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4篇
  25篇
综合类   72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杨亭  杨庆媛  张安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3976-3977
以重庆市南滨路三期工程为例,采用使用后评估方法,对都市河岸空间规划设计的成效进行评估,探讨使用者对空间设计、环境设施的功能性检视与评价,以作为都市河岸空间规划设计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53.
运用等高线数字化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从中提取出研究区的高程和坡度数据,通过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叠加分析得到在不同高程和坡度下的土地利用分布情况,并对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水田主要集中在高程300~400 m的区域,旱地则主要分布在高程300~600 m区域,并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灌溉水田、桑园、农村居民点均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旱地、有林地、荒草地的分布则存在随着坡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灌溉水田、园地、农村居民点三个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坡度、不同高程的面积比例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相似性,在丘陵和低山地貌类型区域,坡度因子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最大.
Abstract:
Elevation and slope data were extracted from 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generated by digital contour, and information about land use distribution was obtained through overlay analysis of present land use data and elevation and slope data. Then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made between land-use types and terrain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rrigated paddy field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on the elevation of 300-400 m and non-irrigated farmlan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on the elevation of 300-600 m, decreasing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irrigated paddy fields, mulberry gardens and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lope while the distribution of non-irrigated farmland, forest land and wild grassland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the tendency of change in the proportion of area with different slopes and elevations was highly similar among irrigated paddy fields, mulberry gardens and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and the factor of slope ha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in land use in regions with geomorphic terrain features of hills and low mountains.  相似文献   
54.
重庆市农地规模经营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定性方面探讨了重庆市农地规模经营的障碍因素,由此构建了重庆市农地规模经营的障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定量方面计算了重庆市农地规模经营不同障碍因素的权重,通过排序得出不同障碍因素对重庆市农地规模经营的阻碍强度,并构建了重庆市农地规模经营障碍因素图,以期为推进全市农地规模经营提供决策参照.  相似文献   
55.
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探讨——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计算了1991-2003年重庆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的综合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②重庆市的综合承载力压力远大于东部地区,其综合承载力超载程度也大于西部整体水平;③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持续增长,而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6.
将生态足迹模型引入应用于分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分析,并通过计算2004年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生态足迹并与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足迹相比较,从生物量供需平衡、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定量分析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赤字达到0.904 586 hm^2·cap^-1;分区域看,都市发达经济圈生态赤字达1.727 964 hm^2·cap^-1,渝西经济走廊生态赤字达到0.916 368 hm^2·cap^-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生态赤字达到0.387 919hm^2·cap^-1不论是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赤字还是分区生态赤字均显示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区域土地承载能力,必须对区域土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以提高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57.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1999年至2008年重庆市一圈两翼三大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影响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地类中,都包含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城镇建设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关性最强;两翼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不足;因此,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措施,使各类土地供给与区域承载的经济要素相适应,更好地满足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区域主体功能对土地供给的需求.  相似文献   
58.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估算为量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值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资金筹措提供客观依据,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提供基础。通过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内涵界定,以重庆市为例,采用人均标准法估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理论潜力,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复垦影响因素修正指标体系,对复垦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出复垦现实潜力。在此基础上,引入流转潜力估算模型测度流转理论潜力,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建立流转影响因素修正指标体系,对流转理论潜力进行修正,最终估算出重庆市2009-2015年和2009-2020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实潜力,并对其时空差异类型进行划分。结果显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潜力是流转潜力的基础;2015、2020年流转现实潜力分别为30 392.32 hm2和40 591.49 hm2;流转潜力大,时空差异显著,流转现实潜力实现难度不一。研究认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根据不同区域现实潜力的大小来安排流转的次序和规模,以取得最大流转效率。  相似文献   
59.
选取反映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指标,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评判重庆市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结果显示:1997-2004年,重庆都市区的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不断增强.比较同一时段城市人居环境效益指数和城市经济发展效益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重庆都市区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由初级协调经济滞后型向中级协调城市人居环境滞后型转变,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的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而且两个函数效益指数均较小.  相似文献   
60.
水足迹(Water Footprint)和虚拟水(Virtual Water)是当前国际水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用水足迹与虚拟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计算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的主要农畜产品虚拟水含量及其虚拟水的贸易平衡量、工业产品虚拟水贸易平衡量,并最终估算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的水足迹总量.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水足迹总量288.50×108m^3,水资源压力指数29.97%;同期分区域看,都市发达经济圈水足迹总量32.65×108m^3,水资源压力指数50.80%;渝西经济走廊水足迹总量92.22×108m^3,水资源压力指数42.2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水足迹总量137.86×108m3,水资源压力指数20.31%.并分析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人均水足迹及水资源压力指数偏高的原因,给出了降低水足迹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