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6篇
园艺   58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正近期蔬菜价格不断上涨,一直处于较高状态,天津河北部分地区暴发多种黄瓜病害,严重影响黄瓜产量,制约菜农收入。2016年1月6~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菜病综防课题组对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乐亭县、迁安市以及天津市宝坻区4个地区进行了病害调查。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地区黄瓜叶部病害发生严重,主要有炭疽病、棒孢叶斑病、灰霉病、红粉病、霜霉病、黄瓜细菌性茎软腐病等6种病害,田间多种病害混合发生,且多种  相似文献   
92.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温带地区为害尤其严重,1906年在欧洲首次报道,1957年北美佛罗里达报道发生,1960年我国江西省报道发生,但由于当时保护地种植面积小,该病较为少见,未引起足够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辽宁省瓦房店市的保护地内,该病大面积连年严重为害,由于对致病病原菌缺乏研究,对黄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近年来该病已遍及全国各地,温室、露地都有发生,且有不断加重的趋势,成为栽培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93.
氟唑活化酯对黄瓜抗枯萎病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诱导抗病剂可以诱导寄主植物的系统抗病性作用,具有持效性和广谱性的特点,研究旨在明确新型诱导抗病剂氟唑活化酯(fluoro-substituted benzothiadiazole derivatives,FBT)对黄瓜抗枯萎病的诱导作用,为该化合物的诱导抗病性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50 mg·L-1 FBT在黄瓜苗期移栽前3-4片真叶时喷雾诱导1次,3 d后移栽定植于含有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 Owen)的土壤中,缓苗后以叶面喷雾的方式进行第2次诱导,之后每隔7 d喷雾诱导1次,共诱导3次,对照诱导抗病剂苯并噻二唑(BTH)也采用同样的诱导方法,对照杀菌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则采用灌根施药,通过调查病情指数以评价其对枯萎病的抗病作用;研究FBT对枯萎病菌侵染黄瓜的影响,将供试黄瓜催芽至0.5 cm胚根后,浸泡于50 mg·L-1 FBT中胚根诱导1次,待播种后黄瓜生长至2片子叶期开始第2次诱导,以后每隔7 d诱导1次,共诱导3次,第3次诱导后24 h灌根接种黄瓜枯萎病菌,并于接种后1、3、5、7、9、11、14、16、20、24、29 d分别取黄瓜根组织,于冰水中清洗,利用酸性品红染色技术评价FBT诱导黄瓜后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影响,利用Maule反应和甲苯胺蓝染色技术评价FBT对黄瓜根组织中木质素和酚类物质的沉积情况的影响,利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FBT诱导黄瓜后根组织中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及β-1,3-葡聚糖酶活性,以分析FBT诱导黄瓜后根组织抗病性变化情况。【结果】诱导抗病性表达发现,50 mg·L-1的FBT对黄瓜抗枯萎病的诱导效果可达62.01%,高于对照诱导抗病剂BTH和杀菌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FBT诱导后的黄瓜在接种后7 d开始有枯萎病菌的侵染,此时未诱导只接种的黄瓜根组织因受枯萎病菌侵染,已经出现大量菌丝及孢子,FBT的诱导增强了寄主的抗病性反应,从而抑制了病原菌的侵染。同时经FBT诱导后4 d未接种及诱导后接种两个处理的根组织中具有大量褐色木质素沉积,尤其是根表皮细胞壁及韧皮部木质素沉降量明显,表现深褐色。对酚类物质的观察发现,在FBT诱导后2 d开始出现酚类物质沉积,诱导后4和6 d时,根组织中荧光信号较强,酚类物质沉积量较大,诱导后8 d时,根组织中荧光信号消失,酚类无明显沉积,木质素和酚类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以达到增强细胞壁的抗性,抵御病原菌的侵染的作用。在FBT诱导后1 d抗病相关蛋白HRGP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也明显增强,并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为抵御病原菌侵染做准备。【结论】FBT诱导黄瓜产生了对枯萎病的抗病作用,同时黄瓜根组织通过次生代谢物质沉积量的增加及抗病相关蛋白活性增强,达到增强寄主根组织细胞壁的抗性,从而抵御病原菌的侵染,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型诱导抗病剂。  相似文献   
94.
