的敏感基线。药剂驯化共获得7株抗咪鲜胺突变株,其抗性倍数介于6.2~26.8之间;突变株在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和致病力等方面均明显低于亲本菌株,差异显著;仅突变株HG13052701-R1的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其他6株抗咪鲜胺突变株的抗药性均不能稳定遗传。室内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仅与戊唑醇之间有交互抗性,与多菌灵和齅霉灵之间均无交互抗性关系。研究表明,瓜类尖孢镰刀菌在药剂选择压下可以形成抗咪鲜胺群体,具有低等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58.
采用灌根施药法,测定了不同有效氯浓度的酸性电生功能水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黄瓜种苗的安全性。结果表明,酸性电生功能水对黄瓜根腐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有效氯浓度90 mg/L时防效最高,为67.15%,与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mg/L的防治效果62.62%相当。酸性电生功能水对黄瓜种苗安全、无毒,在适宜的有效氯浓度范围内,对黄瓜植株具有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59.
为了明确平菇细菌性褐斑病病原菌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弱毒菌株JPG250303的诱导抗病作用、弱致病性及诱导抗病作用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对其诱导抗病性表达、诱导接种浓度及诱导间隔期的研究,明确该弱毒菌株具有较好的诱导抗病效果。利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出该弱毒菌株为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 tolaasii),将弱毒菌株经平菇子实体连续5代培养后均具有弱致病性,说明其弱致病性可以稳定遗传;同时对5代菌株分别进行了诱导抗病活性的验证,5代菌株对平菇细菌性褐斑病诱导抗病效果分别为67.2%、66.3%、69.1%、68.6%和65.0%,说明该弱毒菌株诱导抗病活性也具有稳定性,这一研究为该弱毒菌株作为生防菌株防治平菇细菌性褐斑病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0.
蔬菜根结线虫的发生与日光土壤消毒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土传病害一直是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一个难点。由于保护地蔬菜常年连作,有利于土传病原菌的积累,其危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保护地蔬菜高产优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