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杜飞 《西北园艺》2016,(4):51-53
正花椰菜又称花菜、菜花或椰菜花,属半耐寒性作物,属十字花科蔬菜,为甘蓝的变种。花椰菜的头部为白色花序。其产品器官为洁白、短缩、肥嫩的花蕾、花枝、花轴等聚合而成的花球,粗纤维含量少,品质鲜嫩,营养丰富,风味鲜美,是我国南方蔬菜秋冬主栽品种之一。目前,花椰菜施肥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一是施肥不足会造成作物缺素,二是施肥过多,不仅对作物产生毒害,还会妨碍作物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引起缺素症,三是肥料品种选择不当,也影响作  相似文献   
32.
系统比较了从云南省主要葡萄产区采集的57株葡萄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三唑类脱甲基抑制剂烯唑醇、腈菌唑及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咪鲜胺的敏感性、交互敏感性及敏感性与生存适合度的相关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咪鲜胺的EC50值在0.01~1.58 mg/L之间,高于其对烯唑醇(EC50值为0.05~25.45 mg/L)和腈菌唑(EC50值为0.49~192.93 mg/L)的敏感性;部分菌株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显著降低,而对咪鲜胺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供试菌株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与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之间则无显著相关性。低敏感性菌株的致病力和菌落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具有较高的生存适合度。  相似文献   
33.
欧洲幼虫臭腐病(European foulbrood disease)也称为欧幼病,烂仔病,黑色幼虫病等,是一种广为流行的危害蜜蜂幼虫的传染性很强的细菌性疾病,在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曾广泛发生。  相似文献   
34.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伟大工程,龙江县自2002年实施以来,以产业化为为先导,以特色化为方向,以效益化为突破口,内引外联,立体开发,走出了一条改善生态、发展经济、农民增益的“三赢“之路.……  相似文献   
35.
采用有限元和动态J积分相结合的方法,首次精确地计算了四点弯曲试件的Ki(t)K(t)的值,获得了各种复合比时K1(t),K(t)的关系曲线,并提出了一种确定K1d和KIId的方法,对提出的算法程序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6.
 在云南高原葡萄主要产区弥勒县进行了8种不同规格的避雨栽培模式对主要葡萄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对葡萄品质和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凡是能有效避免雨水淋到葡萄植株上的避雨栽培模式均能有效地控制葡萄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等重要病害的发生危害,但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差。各种模式的避雨栽培均能明显改变葡萄植株冠层的微气象条件。不同模式的避雨棚均能明显增加植株冠层的温度和昼夜温差,日最高温很少高于32℃。湿度监测结果表明,晴天各种避雨栽培模式下植株冠层的平均湿度均大于露天栽培,但植株冠层最高相对湿度均小于90%;雨天避雨栽培植株冠层的平均湿度小于露天栽培,相对湿度均小于95%,均不会导致棚内湿度过高而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各种避雨栽培模式对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改变也不会影响葡萄植株和果实的生长,还能提升葡萄的含糖量和外观品质,增加商品价值。综合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云南省特殊的高原葡萄产区采用适宜的避雨栽培模式可以有效调控葡萄植株冠层微气候因子,从而达到控制葡萄病害,提升葡萄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7.
为了研究根肿菌休眠孢子的萌发及侵染环境温度之间的互作关系,利用荧光定量PCR法,对16~25℃区间各实验处理水体中根肿病休眠孢子浓度进行检测,分析不同温度条件对水体中根肿菌的影响,同时通过检测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溶氧量、电导率判断水体中根肿菌的存活能力。结果表明,16~25℃区间内随着温度的提高根肿菌孢子下降速率变缓,在25℃时最为缓慢,在30 d达1.88×10~6 CFU/mL,并在60 d后相对稳定。水体中化学需氧量、溶氧量、电导率的检测结果表明,在28 d水中根肿菌的活动十分剧烈,35 d时化学需氧量、溶氧量、电导率值分别高达86.2、5.95 mg/L、10~3μS/cm,且与其他温度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根肿菌的存活能力在25℃相对于其他温度更强。  相似文献   
38.
为增加烟草制品的香味,从茅台酒酒糟和茯砖茶中分别分离出一株产香酵母菌Z2和产香曲霉菌EC1,并采用形态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混以绿茶末等原料发酵,提取并添加发酵液至烟叶薄片后制成卷烟,送专家评吸,并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对发酵液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两菌株分别为酿酒...  相似文献   
39.
葡萄霜霉病对葡萄叶片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对葡萄生产影响极大,是葡萄栽培中主要病害之一。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分析鉴定对照组与霜霉病组代谢物含量的变化,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并结合t检验的结果,筛选出造成健康和发病的葡萄叶片显著差异的20种主要代谢物质。其中,霜霉病处理组差异代谢物含量显著上升(P<0.05)的物质主要分为4类:氨基酸类、核酸代谢类、植物激素类和其他化合物;显著下降(P<0.05)的物质分6类:糖类、羧酸类、甾类、二萜醇类、三萜类和其他化合物。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酰tRNA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戊糖磷酸途径,二苯乙烯类、二芳基庚烷类和姜辣素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6条代谢通路中。由此可知,葡萄霜霉病侵染导致了葡萄叶片糖、核酸、氨基酸等相关代谢物的显著变化,相关代谢途径可能是霜霉菌侵染葡萄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