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51.
为研究转Bt基因棉花上烟粉虱种群较常规棉上升的原因是否受到Bt毒蛋白的影响,以及是否与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力变化有关,应用转Bt基因棉花‘新棉33B’及其常规棉受体‘33’为试验对象,采用ELISA法和酶活力测定法,分别研究了取食转Bt基因棉花后烟粉虱体内Bt毒蛋白含量以及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种保护酶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3种解毒酶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取食转Bt基因棉花‘新棉33B’4 h后,烟粉虱体内能检测到Cry1Ac蛋白,并且在12 h后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取食‘新棉33B’后烟粉虱体内的SOD和GSTs活力受到显著抑制(P0.05),并且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SOD活力逐渐下降,其中取食8 h、12 h、24 h和36 h后较取食‘33’的对照分别下降了37.8%、32.1%、32.0%和31.9%。CAT、POD和CarE活力显著提高(P0.05),并且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酶活力逐渐上升,与对照相比,取食12 h、24 h和36 h后,CAT活力分别为取食‘33’的对照的1.54倍、1.55倍和1.42倍;POD活力分别为取食‘33’的对照的1.59倍、1.39倍和1.53倍;CarE活力分别为取食‘33’的对照的1.32倍、1.34倍和1.39倍;取食‘新棉33B’对AChE活力没有明显影响。结果提示,转Bt-Cry1Ac基因棉花对烟粉虱保护酶活力总体起到促进作用,对解毒酶活力总体影响不大。故烟粉虱体内保护酶活力的增加可能会有益于烟粉虱种群的增长,但是否起到决定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52.
通过比较棉铃虫的体重和发育历期,并运用SPSS软件分析,研究了转基因棉和寄生蜂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转基因棉中抗310与对照常规棉泗棉3号相比能明显地抑制棉铃虫的生长发育,棉铃虫幼虫的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和棉铃虫齿唇姬蜂均能有效的控制棉铃虫,且当转基因棉和寄生蜂共同作用时,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任一单因子的效果。  相似文献   
53.
Cry1Ac毒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含不同浓度的Cry1Ac毒蛋白的人工饲料(不加毒蛋白为对照)饲喂亚洲玉米螟幼虫,采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测定了Cry1Ac毒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的控害作用。结果显示,含2 000.0ng/g Cry1Ac毒蛋白的人工饲料处理该虫第5天的幼虫存活率为0;200.0、20.0 ng/g CrylAc毒蛋白处理第10、15天的幼虫存活率、化蛹率、成蛾率、净增长率和种群增长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且高浓度处理显著低于低浓度处理;200.0 ng/g CrylAc毒蛋白处理的世代平均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显著长于其它处理;而200.0 ng/g CrylAc毒蛋白处理的周限增长率显著小于2.0、0.2 ng/g处理。表明微量的Cry1Ac毒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增长有显著影响,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控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54.
以两个转Bt抗虫基因玉米品系G03-2396、G03-2739和1个常规对照品种苏玉16为材料,研究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和实验种群消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两个转基因玉米材料的心叶组织对玉米螟低龄幼虫的毒性很强,1龄幼虫取食这两个转基因玉米心叶组织后8 d死亡率超过97%;2龄幼虫取食心叶组织8 d后死亡率超过80%;1~4龄幼虫或全部死亡不能化蛹,或平均蛹重与对照品种相比显著降低,仅5龄幼虫各测定指标与对照品种相比差异不显著;两个转基因玉米材料的雌穗组织对玉米螟幼虫的毒性较低,即使低龄幼虫取食8 d后的死亡率与对照苏玉16相比差异也不显著.②玉米螟高龄幼虫取食两个转基因抗虫玉米心叶后,存活的部分幼虫化蛹羽化后的成虫寿命明显缩短,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甚至卵的孵化率也有所降低.表明所选的两个转Bt基因玉米品系对玉米螟的毒性具一定的后续效应.  相似文献   
55.
卢子华  印毅  杨益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47-17548
[目的]为减少蚜虫对小麦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6个降水级别,即: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在小麦的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分别进行雨水冲刷试验,研究不同级别的雨水冲刷对麦蚜与捕食性天敌数量的影响。[结果]在小麦的3个生长时期,雨水冲刷均对麦蚜与捕食性天敌的数量有一定影响。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麦蚜与捕食性天敌的冲刷率也随之呈上升趋势。特大暴雨时,麦蚜与捕食性天敌的冲刷率最大。[结论]中等以上雨量对麦蚜与捕食性天敌有较强的冲刷作用,雨量越大,冲刷率越大。  相似文献   
56.
