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9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293篇
林业   514篇
农学   321篇
基础科学   310篇
  419篇
综合类   2558篇
农作物   352篇
水产渔业   364篇
畜牧兽医   1294篇
园艺   416篇
植物保护   194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266篇
  2018年   254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352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275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239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51.
以鼠尾藻Sargassumthunbergii幼孢子体为材料,研究了Cu2+对不同生长时期的鼠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不同生长时期的鼠尾藻幼孢子体对微量Cu2+都是敏感的。对于早期的鼠尾藻幼孢子体,5μg/L以上浓度的Cu2+对其正常生长不利;当Cu2+浓度达到或超过250μg/L时,该时期幼孢子体基本停止生长。对于后期的鼠尾藻幼孢子体,10μg/L以上浓度的Cu2+对其正常生长不利;1μg/L浓度的Cu2+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当Cu2+浓度达到或超过50μg/L时,该时期幼孢子体增长缓慢或基本停止生长。鼠尾藻幼孢子体的假根由于结构和功能特性,对Cu2+的敏感程度不大,Cu2+处理初期依然表现出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52.
低温冷凉区覆膜玉米子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通过logistic方程比较覆膜和不覆膜玉米子粒灌浆过程,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子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覆膜可有效提高地温,促进玉米生育进程,提高玉米灌浆速率,延长灌浆持续时间,显著增加玉米百粒重和产量。通过覆膜,3个品种两年平均产量最高可达11 571 kg/hm~2。平均灌浆速率(R_(mean))和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玉米生长量(W_(max)),与玉米百粒重和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53.
直播是一种重要的水稻种植方式,因具有省工、省时、节本和显著提高水稻种植的综合效益等优点,在国内外应用广泛。本文详述了国内外直播稻发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介绍了生产上主要存在的湿润直播、水直播和旱直播三种种植方式。从产量、杂草防治和抗倒伏特性分析了直播稻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适宜品种培育、氮肥施用、抗倒伏、杂草防治、农机农艺配套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展望了直播稻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直播稻的高产抗倒栽培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4.
稻鸭共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稻鸭共作的概述。“稻鸭共作”是指水稻移栽活棵后将雏鸭(役鸭)放人稻田,一是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习性,取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二是利用雏鸭不间断的活动、耘耙,产生浑水刺激水稻生长;三是鸭子排泄的粪便作为肥料,供水稻生长利用。在施足基肥的情况下,全生育期内少脱水、少施或不追施化学肥料、不使用化学农药。白天、夜晚,鸭子一直生活在稻田中,稻鸭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复合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和利用鸭子除草、治虫的功能。  相似文献   
955.
<正>20世纪40年代东德首次提出了猪场批次生产理念,随后法国、荷兰、丹麦等欧洲养猪强国陆续开始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且逐渐发展出了多种批次化管理模式,并渐渐成为欧美猪场主流生产管理方式。根据实际生产中批次间隔时间的不同,又可以将批次生产划分成1周批,2周批,3周批,4周批,5周批等。批次化生产因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猪群健康度,  相似文献   
956.
以生长在哈尔滨地区的狭叶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为试材,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的方法,研究了田间不同温度(26.67℃, F; 32.07℃, S;-0.76℃, T)对薰衣草叶片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以期挖掘与耐寒相关的功能基因,探讨薰衣草耐寒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温度对薰衣草差异表达基因具有显著影响,温差越大导致基因差异表达变化越大,差异表达基因与环境因子CCA分析表明温度是诱导基因差异表达的首要因素。在KEGG富集通路中显著富集的有植物与病原体互作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昼夜节律通路,在这些通路中,基因Pti5、SUGT1、WRKY25、GI、FKF1等均响应植物低温胁迫并显著表达,且昼夜节律调控对薰衣草耐寒起到重要作用。利用STRING蛋白质互作数据库筛选出KEGG通路中的抗寒相关枢纽基因有FKF1、GI、CRY2等。从转录因子家族中鉴定出1 137个转录因子,隶属于51个转录因子家族,参照拟南芥数据库筛选出的枢纽基因AT4G30825、AT4G17020、AT1G55750均来自bZIP家族,且在KEGG通路中响应低温后表达量普遍升高。通...  相似文献   
957.