为了明确引起茄子斑驳紫花病的病毒种类,利用小干扰RNA(si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茄子样本中的病毒序列,发现存在烟草轻型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TMGMV)和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为了验证该结果,对待测样品中TMGMV和ToMMV的外壳蛋白(coatprotein,CP)全长基因进行RT-PCR扩增和系统进化分析,分别得到500bp的TMGMV-CP和482bp的ToMMV-CP特异性条带,与GenBank中TMGMV和ToMMV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98%~100%和100%,说明待测样品中确实存在TMGMV和ToMMV。对采自山东、河南、辽宁、河北等地的23份疑似斑驳紫花病茄子样品,分别采用特异性引物524-F/R和ToMMV-F/R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样品中均含有TMGMV,20份样品中含有ToMMV,复合侵染检出率为86.96%。对茄子、番茄和辣椒幼苗的致病性检测显示,接种后茄子花表现出与田间相同的症状,茄子、番茄和辣椒的叶片表现典型的病毒侵染症状,在接种发病组织中检测到病毒ToMMV和TMGMV。结果表明,茄子斑驳紫花病样中鉴定出TMGMV和ToMMV两种病毒。  相似文献   
95.
以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与草炭、蛭石以不同比例(V/V)混配后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糠木霉混配基质T7(菌糠木霉∶草炭∶蛭石=1∶1∶1)、T9(菌糠木霉∶草炭∶蛭石=2∶1∶1)和T11(菌糠木霉∶草炭∶蛭石=1∶2∶1)的理化性质与对照(菌糠木霉∶草炭∶蛭石=0∶2∶1)相近。在接种病原菌30 d后,混配基质T7、T9、T11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88.56%、78.34%、82.31%,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综合来看,在黄瓜育苗试验中,以混配基质T7表现最好,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绿素含量、侧根数、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和根系活力等指标分别为对照的117%、127%、171%、99.4%、170%、189%、237%和125%。用菌糠木霉发酵物作为育苗基质成分,不仅可以促进黄瓜幼苗生长,而且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96.
为了检测和鉴定我国不同地区番茄上的病毒种类,2015-2018年,在不同蔬菜种植区采集431份番茄疑似感病样品。利用已报道侵染番茄的12种主要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样品进行RT-PCR分子检测与鉴定,结果表明:TYLCV在番茄上普遍存在,检出率为65.20%;而ToCV、TMV、CMV、ToMV、TSWV和PVY侵染番茄相对较少,检出率分别为21.11%,20.19%,17.63%,15.31%,14.15%,11.37%;未检测到TICV、PVX、TYLCVNB和BBWV等病毒。通过对番茄病毒复合侵染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病毒复合侵染率达35.73%,其中2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最多,占复合侵染总比的52.60%;3种病毒复合侵染率占复合侵染总比27.92%;4种及5种病毒复合侵染率略低,分别占复合侵染总比0.65%和18.83%。通过对我国20个地区的番茄病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番茄上检出病毒种类最多的为北京地区,检测到7种病毒,其次是山东地区,检测到5种病毒;河南、甘肃及宁夏地区检测到4种病毒;西藏、河北、浙江、陕西、海南地区检测到3种病毒;四川、天津、黑龙江、山西、内蒙古等检测到2种病毒;其他地区只检测到单一番茄病毒种类。同时根据TYLCV和TSWV部分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TYLCV北京分离物(MK336782)与中国湖南分离物的亲缘关系最近,TSWV河南分离物(MK318839)与山东分离物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97.
正雍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俗称空心菜,为旋花科(Convolvulaceae)甘薯属(Ipomoea)植物,1年或多年生草本,其嫩茎和叶可食用,有药用价值,在我国南方普遍种植。2015年5月课题组在云南红河州进行病害调查时,在多个雍菜种植田中发现一种新病害,发病快且蔓延迅速,主要为害叶片,严重的田区发病率达54%,严重威胁当地雍菜的产量与质量。为明确病原,我们对田间采集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得到的菌株进行致病性  相似文献   
98.
99.
本研究从芹菜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对芹菜软腐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菌株ZF75。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将该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平板对峙结果表明,菌株ZF75对番茄疮痂病菌等10种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效果。用温室栽培试验对菌株ZF75进行防病效果初探,试验结果表明,菌株ZF75对芹菜软腐病防效可达89.62%。同时,该菌株对芹菜具有显著的促生效果,经菌株ZF75菌悬液处理后的芹菜平均株高和茎粗分别达24.18 cm和0.51 cm。综合分析表明,菌株ZF75具有良好的田间应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00.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 L.)丝核菌根腐病和叶腐病是世界范围内病害,在我国许多甘蓝主产区普遍发生,连作、重茬地及栽培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发生程度更为严重。该病害于1966 年美国夏威夷首次报道,之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地都相继报道过。我国西南(重庆)、西北(甘肃)、华北(河北)等地均有该病害发生的报道, 随着我国甘蓝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土壤中的病原菌逐年增多,由丝核菌引起的甘蓝根腐病和叶腐病的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近年来,本研究组在北京、河北、甘肃、云南等地进行田间病样采集,于甘蓝上均发现了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和叶腐病,其发病率一般在10%~20%,严重时可达50%。因此掌握该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菌、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措施对指导甘蓝生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