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54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目的】利用来自番茄近缘野生种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LA2951的渐渗系群体,挖掘LA2951中潜在的抗晚疫病基因。【方法】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每片小叶背面接种10 μL菌液(2×104孢子囊/mL),在温度19℃和相对湿度70%-100%的条件下,第6天测量叶片病斑面积(lesion size,LS)和发病率(disease incidence,DI)。【结果】LA2951对晚疫病的抗性受QTL (quantitative trait loci)控制。接种番茄晚疫病T1,2小种,鉴定出Rpiq1b、Rpiq2b、Rpiq4b、Rpiq8a和Rpiq11等5个QTL,可显著减少叶片病斑面积;Rpiq1a、Rpiq2a和Rpiq8b等3个QTL,可明显降低叶片的发病率。接种致病力较强的小种T1,2,4,只鉴定出2个可减少DI的QTL(Rpiq4a和Rpiq5)。说明来自LA2951的QTL呈现明显的小种特异抗性。根据番茄高密度遗传图谱,本研究鉴定的QTL与前人鉴定出的番茄抗晚疫病QTL均同位。另外,无论是接种T1,2小种还是T1,2,4小种,均发现2个感病位点(Spiq4和Spiq10),它们分别位于第4条和第10条染色体短臂末端,可显著增加番茄叶片的DI。【结论】定位了来自类番茄茄LA2951的10个抗晚疫病QTL和2个感病QTL,抗病QTL呈现明显的小种特异抗性,研究结果为番茄抗晚疫病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2.
生防型菌肥对黄瓜生长及根结线虫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短短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交枝顶孢霉、钩状木霉等生防菌剂配比的生物有机菌肥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黄瓜生长、产量的影响,确定高效菌肥组合。【方法】将4种菌剂按照国家标准分别与有机肥进行配比形成单菌剂、多菌剂等1—10号菌肥试验设置,以不施肥为空白对照,以有机肥、噻唑膦分别为肥料及化学药剂对照。通过盆栽接种根结线虫、根结线虫病温室小区试验及无根结线虫病田间测产试验等对10种不同配比组合的生物菌肥进行试验,通过对黄瓜产量、株高、地上部鲜重以及黄瓜根结线虫病病情指数的调查分析,比较不同配比组合的生物菌肥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以及对黄瓜生长势、产量的影响。【结果】在盆栽试验中,化学药剂对照噻唑膦处理防治效果最高达到89.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菌肥处理中,5号、6号、9号菌肥处理,防治效果为分别为52.5%、52.5%、54.2%,均在5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菌肥处理。在温室小区试验中,5号、6号、9号生物菌肥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6.8%、57.6%、59.3%,与化学药剂对照噻唑膦处理(61.3%)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证实盆栽试验与温室小区试验中各处理防治效果呈显著正相关,而且多菌剂配比防效好于单菌剂菌肥。同时综合对比盆栽、温室及田间测产试验中各处理的黄瓜株高、地上部鲜重、产量,与空白对照相比,各菌肥处理均具有极显著的促生长和增产作用(P0.01),但是不同试验及不同菌肥处理之间存在差异。在田间测产试验中,增产幅度范围为31.7%—74.9%,其中以6号菌肥效果最佳,增产达到74.9%。在盆栽试验和温室小区试验中,1—10号处理中增产效果最为显著的为9号处理,增产分别达到了60.4%和68.1%;其次为1号处理,比对照增产50.8%和55.8%。5号、6号、9号处理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根结线虫病,而且增产促生长作用较为明显,其中9号处理效果最为显著。综合比较盆栽、温室试验的结果,发现菌肥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与其对黄瓜的增产作用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并不显著。【结论】多菌种复合菌肥(5号、6号、9号)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及增产促生长作用显著,是实现安全高效防治根结线虫病及增产的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3.
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霜脲氰和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广西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霜脲氰和烯酰吗啉的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菌落生长直径法测定病菌对甲霜灵、霜脲氰和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并用叶盘漂浮法加以比较。【结果】2000~2006年,从广西8个冬春植番茄区采集分离了239个菌株,测定结果表明,对甲霜灵表现为敏感型、中间型和抗性型的频率分别为42.26%、35.98%和23.53%,不同地区和年份的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来自田林县、武宣县的菌株均为甲霜灵敏感性菌株,但在田阳县,抗甲霜灵菌株占优势,抗性频率高达51.35%,一些菌株的EC50值在500 µg•ml-1以上,抗性水平超过105倍。虽然霜脲氰在广西使用了近10年,烯酰吗啉也已应用了5~6年,但并未检测到番茄晚疫病菌对它们的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病菌的敏感性接近正态分布,因此可以采用它们的平均EC50值(霜脲氰0.1647±0.0255 µg•ml-1,烯酰吗啉0.0970±0.0052 µg•ml-1)作为抗药性监测的敏感性基线。叶盘漂浮法测定结果与菌落生长直径法一致。【结论】广西田林县、武宣县和南宁市番茄晚疫病菌尚未出现抗甲霜灵菌株,仍可用甲霜灵来防治该病,而其它地区则应减少或不使用甲霜灵,改用霜脲氰或烯酰吗啉。  相似文献   
94.
