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9篇
  3篇
综合类   28篇
园艺   255篇
植物保护   9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5 毫秒
71.
浙江温州市近郊蔬菜生产基地面积约1200hm2,其中大棚栽培面积约666.7hm2,露地蔬菜主要栽培有十字花科、葱蒜类、豆类和绿叶蔬菜类(芹菜、菠菜、生菜为主),大棚蔬菜主要栽培有茄果类(番茄、  相似文献   
72.
芹菜细菌性软腐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芹菜软腐病在北京地区普遍发生,其中以顺义及通州区县较为严重。自发病芹菜茎段中分离细菌,通过接种芹菜进行致病性测定,确定了54个致病菌株。虽然菌株间致病力有一定的差异,但大多数菌株对芹菜致病力强。通过培养性状和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和Biolog测定,结合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6个管家基因(pgi、rpoS、mdh、proA、mtlD、icdA)的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的3个亚种。其中45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odoriferum,频数为83.33%;6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频数为11.11%;3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is,频数为5.56%。上述结果显示,北京地区芹菜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的3个亚种,其中以P. carotovorum subsp. odoriferum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73.
【目的】鉴定白菜类作物黑斑病抗性,同时进行白菜黑斑病抗病QTL定位研究,为白菜抗黑斑病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喷雾法接种芸薹生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分生孢子液于30 d苗龄的白菜离体叶片或植株,黑暗保湿处理后统计病情指数,比较在接种后不同接种部位和不同保湿天数抗性的差异。以优化后的方法鉴定白菜品种的黑斑病抗性,利用白菜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进行黑斑病抗性QTL定位。【结果】优化了白菜黑斑病抗性鉴定方法,并利用该方法鉴定了70份白菜类作物品种的黑斑病抗性,筛选出14份抗黑斑病材料。同时利用白菜RILs群体,定位出两个黑斑病抗性QTL位点,分别位于A05 和A06染色体上。【结论】利用离体叶法对白菜接种芸薹生链格孢,并黑暗保湿处理5 d后进行病情调查可以有效鉴定不同白菜材料对黑斑病的抗性差异,且最大程度区分材料间的抗性水平。白菜类作物中缺少对黑斑病的高抗材料。利用白菜RILs群体,在白菜A05与A06号染色体上各定位出一个黑斑病抗性QTL位点。  相似文献   
74.
 平菇细菌性褐斑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平菇生产的病害,早期监测和防治是关键。采用平菇细菌性褐斑病病原菌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毒素基因的特异性引物(Pt-1A)/(Pt-1D1),通过扩增条件优化,建立了该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及富集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完成了该菌在平菇表层的动态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托拉斯假单胞杆菌的检测范围为102 ~ 109 cfu ? mL-1,在经过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后,检测灵敏度进一步提高了100倍。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在病害症状未显现之前检测到病原菌,为平菇细菌性褐斑病的流行监测和早期防治奠定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5.
化学农药的施用是防治蔬菜病害的主要方法.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病原菌抗性、农产品药剂残留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提高,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寻求一种无公害、无污染的病害防治新方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6.
Potato black scurf caused by the soil-borne pathogenic fungus Rhizoctonia solani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potato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A biocontrol bacterium Paenibacillus polymyxa ZF129 had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 on Rhizoctonia solani that the inhibition rate on mycelial growth was 55.29% and control efficacy in greenhouse was 84.76%. Meanwhile, ZF129 exhibited significant and broad inhibitory spectrum against six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eight pathogenic fungi.  相似文献   
77.
对传统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单孢分离的水琼脂法进行改进,确定了亚甲基蓝和琼脂糖的最佳浓度,将0.01%亚甲基蓝染色液与1.5%琼脂糖溶液按体积比1︰300混匀,制成亚甲基蓝琼脂糖凝层,在显微镜下可成功分离芸薹根肿菌单孢。大白菜单孢接种最佳苗龄为催芽24h,接种后暗培养24 h,再移栽至育苗钵,发病率最高。利用该方法分离获得中国11个省十字花科(大白菜、甘蓝、油菜)芸薹根肿菌单孢系菌株79株,采用Williams鉴别系统鉴定出P2、P3、P4、P5、P6、P7、P8、P9、P10、P12、P13和P14等12个不同的生理小种类型,其中P4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49.37%。明确了中国11个省份根肿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其分布,为十字花科蔬菜抗病育种提供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8.
 为明确氰氨化钙与秸秆还田协同处理对土传病菌的抑制效果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恢复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RT-PCR)、平板分离计数等方法测定土传病菌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生菜收获期测定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开展土壤处理模式与土壤微生物互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氰氨化钙和玉米秸秆协同处理对生菜根腐病和生菜茎基腐病的防效分别达到56.81%和47.49%,且增产率(44.08%)较高,具有防病促生效果。氰氨化钙和玉米秸秆协同处理在消毒揭膜0 d微生物数量显著减少,定植期微生物数量逐渐恢复。此外,两种土壤处理均可提高土壤pH值,降低电导率含量。其中氰氨化钙和玉米秸秆协同处理可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全氮含量。因此,氰氨化钙和玉米秸秆协同处理可抑制土传病菌增殖,增加生菜生物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后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恢复且不会对微生物群落产生明显的扰动影响,对环境较安全。  相似文献   
79.
高温处理瓜枝孢菌(Cladosporium cucumernium ) 分生孢子获得了耐热、低致病力的非亲和菌株, 试验证明菌株的非亲和性长期保持稳定。耐高温瓜枝孢非亲和菌株可显著激发黄瓜(Cucumis sativus L. ) 对黑星病的抗性, 其诱导抗病的能力稳定遗传, 但诱导抗病性表达有一迟滞期。诱导接种浓度越高,诱导抗病效果越显著, 挑战接种浓度高, 诱导的抗病效果差。  相似文献   
80.
为明确葡聚六糖诱导黄瓜后对钙信使的影响,以黄瓜叶片为试材,测定葡聚六糖诱导后黄瓜细胞内Ca2+含量及Ca2+-ATPase活性变化,同时用免疫胶体金电镜技术观察了对钙调素(Calmodulim,CaM)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聚六糖诱导后黄瓜可溶性钙含量在12 h即达到高峰值,全钙含量在24 h达到高峰值,144 h不溶性钙达到峰值,Ca2+-ATPase活性在48 h达到最高峰。电镜下观察到在黄瓜的细胞核、叶绿体、液泡、细胞间隙、线粒体、细胞壁都有CaM分布,以叶绿体和细胞壁较多,清水对照在叶绿体和细胞壁有较少分布。葡聚六糖激活钙信使系统,可能参与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植物抗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