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稻茬麦半旋高效播种技术 一、技术背景 播种是小麦生产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增产和节本潜力最大的环节。根据已有研究和生产调查结果,一般劳动成本占小麦生产总成本的近70%,而劳动成本中又有70%左右是播种阶段产生的。  相似文献   
62.
基于微耕机驱动的旱地小麦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南旱地麦区缺乏适宜播种机具的问题,设计了基于微耕机驱动的小型小麦播种机。整机重量28kg,方便转运和移动;播种机与微耕机连接方式为插销式,方便连接或卸载;排种管为开放式,兼具开沟和排种功能,且避免了泥土堵塞排种管口;排种管上部为V型、下部为U型,既利于收集排种口跌落的种子,又可以减少前进阻力,且利于泥土回落盖种;在镇压轮两侧加装驱动齿,减少前进阻力;镇压轮转轴与排种器主轴由链条连接,镇压轮停止转动,播种过程自动终止;播幅1m,播行4行,很好的适应了西南旱地套作种植制度。该机具一次作业就可完成开沟、播种、盖种过程,作业效率0.17hm2/h。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盖种率和播种深度符合当地农艺要求。和传统播种方式相比,出苗率、出苗均匀度、整齐度均有大幅提高,产量增加10.0%以上,本机具较好的满足西南旱地套作小麦播种的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63.
不同施药模式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2008-2010年在成都平原开展了不同施药模式(CK: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清水;T1: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杀菌剂防治病害;T2: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杀虫剂防治虫害;T3: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喷施杀菌剂和杀虫剂防治病虫害;T4:在开花期一次性混合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防治病虫害)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小麦病虫害、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1)多数测试指标存在显著的年度效应,锈病病株率、白粉病病株率、降落值和多数RVA参数存在显著的年度与处理互作效应;(2)对照处理病虫害发生较重,单独喷施杀虫剂或杀菌剂均不能有效防控病虫危害,分次或混合施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效果明显好于单独喷施;(3)施药处理较对照都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产量增加6.9%~11.8%,纯收益增加4.3%~8.7%,以杀虫剂和杀菌剂分次喷施处理增幅最大;(4)施药处理对不同品质指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施药有降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的趋势,但都明显提高了降落值和RVA参数值。施药处理均未检出农药残留限值。综合产量、品质和效益,在选择抗病品种的基础上,于开花期实施多类药剂混合喷施不失为小麦节本高效的病虫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4.
药剂拌种对小麦出苗及病虫防控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 -2011年,分别在田同和盆栽条件下研究了甲柳·三唑酮和立克秀拌种对小麦出苗和病虫害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药剂拌种均会导致小麦出苗廷迟、出苗率和生长速率下降.甲柳·三唑酮拌种浓度增大,对出苗抑制作用增强;立克秀拌种浓度增大,出苗受抑制变化不明显.2种药剂混合拌种对出苗的抑制作用大于单药剂拌种.甲柳·三唑酮拌种可以显著降低虫咬死株率,立克秀拌种对小麦生育后期白粉病的防控效果不佳.根据区域特点选择适宜的拌种剂,同时采用正确方法拌种对于小麦正常出苗和提高病虫防控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成都平原主导耕作模式的筛选和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通过5年对5个处理[CK:麦稻双旋(WRCT)、麦免+稻旋 (WNRCT)、麦稻双免(WRNT)、麦稻垄作(WRRT)、麦免+稻旋+秋作(WNRCVNT)]的大田试验研究,系统分析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各不相同: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处理降低了0-10 cm土层的容重,增加了1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的小孔隙、小孔隙的比例及0-10 cm土层的大孔隙,降低了10-20 cm的大孔隙,使土壤孔径分布得到改善。耕作措施对土壤吸湿水和土壤比重影响差异不显著,免耕降低了土壤比重。双免使土壤的渗水速率增加,不利于水稻生长,但单免能促进水稻生长。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降低了0-10 cm土层的碱性,但增加了10-20 cm土层的碱性。双免耕定位5年,增加了小麦产量,但大幅降低了水稻的产量。与此相反,单免则有利于小麦和水稻共同增产。【结论】免耕形成了“上松下紧”的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的通透性,尤其是在10-20 cm,打破了传统耕作的犁底层。但免耕对土壤结构的改变对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影响并不一致:长期双免耕能促进小麦增产,但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不利。  相似文献   
66.
