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4篇
  25篇
综合类   72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更好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使增减挂钩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达到城乡公平发展的目标,应用城市土地供需模型和帕累托最优模型推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合理性,分析增减挂钩模式促进城乡公平发展的困境。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应通过规范的土地市场交易实现,规范、高效的土地市场有助于从经济上督促城市开发者主动集约用地,从收入上引导农村经营者主动节约用地;同时,良好运作的土地市场也极大地改善着政府的公众形象,城市投资向农村分流成为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02.
以重庆市西部10个区(县)为研究区域,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地貌特点和生态条件的不同划分了3个土地整理模式分区,以此分区为基础,分别确定了详细的土地整理模式和工程建设标准,为其他丘陵地区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3.
采用重庆市2009年、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功能区、区(县)、乡(镇)3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从土地城镇化水平及变异指数、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方差分解等方面分析了3级尺度土地城镇化水平的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城镇化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表现为大尺度空间格局稳定性强、变化幅度小、变化类型少,小尺度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变化幅度大、变化类型多的特点;尺度较小的行政单元土地城镇化格局受到上级行政单元土地城镇化总体格局的限制,并表现出局部的点状、带状分布特点;区(县)级尺度对土地城镇化水平的不均衡度贡献份额最大,功能区级尺度次之,乡(镇)级尺度最小;不同尺度,土地城镇化格局成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区(县)土地城镇化格局受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乡(镇)土地城镇化格局受地形条件、区位条件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4.
工程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社会发展日益强调以人为中心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工程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工程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尚未规范化。通过回顾社会影响评价的发展历史,归纳了工程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概念、内容和方法,探讨社会影响评价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未来工程项目社会影响评价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5.
应用分形理论对位于重庆市主城核心区域的沙坪坝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探讨,计算了沙坪坝区土地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值(D)和稳定性指数(S).结果表明:未利用土地的分维值最大,其未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稳定性较低;农用地的分维值相对稳定,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改变利用方式较容易;建设用地在一级地类中分维值偏离随机运动值最大,要改变其土地利用类型有一定的困难,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是最稳定的一级地类.土地利用类型分维值、稳定性指数的大小综合反映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106.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重庆都市区商圈道路交通量日益剧增,停车供需失衡日益严重.解放 碑作为重庆商业的地标和引领重庆时尚界的标杆,其商圈范围内的车流、人流快速增大,现有停车场已不能满足需 求.通过对影响停车泊位数的主要因素分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土地使用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角度预 测了解放碑商圈的停车需求,研究表明:解放碑商圈存在着停车配置较差及车库供需矛盾较大、停车设施使用不平 衡和停车场用地拓展困难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改善解放碑商圈停车泊位供求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7.
重庆市合川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00—200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重庆市合川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和林地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快速增加;其中耕地、园地面积分别减少了8.25%和11.50%,而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42.17%,16.88%和22.25%。景观格局呈现斑块数目减少,斑块密度降低,破碎度和优势度下降,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的特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19 713.46万元增加到20 462.07万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水分调节,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功能等方面有所下降,而在气体调节,气候调节,侵蚀控制,土壤形成,生物多样性,原材料提供和娱乐文化等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08.
重庆市环境恶化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市长江上游的特大型工业城市,也是三峡库区的主要污染源,其环境质量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耕地污染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文在分析重庆市主要环境质量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重庆市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并提出了改善重庆市环境质量的主要经济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9.
水足迹(Water Footprint)和虚拟水(Virtual Water)是当前国际水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用水足迹与虚拟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计算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的主要农畜产品虚拟水含量及其虚拟水的贸易平衡量、工业产品虚拟水贸易平衡量,并最终估算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的水足迹总量.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水足迹总量288.50×108 m3,水资源压力指数29.97%;同期分区域看,都市发达经济圈水足迹总量32.65×108 m3,水资源压力指数50.80%;渝西经济走廊水足迹总量92.22×108 m3,水资源压力指数42.2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水足迹总量137.86×108 m3,水资源压力指数20.31%.并分析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人均水足迹及水资源压力指数偏高的原因,给出了降低水足迹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10.
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基于城乡统筹视角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多重目标指标体系,划分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区域与时序,并在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结果表明:1两江新区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可分为近期整治、中期整治和远期整治三大区域,整治潜力分别为599.26,732.93,507.73hm2.2根据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及利用特征,两江新区农村居民点可划分为城乡结合型、生态发展型、培育改造型和优化挖潜型4种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