随着可用水资源的减少,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是现代渔业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将其与物联网更好地结合起来,设计了基于易控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系统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工艺,选用微滤机、流化床、低压纯氧混合装置等国内先进的循环水养殖装备构建硬件系统,使用西门子S7-300 PLC和其它智能仪表设备等构建控制系统,通过易控软件作为人机交互平台将各要素进行整合。该系统实现了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养殖过程智能控制、养殖水质精准调控和养殖控制物联网化,具备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扩展性强的优点。该系统易于推广,并为将来的福利养殖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5.
植物转录因子的超表达及其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遭受到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胁迫,需要通过对基因的调控来适应,而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防卫反应的表达调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转录因子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研究转录因子的功能,一系列的反遗传学工具随之发展起来,包括超表达、反义抑制、基因敲除等,而最为普遍的则为基因敲除技术与超表达技术。本文对基因敲除与超表达进行了比较和对比,阐述了转录因子独特的特性和作用模式以及超表达策略,总结了各种以超表达为基础的方法学,包括组成型表达、组织特异性表达、化学诱导表达等,并说明了超表达后如何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转录因子超表达的转基因应用方面分析了其在分子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韭菜水提液对甘蓝枯萎病菌抑制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体抑菌测定和盆栽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韭菜水提液对甘蓝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抑制作用和盆栽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韭菜水提液对甘蓝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速率以及孢子萌发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韭菜水提液浓度为0.75g·m L~(-1)时,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100%;当韭菜水提液浓度为0.25g·mL~(-1),处理20h后观察,孢子萌发抑制率达95.47%;在盆栽试验中,基质中加入韭菜水提液浓度为0.086g·g~(-1)接种15d后,甘蓝枯萎病的防治效率可达40%,甘蓝死亡率下降27%。  相似文献   
97.
绿色木霉菌株Tvir-6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壤中分离到木霉菌株Tvir-6,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ITS和tef1序列扩增法鉴定该木霉菌株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通过发酵液试验、盆栽和田间试验分析了绿色木霉菌株Tvir-6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绿色木霉菌株Tvir-6发酵液在24 h内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高达98.5%,在盆栽试验中根结减退率为78.2%,在田间试验中防效达到64.9%,与10%噻唑膦颗粒剂防治效果相近,并可使黄瓜产量提高34.1%。绿色木霉菌株Tvir-6的筛选及作用效果研究丰富了黄瓜根结线虫生防菌资源,具有重要应用潜力,为防治黄瓜根结线虫提供了重要材料及依据。  相似文献   
98.
为明确Mi-1~Mi-9基因家族番茄材料对我国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采用温室盆栽接种方法对37个番茄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明确了8个含有Mi基因的番茄材料中,7个材料对南方根结线虫表现为免疫或高抗。在抗性基因未明确的材料中,6个材料具有南方根结线虫抗性。在16个抗性未知的秘鲁番茄材料中,12个材料抗南方根结线虫。研究证实Mi基因家族番茄对我国南方根结线虫具有优良抗性,为进一步挖掘利用Mi家族基因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
采用平板对峙接种法和温室盆栽试验,测定18种木霉共175个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辣椒疫霉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3种不同类型的蔬菜土传病害病原菌的防效,筛选生防木霉资源。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试验中,拮抗黄瓜枯萎病菌的木霉菌株有50株,抑制率达70.0%~86.3%;拮抗辣椒疫霉病菌的木霉菌株43株,抑制率达70.4%~88.7%。盆栽试验中,筛选出番茄青枯病的生防菌株32株,防效达50.0%~92.7%。进一步对在拮抗试验中对黄瓜枯萎病菌抑制率达75%以上的其中13株木霉菌进行盆栽防效评价,获得防效超过60%的高效菌株2株,分别为T52(深绿木霉)和32080(平菇木霉)。  相似文献   
100.
根癌农杆菌介导甘蓝枯萎病菌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以农杆菌介导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的载体PCH-sGFP对尖孢镰刀菌甘蓝专化型两个生理小种进行转化,该载体含有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和筛选基因-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h)。获得转化菌株后,经检测表明:T-DNA目的片段成功整合到枯萎病菌基因组中,并且单孢继代培养6代后荧光蛋白仍能稳定遗传。对转化菌株的生长速度和致病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菌株和转化菌株在生长速度和致病力上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转化菌株可用于甘蓝枯萎病菌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