高温胁迫对白银豆抗性生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温度处理对白银豆植株膜脂过氧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35℃和40℃)下,白银豆叶片内抗坏血酸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解除高温胁迫后,白银豆抗坏血酸含量、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35℃和40℃明显对白银豆的生长不利,在生产中预防35℃以上的高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7.
施氮量对四川盆地小麦生长及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施氮量对小麦光合产物的积累、转运和分配影响明显,氮肥运筹是调控小麦物质生产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发挥四川盆地小麦的增产潜力,2011~2013年,在四川省江油市开展了施氮量对两个高产小麦品种物质生产及灌浆特性影响的研究。【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参数品种为内麦836和川麦104,施氮(N)水平分别为0、90、135、180、225 kg/hm2,在小麦生长期间和收获后分别测试了个体和群体生物量、产量、产量结构和灌浆参数。【结果】施氮量、品种以及年际间气候条件均对产量、产量结构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有明显影响,两因素或三因素互作效应因指标不同而异。同一施氮水平下,川麦104的籽粒产量高于内麦836,氮空白区内麦836平均产量6638.9 kg/hm2,川麦104为6717.7 kg/hm2。135 kg/hm2施氮水平下,两个品种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超过18000和9000 kg/hm2,与180 kg/hm2和225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两个品种产量与施氮量之间的关系符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P0.05),川麦104 y=-0.1056x2+44.023x+6724.6,内麦836 y=-0.0934x2+35.991x+6651.5,理论最高产量以及最高产量施氮量川麦104均高于内麦836。增加施氮量利于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但在135~225 kg/hm2施氮范围变幅较小,且135 kg/hm2处理在花后物质积累量更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前贮存物质对产量的贡献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135kg/hm2处理的产量形成更多的依靠花后物质生产。增施氮肥虽然可促进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但平均灌浆速率下降,内麦836最大灌浆速率在施氮量达到N 180 kg/hm2,川麦104在施氮量达到N 225 kg/hm2时即有大幅下降,千粒重也随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是两个品种对氮肥响应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在目前生产条件下,稻茬小麦高产施氮量在N 135~150 kg/hm2,即可确保小麦的产量,又可提高花前群体质量和花后物质生产量及转运效率。因此,在土壤肥力高、保水保肥力强的四川盆地,施氮量为135~150 kg/hm2可提升该地小麦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68.
西南丘陵冬春季节干旱频繁,严重影响小麦播种立苗及产量。2012—2013(干旱)和2013—2014年度(湿润),在四川简阳开展田间试验,比较不同玉米秸秆处理方式对旱地小麦生理性状、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无覆盖(CK)、无覆盖+播后和拔节期灌水(T1)、休闲期覆盖(T2)和休闲期+小麦生育期覆盖(T3)。干旱年份T1、T2和T3的产量分别为4151、3926和3603 kg hm–2;较CK增产42.0%、34.3%和23.2%,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7.2%、29.6%和18.8%。湿润年份处理间产量差异较小。与CK相比,干旱年份灌水和覆盖提高了播种至开花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有效抑制了花后旗叶、倒二叶的叶绿素降解;覆盖处理有利于保持播前充足的底墒及生育期间较高的土壤含水量;T2处理主要生育时期的根干重、根冠比、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增加,下层土壤中的根系增多。籽粒产量与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花后旗叶和倒二叶的SPAD及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秋季玉米秸秆就地覆盖具有显著的纳雨保墒作用,可提高小麦立苗质量,延缓叶片衰老,进而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