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6篇
园艺   58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1.
采用灌根施药法,测定了不同有效氯浓度的酸性电生功能水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黄瓜种苗的安全性。结果表明,酸性电生功能水对黄瓜根腐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有效氯浓度90 mg/L时防效最高,为67.15%,与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mg/L的防治效果62.62%相当。酸性电生功能水对黄瓜种苗安全、无毒,在适宜的有效氯浓度范围内,对黄瓜植株具有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平菇细菌性褐斑病病原菌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弱毒菌株JPG250303的诱导抗病作用、弱致病性及诱导抗病作用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对其诱导抗病性表达、诱导接种浓度及诱导间隔期的研究,明确该弱毒菌株具有较好的诱导抗病效果。利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出该弱毒菌株为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 tolaasii),将弱毒菌株经平菇子实体连续5代培养后均具有弱致病性,说明其弱致病性可以稳定遗传;同时对5代菌株分别进行了诱导抗病活性的验证,5代菌株对平菇细菌性褐斑病诱导抗病效果分别为67.2%、66.3%、69.1%、68.6%和65.0%,说明该弱毒菌株诱导抗病活性也具有稳定性,这一研究为该弱毒菌株作为生防菌株防治平菇细菌性褐斑病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蔬菜细菌性软腐病防治药剂活体组织筛选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快速、高效的蔬菜细菌性软腐病防治药剂的筛选技术,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对茎段材料、接种方式、菌液浓度等因素进行筛选,建立芹菜茎段筛选技术,并采用所建立的筛选法评价28种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可湿性粉剂对细菌性软腐病菌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建立的芹菜茎段筛选法可较好地评价细菌性软腐病防治药剂的药效,即芹菜茎段一端在细菌性软腐菌液中浸泡20 min后自然风干,再于待测药剂中浸泡处理1 h,在温度26~30℃、相对湿度70%~85%条件下保湿培养36 h后调查发病指数。采用该方法可快速从23种新型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中筛选出对细菌性软腐病具有较高防效的IVF001、IVF002、IVF004、IVF015、IVF018、IVF021、IVF035、IVF041制剂,防效分别为81.70%、94.77%、83.01%、92.16%、84.31%、96.08%、80.39%和89.55%。芹菜茎段筛选法及室内盆栽法对5种已登记的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的筛选结果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78。表明芹菜茎段筛选法可以有效代替盆栽筛选法,并对杀菌剂的药效进行评价,是一种实用性强的蔬菜细菌性软腐病防治药剂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土壤环境条件对威百亩熏蒸防治黄瓜枯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威百亩在不同土壤环境条件下的消毒效果,采用离体和活体方法研究施药量、覆膜熏蒸时间、土壤相对含水量及土壤温度对威百亩熏蒸防治黄瓜枯萎病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25℃条件下,威百亩12 mg(a.i.)/kg土壤熏蒸消毒,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率为78.82%,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为87.03%,且对作物安全无药害;威百亩对尖孢镰刀菌的熏蒸抑制作用随着熏蒸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土壤熏蒸10 d后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为95.21%;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0%和50%时,威百亩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2%和82.14%,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而且还会对作物产生药害反应。威百亩的熏蒸效果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25、30、35℃时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18%、98.20%和100.00%。表明威百亩结合日光消毒温度大于25℃、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0%或50%、熏蒸10~15 d可有效控制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引起的黄瓜枯萎病。  相似文献   
15.