芜菁(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rapifera Matag syn. B. rapa L.)是十字花科芸薹属园艺作物,其下胚轴和主根膨大形成肉质直根。PIN (Pin-formed)是一种植物特异性蛋白,作为生长素的输出载体,介导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形成生长素不对称分布,从而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在芜菁中还缺乏对PIN蛋白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基于芜菁及其他植物基因组,结合芜菁和普通白菜下胚轴不同发育时期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芜菁PIN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蛋白结构及基因结构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共线性分析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芜菁中共有13个BcPIN,数量多于拟南芥和甜菜,但略少于萝卜、胡萝卜和水稻;不同物种间同种类PIN基因数量存在差异;芜菁PIN家族与拟南芥、萝卜PIN家族基因进化关系较近,与水稻PIN家族基因关系较远,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包括7个共线性基因对;BcPINs启动子含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受多种信号调控,但不同BcPINs的顺式元件种类存在差异;BcPINs的氨基酸个数在270~661之间,分子量在29.81...  相似文献   
958.
四川省畜禽育种攻关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一五”规划即将来临之际,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种畜禽生产基地的规划。实施这项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畜禽育种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的相关专家,在审视过去工作成绩和追踪国内外动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未来我省畜禽育种攻关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攻关重点。我们刊登此文,旨在引起全川畜牧科技工作者共同思考,理清思路,确立目标,在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立足自主创新,为我省畜禽良种基地建设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959.
为筛选出适合西藏山南市气候和消费习惯的优质高产辣椒品种,对引种的10个辣椒品种进行了抗病性、果实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0个品种及对照品种均抗CMV、TMV、疫病,中抗炭疽病;‘博辣皱线2号’、‘博辣皱线3号’、‘兴蔬早惠’、‘兴蔬211’等4个品种以及对照品种均为羊角形辣椒品种,‘兴蔬皱皮辣’、‘兴蔬皱辣2号’、‘兴蔬皱香辣’、‘兴蔬玉椒香’等4个品种为牛角形辣椒品种,‘福湘秀丽’和‘福湘碧秀’属于粗牛角形辣椒品种;‘兴蔬皱辣2号’、‘兴蔬211’、‘兴蔬皱皮辣’、‘博辣皱线3号’等4个品种折合每667 m2鲜椒产量分别为3 117 kg、3062kg、3243kg、3109kg;‘兴蔬玉椒香’、‘兴蔬皱香辣’、‘福湘碧秀’、‘福湘秀丽’、‘博辣皱线2号’、‘博辣皱线3号’等6个品种折合每667 m2利润分别为8 212元、9 500元、5 548元、6 260元、2 907元、4 827元,经济效益均超过了对照品种‘嘎玉2号’。结果表明,‘博辣皱线3号’的商品性较好、抗病性较强、产量高、效益高,适宜在西藏山南市进行示范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0.
[目的]对砒砂岩侵蚀岩性机理、抗蚀促生机理与技术,以及应用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为砒砂岩区生态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通过揭示砒砂岩侵蚀岩性机理,利用聚合改性方法,研发了用于砒砂岩区生态恢复的抗蚀促生新材料,进行了示范应用,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进行讨论。[结果]砒砂岩部分化学成分性质活跃、岩石结构不稳定及部分岩石成分遇水膨胀导致孔隙关闭为易蚀的机理所在;通过包裹—聚合改性,研发的抗蚀促生材料可以在砒砂岩表面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了具有包裹层的单体改性颗粒,起到了疏水保水及防胀作用,并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抗蚀促生材料有着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紫外线降解、耐风蚀抗冻融、耐水解等性能,且对土壤、水质不会形成污染。[结论]根据野外试验观测,应用抗蚀促生技术可以使全坡面径流试验区的产流量产沙量分别减少70%和90%以上,示范小流域的植被覆盖度由25%提高到75%以上,实现了抗蚀促生功能一体化,为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