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6篇
  2篇
综合类   7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两种微胶囊剂防治蔬菜害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来,人们对蔬菜施用农药后的毒性残留量十分关注,加之蔬菜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少,剂型单一,长期连续使用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为了有效地控制蔬菜害虫,减少蔬菜上的农药污染,1987~1989年我们对浙江工学院研制的增效杀灭菊酯微胶囊和敌马微胶囊剂进行了田间防效比较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种群检测与抗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检测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与对传统杀菌剂单剂的抗性严重度。以江苏溧阳、通州和盐城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子囊孢子为试材,鉴定其优势种群,检测对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结果表明: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株中全部检测到亚细亚镰孢,是绝对优势种群;禾谷镰孢占比最高是溧阳地区的14%,最低是通州地区的8%,平均占比为11.33%,显著低于亚细亚镰孢占比;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介于26.3%~54.5%;未检测到戊唑醇和咪鲜胺具有抗性的赤霉菌株。综上,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优势种群是亚细亚镰孢,其对多菌灵单剂已产生严重抗性,未发现对戊唑醇和咪鲜胺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稻瘟灵与福美双混剂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筛选防治稻瘟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稻瘟灵、福美双及其7种配比混剂对稻瘟病菌的毒力,并进行了防治稻瘟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瘟灵与福美双配比为2:1的混合物对抑制菌丝生长增效最为明显,增效系数为2.2143。在田间药效试验中,45%稻瘟灵·福美双SC 1500 g/hm~2对稻瘟病防效为86.60%,高于常规药剂三环唑和稻瘟灵,并且对水稻生长安全。45%稻瘟灵·福美双SC 1500 g/hm~2对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可开发为稻瘟病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利用噻呋酰胺进行水稻种子处理以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可行性。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测定噻呋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药剂拌种对种子的安全性及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在水稻直播和育秧移栽2种栽培方式下,24%噻呋酰胺悬浮剂(SC)以不同比例拌种处理均能够有效预防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噻呋酰胺1.0~1.5 g/100 g种子拌种,对水稻发芽安全无药害,对抽穗期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86.49%~94.03%,药剂持效期达110 d,而且收获稻谷中噻呋酰胺检测为未检出。说明采用噻呋酰胺进行种子处理防治水稻纹枯病是安全高效的。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水稻抽穗前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化学防治次数及用药量,降低对天敌的伤害及农药残留,最终实现稻纵卷叶螟的简约化防控,采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室内测定了药剂拌种对种子发芽的安全性,并结合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田间试验,评价了不同用量下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时长及保叶效果,明确了药剂拌种对天敌蜘蛛的影响及最终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当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用量30~120 g/hm2拌种时,对种子的发芽率及出苗均无影响。直播稻模式下,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60 g/hm2拌种,播种后110 d,其保叶效果仍高达97.13%;旱育手栽秧模式下,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90 g/hm2拌种,播种后108 d保叶效果为82%以上,旱育机插秧模式下按有效成分90~120 g/hm2拌种,播种后90 d保叶效果仍在95%以上;3种模式下拌种处理的保叶效果及持效期均远优于常规喷雾防治。研究表明,利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可有效控制水稻前期及中期稻纵卷叶螟的为害,降低后期田间虫口基数,并且对田间天敌蜘蛛安全性高,同时在收获的稻谷中未检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残留量低于定量限0.000 8 mg/kg)。在江苏省丘陵地区粳稻区应用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可确保水稻直至抽穗初期无需再进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并可显著减少后期稻纵卷叶螟虫源基数,实现稻纵卷叶螟的简约化防治。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d,21%醚菊·吡蚜酮悬浮剂300~ 600 mL/hm2对灰飞虱若虫的防治效果为89.39%~98.30%,速效性好,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毒死蜱,7~14 d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均在86%以上,与吡蚜酮处理无显著性差异;21%醚菊·吡蚜酮悬浮剂450 mL/hm2药后3~7d防治灰飞虱成虫的效果为75.00%~86.96%,与吡蚜酮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略好于毒死蜱处理.从防治效果和经济角度考虑,21%醚菊·吡蚜酮悬浮剂推荐用量为450 mL/hm2,大发生年份用量可以增加到600 mL/hm2,兑水750 kg/hm2,喷药时力求均匀.  相似文献   
17.
乙蒜.暗罗素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发的植物源类复配制剂,通过与几种植物源杀菌剂室内生测和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对草莓白粉病菌抑制作用从高到低为:乙蒜.暗罗素>暗罗素>蛇床子素>乙蒜素>细辛提取物,以乙蒜.暗罗素复配剂病情指数最低,防效最好。室内生物测定,乙蒜.暗罗素复配剂有效浓度2 000~4 000倍液,防效85.64%~88.72%,2 000倍高于4 000倍防效,但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几种植物源药剂防效差异均为极显著;田间防治草莓白粉病,25%乙蒜.暗罗素WP200倍和400倍浓度,7 d防效82.03%~83.43%,10 d防效72.69%~73.56%,两浓度间差异也不显著,而极显著于其他几种植物源农药单剂。  相似文献   
18.
氟虫腈对水稻害虫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明确了氟虫腈(商品名为锐劲特Regent)对三化暝的内吸杀虫活性、杀卵活性、持效期和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以及对水稻主要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同时评价了其对天敌的安全性。结果表明:(1)氟虫腈由水稻根和茎叶内吸传导对三化暝的杀虫活性高,根和茎叶的内吸对初孵蚁暝的LC50值分别为29.12和13.07mg/L;(2)持效期长,50mg/L氟虫腈药后10d和15d对接三化暝初孵蚁暝的防效仍达92.1%和87.2%,而甲胺磷1000mg/L药后3d的防效即降为0;(3)对三化暝的杀卵效果较差,100mg/L的杀卵效果仅为30.3%,极显著低于500mg/L三唑磷的杀卵效果(95.26%);(4)对褐飞虱的综合活性高,对3龄若虫的LC50值为10.52mg/L;(5)在江苏高淳、丹阳等地的田间试验表明,5%氟虫腈悬浮剂0.3、0.45、0.75L/hm^2可分别有效控制白背飞虱、三化暝枯心、稻纵卷叶暝、三化暝白穗和褐飞虱;(6)氟虫腈对以狼蛛为代表的稻田蜘蛛杀伤力大,但对暝卵内赤眼蜂幼期较安全。  相似文献   
19.
硅肥对水稻病虫有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个新线虫病害,一般使产量损失20%-30%,严重达50%。目前在调查该线虫发生危害区域时存在因调查时期和方法不当而引起一些误差。为了准确、快速查明其在我国麦区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为制定相应防治对策,作者在小麦不同生育期,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取样检测。 现已明确确定某地有无禾谷孢囊线虫发生、危害程度及田间群体密度的最佳调查时期为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此时罹病小麦地上  相似文献   
20.
杀螟丹对稻纵卷叶螟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经室内毒力测定,杀螟丹水剂对纵卷叶螟具有较高的毒力,其LC50为59.03mg/L,高于对照药剂杀虫单,田间防治结果进一步表明,杀螟丹水剂对纵卷叶螟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杀虫单、三唑磷处理,生产应用适宜用量为300—400ml/667m^2,喷药时期宜在水稻纵卷叶螟1~2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