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3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81.
通过测定菌落生长速率,研究了福星、世高、福美双、万兴及福星与世高的复配剂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40%福星EC50值最小,为0.0781μg/mL;其次是10%世高粉剂和万兴乳油,其EC50值分别为0.1932、0.199 1μg/mL;福美双EC50值最大,达1.564 5μg/mL.40%福星乳油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将福星与世高按1∶19、1∶24、1∶32、1∶49、1∶99的比例配制的5种复配剂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00,其中以1∶24比例配制的复配剂共毒系数最大,为618.297 2,其增效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82.
为探明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mosaic?virus,?AMV)和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hite?clover?mosaic?virus,?WCMV)复合侵染的协生作用致病机理,以复合接种AMV+WCMV的本氏烟为处理,分别以单独接种AMV、WCMV、磷酸盐缓冲溶液(pH?7.0,?PBS)的本氏烟为对照,采用DAS-ELISA?(double-antibody?sandwich?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方法检测了接种病毒72?h的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中的病毒含量及72~720?h内水杨酸(salicylic?acid,?SA)、茉莉酸(jasmonic?acid,?JA)、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SLs)、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乙烯(ethylene,?ETH)?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AMV和WCMV接种比例为3:1的植株720?h时的发病症状比单独接种一种病毒(AMV或WCMV)明显,主要症状表现为轻花叶、斑驳花叶、重花叶、明脉、皱缩.检测接种72?h时叶片病毒浓度发现,接种比例3:1的植株中AMV的浓度比单独接种AMV以及AMV和WCMV接种比例为1???1和1???3的处理高,而WCMV的浓度略低于其单独接种WCMV处理,高于AMV和WCMV接种比例为1???1和1???3的处理;接种AMV和WCMV混合液后复合侵染的本氏烟叶片中SA、JA、SLs、BR、ETH含量在一定时间内与单独接种AMV、WCMV及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相似文献   
83.
为了筛选高效低毒且对兰州百合3种病害具有较高防效的矿物源农药,本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黄瓜子叶法及喷雾、灌根法分别测定了5种矿物源农药对引起兰州百合病害病原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的抑菌作用、活性、离体防效和室内盆栽防效,明确了其防病持效期及对百合的安全性。结果表明,86.2%氧化亚铜WP对灰葡萄孢、交链格孢、裂褶菌的抑菌作用均最好,EC50分别为286.52、203.17、39.42μg/mL,29%石硫合剂AS对灰葡萄孢、交链格孢的抑菌作用较好,EC50分别为683.56、320.20μg/mL,46%氢氧化铜WG对裂褶菌的EC50为89.60μg/mL;离体防效测定表明,86.2%氧化亚铜WP和29%石硫合剂AS对百合灰霉病、叶斑病防效均较好,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在78%和70%以上,86.2%氧化亚铜WP和46%氢氧化铜WG对百合鳞茎腐烂病防效较好,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在83%和76%以...  相似文献   
84.
对5个梨园梨上瘿螨发生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经聚集指标、Taylor的幂法则和 Iwao法的统计分析得出,梨上瘿螨越冬自然种群在果园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同时建立了梨上瘿螨越冬种群数量调查的理论抽样数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5.
为明确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CMV)在室内条件下复合侵染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的发病流行因素,以接种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的本氏烟为对照,通过对AMV和WCMV单独接种侵染、复合侵染的不同接种浓度、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RH)对本氏烟发病的影响及本氏烟中两种病毒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本氏烟发病的AMV和WCMV单独接种浓度分别为20%(AMV:PBS=1:4)和50%(WCMV:PBS=1:1),两种病毒复合侵染接种的浓度为75%和25%(AMV:WCMV=3:1);最适宜发病的温度为25℃、RH为60%,在此条件下,AMV和WCMV复合接种侵染本氏烟的平均病情指数为80.12,比单独接种AMV、WCMV的病情指数分别提高了22.36%、45.28%,其病毒含量是两种病毒单独接种本氏烟中的2.11和1.60倍。综上可见,当温度为25℃、RH为60%以及AMV和WCMV复合侵染接种浓度为75%和25%时,本氏烟发病最严重。  相似文献   
86.