芹菜细菌性软腐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芹菜软腐病在北京地区普遍发生,其中以顺义及通州区县较为严重。自发病芹菜茎段中分离细菌,通过接种芹菜进行致病性测定,确定了54个致病菌株。虽然菌株间致病力有一定的差异,但大多数菌株对芹菜致病力强。通过培养性状和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和Biolog测定,结合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6个管家基因(pgi、rpoS、mdh、proA、mtlD、icdA)的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的3个亚种。其中45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odoriferum,频数为83.33%;6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频数为11.11%;3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is,频数为5.56%。上述结果显示,北京地区芹菜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的3个亚种,其中以P. carotovorum subsp. odoriferum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对传统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单孢分离的水琼脂法进行改进,确定了亚甲基蓝和琼脂糖的最佳浓度,将0.01%亚甲基蓝染色液与1.5%琼脂糖溶液按体积比1︰300混匀,制成亚甲基蓝琼脂糖凝层,在显微镜下可成功分离芸薹根肿菌单孢。大白菜单孢接种最佳苗龄为催芽24h,接种后暗培养24 h,再移栽至育苗钵,发病率最高。利用该方法分离获得中国11个省十字花科(大白菜、甘蓝、油菜)芸薹根肿菌单孢系菌株79株,采用Williams鉴别系统鉴定出P2、P3、P4、P5、P6、P7、P8、P9、P10、P12、P13和P14等12个不同的生理小种类型,其中P4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49.37%。明确了中国11个省份根肿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其分布,为十字花科蔬菜抗病育种提供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氰氨化钙与秸秆还田协同处理对土传病菌的抑制效果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恢复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RT-PCR)、平板分离计数等方法测定土传病菌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生菜收获期测定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开展土壤处理模式与土壤微生物互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氰氨化钙和玉米秸秆协同处理对生菜根腐病和生菜茎基腐病的防效分别达到56.81%和47.49%,且增产率(44.08%)较高,具有防病促生效果。氰氨化钙和玉米秸秆协同处理在消毒揭膜0 d微生物数量显著减少,定植期微生物数量逐渐恢复。此外,两种土壤处理均可提高土壤pH值,降低电导率含量。其中氰氨化钙和玉米秸秆协同处理可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全氮含量。因此,氰氨化钙和玉米秸秆协同处理可抑制土传病菌增殖,增加生菜生物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后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恢复且不会对微生物群落产生明显的扰动影响,对环境较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有效成分质量分数:5%乙霉威,5%腐霉利)在设施黄瓜上施用后的沉积分布特性及残留消解动态,采用PC-3A(S)型激光粉尘仪及粉尘取样片,分别研究了不同设施类型、不同温湿度及不同施药角度下,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设施黄瓜上的沉积分布情况;并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北京市进行了该药剂在设施黄瓜叶片和果实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设施类型、不同温度条件下,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的沉积分布特性无明显差异,且其有效成分分解率不受温度影响;不同湿度条件下,该微粉剂在黄瓜叶片上的沉积量不同,湿度越大沉积量越多。乙霉威和腐霉利在黄瓜叶片和果实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或一级动力学方程,2种药剂在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2 d和3.0~3.2 d,在果实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0~4.3 d和3.1~3.8 d。采用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分别按100 g/hm2和150 g/hm2(1.5倍)剂量于黄瓜幼果期施药,最多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7、10和14 d分别采样,乙霉威在黄瓜果实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88 mg/kg,低于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其最大残留限量(MRL)值(5 mg/kg),腐霉利在黄瓜果实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49 mg/kg,也低于其MRL值(2 mg/kg)。该研究结果可为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设施黄瓜上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由丝核菌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叶腐和茎基腐病在中国华北地区普遍发生,其中以河北、内蒙以及北京较为严重。2011~2018年,从华北地区不同省份具有典型叶腐和茎基腐症状的芸苔属蔬菜上分离获得95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分离物,大多数分离自发病植株的叶部,少数分离自茎基部。通过细胞核染色,87株菌属于多核丝核菌,另外8株属于双核丝核菌;经菌丝融合鉴定、rDNA-ITS区及TEF-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lpha, TEF-1α)序列分析,大多数多核丝核菌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2-1(74%),其他少数分别属于AG-1-IB(16%)、AG-4-HG II(2%)和双核丝核菌AG-A(8%)。温室条件下进行寄主范围致病力测定,各分离物对原寄主都表现出致病力,呈现典型叶腐或茎基腐症状;对其他作物的致病力差异较大。不同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AG)的菌株对寄主致病力大小存在差异,AG-2-1致病力最强,只有AG-A对叶部没有致病力。AG-2-1对寄主叶部的致病力和对茎基部的致病力呈显著正相关,AG-1-IB对寄主叶部的致病力和对茎基部的致病力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枯草芽胞杆菌微粉剂的研制及其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枯草芽胞杆菌母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载体、分散剂、表面活性剂、保护剂的筛选,确定了枯草芽胞杆菌微粉剂的最佳配方。其配方为:枯草芽胞杆菌母药50%、载体白炭黑20%、分散剂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NNO)2%、表面活性剂烷基萘磺酸盐(EFW)3%、保护剂羧甲基纤维素(CMC)1.5%、载体硅藻土补足至100%。测定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微粉剂含菌量为2.11×1010 CFU·g-1,分散指数89.56,浮游指数87.57,坡度角74°,pH 6.1,杂菌率2.1%,含水率0.67%,粒径8.15 μm,热贮分解率为4.67%,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盆栽条件下,枯草芽胞杆菌微粉剂用量1 000 g·(hm2)-1时喷粉对黄瓜白粉病的保护效果优于治疗效果,防效分别为89.08%和84.95%;田间试验,枯草芽胞杆菌微粉剂在用量为1 000 g·(hm2)-1时喷粉对黄瓜白粉病的保护效果为80.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