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5篇
  1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3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复方适乐时拌种防治玉米病害和地下害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及小区试验 ,研究了复方适乐时拌种对玉米幼苗茎枯病、丝黑穗病及地下害虫 (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 )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 :复方适乐时拌种对地下害虫的防效在 92 %以上 ;防治幼苗茎枯病(人工接菌 )效果为 76.5%~ 88.3% ,未接种区的防效达 69.3%~ 74 .5% ;对丝黑穗病的防效用人工接种方法时为 84 .3%~ 90 .2 % ,而对未接种区的防效达 97.2 %~ 1 0 0 % ,对玉米出苗及植株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2.
 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Fp)是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但关于该病原菌致病机理的研究报道很少。三角状五肽重复蛋白(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Ppr)为一类核编码的RNA结合蛋白,通过结合特定的RNA序列调控靶标基因RNA的成熟过程,参与线粒体基因组转录和翻译。Ppr蛋白在植物、动物(包括人)及酵母中有一些研究报道,但在丝状真菌特别是植物病原真菌中鲜见报道。为了明确假禾谷镰孢中PPR基因家族的特征,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Blastp分析,共鉴定出8个PPR候选基因序列FpPPR1~FpPPR8,主要分布在1号、3号、4号染色体上,基本不含有内含子。理化性质与功能预测显示,Ppr为亲水性蛋白,氨基酸长度510~1 353 aa,分子量59.09~152.23 kDa,等电点为5.23~9.69,其中FpPpr3和FpPpr7为稳定蛋白,其他6个蛋白为不稳定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Ppr蛋白主要位于线粒体。FpPpr1、FpPpr3、FpPpr5、FpPpr6和FpPpr7的3D结构预测形成明显的超螺旋结构。在假禾谷镰孢营养阶段和侵染过程的转录组数据中分析了8个基因表达模式,通过qRT-PCR进行验证,FpPPR1FpPPR3FpPPR5在菌丝阶段高表达,FpPPR1FpPPR5在侵染后期显著下调。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假禾谷镰孢中PPRs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3.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已成为我国黄淮麦区的重要病害,目前生产上尚缺乏有效的防控方法。菌株08F04是作者从禾谷孢囊线虫孢囊上分离的1株寄生真菌。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其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als.)Vuill。2011和2012年对该菌株进行了盆栽和田间防效试验,菌株08F04麦粒砂培养物6%(w/W)土壤处理的盆栽试验孢囊减退率分别达到65.03%和50.95%;田间试验中,菌剂08F0420g·m-2沟施处理土壤,2011年在许昌和荥阳的孢囊减退率分别为58.28%和32.13%,2012年分别达到58.49%和44.50%。结果表明,菌株08F04是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具有较大潜在开发价值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64.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 CCN)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主要为害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liva)、黑麦(Secale cereale)等禾本科植物[1],近年来该病害在全世界发展迅速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在我国,已证实该线虫在北京、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1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发病面积约200万hm2,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已有16个市有该病害发生,发病面积达170万hm2以上[2],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5.
不同营养元素与玉米青枯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青枯病,又称茎腐病、茎基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国内外学者先后对病原菌种类、发病规律、病原菌接种技术与抗病性、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一些地区又有加重的趋势,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80%~90%,已对玉米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66.
以小麦稳定表达的肌动蛋白(Actin)为对照,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小麦禾谷胞囊线虫(Heterodera ave nae)接种后在不同抗性品种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几丁质酶基因Cht4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12 h后,Cht4的表达量无明显的增加,抗、感品种之间差异不明显;接种36 h后,抗、感品种中的Cht4的表达量都明显增加,抗性品种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叶部表达量高于根部的表达量;接种60 h后,抗、感品种中Cht4的表达量都维持在较高的表达水平,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中Cht4的表达量高;接种84 h后,感病品种与接种前相比变化不明显,而抗病品种的表达量仍高于接种前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67.
河南省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与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河南主要产棉区发病棉株中分离35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根据致病力测定结果,将河南黄萎病菌菌株和2个对照菌株划分为强致病力菌株、中等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3种类型,分别占24.3%、54.1%和21.6%。通过对其培养性状的测定发现,各地棉花黄萎病菌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和微菌核形成能力等培养性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多数菌株为菌核型,占70.3%,少数为中间型和菌丝型,分别占21.6%和8.1%。不同培养类型的菌株致病力也不同,以菌丝型的菌株致病力最强,菌核型次之,中间型最弱。研究还发现,不同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间致病力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8.
普通小麦品种陕旱8675中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小麦品种陕旱8675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通过对290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发现Xwmc170Xcfa20432对引物在抗亲、感亲、抗池和感池之间均有多态。群体分析结果表明,Xwmc170Xcfa2043与陕旱8675中抗病基因相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9.8 cM和15.0 cM,基因和标记之间的顺序为着丝点-Xcfa2043-Xwmc170-YrSh,间隔距离分别为19.05、5.2和9.8 cM。根据作图的结果,将陕旱8675中所含有的抗病基因定位于2A染色体长臂上,根据该基因的作图位置与抗谱分析,认为该基因可能是1个新的抗条锈基因,暂定名为YrSh。  相似文献   
69.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小麦纹枯病抗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河南省主栽及新近选育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动态,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系统调查了2005-2007年间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发病情况,并采用动态聚类法就50个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进行归类。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均不同程度的感染纹枯病,多数供试品种田间发病相对较重,但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2006年度发病最轻。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50个小麦品种(系)中,无免疫品种;2个品种表现高抗,占4.0%;表现中度抗病的品种有21个,占供试品种的42.0%;表现感病的有27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的54.0%,其中中度感病和高度感病的品种分别为14个和13个。总体来看,河南主栽或新近选育品种(系)半数以上对纹枯病表现感病,仅有少数品种抗性较高。  相似文献   
70.
对抗、感叶枯病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叶部的附生和内生真菌区系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叶部真菌区系,抗病和感病品种叶部附生真菌区系差异不大,但内生真菌区系组成则有明显不同,一般感病品种内生真菌种类多于抗病品种.研究结果还发现,小麦内生真菌种数明显多于附生真菌.小麦叶部内生真菌优势属主要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青霉属(Penicillum spp.)和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附生真菌优势属多为木霉属(Trichoderma spp.)和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生育时期对小麦叶部真菌区系组成具有较大影响,随生育时期延长,叶部附生和内生的真菌种类也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