深绿木霉T2菌株对百合疫霉拮抗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对峙培养、抗生物质测定、对扣培养、圆盘滤膜法、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深绿木霉对百合疫霉病菌的拮抗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深绿木霉T2菌株具有较强的营养竞争与重寄生作用;并发现其有抗生物质和溶菌酶类产生,对峙培养60 h时,深绿木霉生长速率是百合疫霉的3.68倍,能够与其竞争营养,抑制了百合疫霉的生长与扩展,深绿木霉寄生在百合疫霉菌丝上生长,导致百合疫霉菌丝降解;其代谢产物能够抑制百合疫霉的生长,48 h时难挥发性和易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百合疫霉的抑菌率分别为85.07%和79.10%;深绿木霉T2菌株的发酵液有较高的β 1,3 葡聚糖酶活性,并在第5天达到峰值,为18.54U;深绿木霉发酵液对百合疫霉菌丝有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87.
为了提高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 T2菌株发酵液蛋白提取物TraT2A的抑菌活性和光稳定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通过对紫外保护剂 (抗坏血酸、腐殖酸) 和辅助剂 (IE-08、SP-4821A和SP-4821B) 的筛选,优化了TraT2A对百合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条件,并测定了其对百合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TraT2A在200.00 mg/mL下对百合叶斑病菌A.alternata的抑菌作用较好,抑制率为72.12%;随着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TraT2A的抑菌活性逐渐降低,添加5.00 mg/mL的腐殖酸对TraT2A有较好的紫外保护作用,抑制率 (69.01%) 比不加紫外保护剂对照 (29.37%) 提高39.64%;添加0.17 mg/mL 的辅助剂SP-4821A对TraT2A活性的提高效果最好,抑制率 (95.13%) 比TraT2A对照 (69.16%) 提高25.97%。按照优化后的配方:200 g TraT2A (质量浓度为200.00 mg/mL) + 5 g腐殖酸 (质量浓度为5.00 mg/mL) + 0.17 g SP-4821A (质量浓度为0.17 mg/mL) + 794.83 mL灭菌水,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发现其对百合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0.37%。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防治百合病害的TraT2A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
为明确采自田间不同症状类型苜蓿病毒病病样中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的带毒情况、症状表现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及AMV的寄主范围,本试验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症状归类、丙酮乙醇混合液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S-ELISA)法对不同病样的叶绿素和AMV含量进行测定和检测,并对提纯至不同症状类型病样中AMV对9科32种植物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田间苜蓿病毒病病样有轻花叶、重花叶、叶片边缘褪绿黄化型和叶片畸形皱缩花叶矮化型4种症状类型,均带有AMV,且叶绿素含量、AMV含量与症状表现之间具有正相关性,症状表现最严重的叶片畸形皱缩花叶矮化型病样的叶绿素a、b、总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低58.00%以上,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对照高134.06%,AMV含量最高,为252.96 pg·mL-1;寄主范围测定表明AMV可侵染7科27种植物,对西葫芦致病性最强,症状表现为局部枯斑,30 d时AMV浓度为316.19 pg·mL-1。  相似文献   
89.
旨在探明甘肃省永靖县三塬镇花椒树腐朽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筛选出对其抑菌率较高的生物农药。通过田间调查、病样采集及组织分离培养、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明确了花椒树腐朽病发生情况,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测定4种生物农药和2种化学农药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该病害田间发病率为77.50%,病情指数为29.00,病害枯斑面积最大可达240 cm;从病斑上分离纯化获得3株菌,其中Z1菌株、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Mart.)、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的分离频率分别为80%、20%和25%;对优势菌分离菌 Z1致病性测定表明:有伤接种病斑分离物和裂褶菌子实体均发病,且症状相同;经形态学特征和 rDNA-ITS序列分析将Z1鉴定为裂褶菌(Schizphylhls commune Fr.),GenBank序列号为 MT251888.1;裂褶菌生长的最适温度、相对湿度、pH和培养基分别为30 ℃、70%、pH 7、花椒枝条煎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菌丝比孢子侵染寄主快,25 d可完成一个侵染循环;筛选出3种对S.commune活性较高的生物农药:6%寡糖链蛋白、哈茨木霉和深绿木霉,它们的抑菌率与80%嘧霉胺、30%氟菌唑在推荐使用浓度下的抑菌率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