为明确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定位寄主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时利用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源,利用Y型昆虫嗅觉仪测定了红颈常室茧蜂雌雄成虫对绿盲蝽3龄若虫及其为害寄主植物棉株以及雌性红颈常室茧蜂成虫、绿盲蝽成虫对苗期和花期的棉花、蓖麻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与干净空气(空白对照)相比,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绿盲蝽3龄若虫、健康棉株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差异,绿盲蝽3龄若虫为害的棉株对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但在为害后去虫和未去虫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雄性红颈常室茧蜂对各处理均无明显的选择行为。与健康或为害后去虫的苗期棉花相比,雌性绿盲蝽成虫显著趋向花期蓖麻;而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只趋向于为害后的花期蓖麻。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为害后去虫的花期棉花和花期蓖麻的选择行为显著高于相应的苗期植株。这表明雌性红颈常室茧蜂主要利用绿盲蝽若虫为害后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定位寄主绿盲蝽,且其对花期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与绿盲蝽成虫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57.
扬州地区棉蚜卵的发育动态及早春棉蚜的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点定期的调查方法,结合体视镜(舜宇SZ45-ST1)对各虫态拍照,研究了扬州地区棉蚜在越冬寄主木槿上的卵色变化、产卵历程以及次年的扩散迁移动态。结果表明,棉蚜的初产卵大多数为黑色,部分为翡翠色并且2d后转为黑色;12月末至1月初为棉蚜产卵盛期,3月中下旬越冬卵孵化为干母,4月初出现干雌,4月上中旬为无翅蚜,4月中旬出现有翅蚜并开始扩散。观察发现,不是所有的棉蚜都形成有翅蚜迁离冬寄生。研究结果为棉蚜的预测预报和早春棉蚜的治理进一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目的]转基因抗虫棉有效的控制了靶标害虫棉铃虫的为害,但是近年来甜菜夜蛾在棉田发生日益严重。[方法]利用转基因棉33B、GK12和SGK321的花、倒1叶、倒3叶、倒6叶、倒14叶饲喂甜菜夜蛾初孵幼虫,分别在接虫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6天和第19天记录幼虫存活、死亡情况以及其后的化蛹情况,化蛹后24h称蛹重。[结果]甜菜夜蛾幼虫在转基因棉上不同部位的生存率曲线分布、化蛹率和蛹重与在常规棉对照的相应部位基本没有差异;同一棉花品种不同部位的叶片上的化蛹率没有差异,花上的化蛹率显著低于叶片;同一棉花品种叶片和花上的蛹重没有差异。[结论]转基因棉对甜菜夜蛾的抗性不强。因此,在转基因棉田要特别关注甜菜夜蛾种群的发生态势和防治。  相似文献   
59.
为了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生长发育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了玉米田三种昆虫:亚洲玉米螟、粘虫、小地老虎的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分别用直线和Logistic曲线定量地描述恒温和变温状态下这三种昆虫的生长发育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Logistic曲线拟合度优于直线拟合,直线拟合方便计算出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Logistic曲线可用于计算出昆虫发育率最快时的温度阈值。涉及昆虫发育速率和温度之间关系的计算可以综合应用以上两种方法,以达到最佳预测效果。本研究也为开展其它昆虫的准确测报或繁殖培育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筛选对铜绿丽金龟和暗黑鳃金龟具有明显诱捕效果的光波波长,研究成虫夜间活动节律,优化金龟成虫的灯诱防控技术。【方法】 2014~2015年评价19种不同波长(375~748 nm)LED灯对2种金龟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2019年分时段监测385 nm、395 nm的LED灯以及黑光灯(365 nm±50 nm)的诱捕数量。【结果】 2014~2015年,395 nm的LED灯对铜绿丽金龟的诱捕效果显著高于其他18种波长,395 nm的LED灯对暗黑鳃金龟的诱捕数量同样最多,但与418 nm之间差异不显著。2019年385 nm的LED灯诱捕到的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成虫数量均显著高于395 nm的LED灯,但与黑光灯之间无显著差异。2种金龟成虫的上灯高峰均在20:00~24:00,占整个夜晚(18:00~翌日06:00)诱捕量的68.9%~76.7%。【结论】 诱捕铜绿丽金龟和暗黑鳃金龟的最优波长是385 nm,最佳时段为20:00~24: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