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育成的小麦品种“保丰104”,在继2002年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之后,2004年又通过了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概述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在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以及在国际贸易地位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当前国内外进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术以及相应的分析系统软件:Monte Carlo模拟方法、气候相似距方法、CLIMEX系统模拟模型、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WhyWhere系统、GARP模型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最后比较了上述技术和方法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我国北方11个省(区)、直辖市的65个市、县,小麦近缘野生植物8属42种393份,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小种的混合菌种进行接种,除21份免疫外,均接种成功。用接种成功的7属40种共286份小麦近缘植物产生的白粉病菌,分别对小麦回接,亦全部回接成功。用6个小麦白粉病菌小种,对7属15种共29份小麦近缘植物进行分小种接种,发现它们与在小麦上一样有很强的寄生专化现象。在1~6叶期,84.4%的小麦近缘植物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感病性随生育期的推移而下降,其中47.4%病情降为0,37.0%部分病情下降,15.6%病情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植物病害流行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时荧光定量PCR广泛应用于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近年来已开始应用于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定量研究中,本文对近年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病菌初始菌源的定量分析、病害流行动态的监测、寄主抗病性的快速鉴定和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是控制植物病害最有效的两种措施,病原菌在长期选择压下可改变其群体结构,以逐步适应品种抗性和杀菌剂压力。本研究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对 2012年采自我国9个省(市)的129个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单孢堆分离物进行了三唑酮敏感性检测,同时采用31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对其进行苗期毒性测定,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9个供试菌株对三唑酮的EC50为 109.97 mg/L,平均抗药性水平达到52.62倍,变异系数为 107.2。所有供试菌株中,99.22% 的菌株产生了抗药性,其中高抗菌株占58.91%,中抗菌株占37.98%。北京菌株的抗药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8个省市。利用Popgen1.32软件对9个省(市)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群体毒性基因多样性水平最高,Nei基因多样性H值为0.224 1,浙江群体最低,H值为0.096 8。小麦白粉菌群体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和毒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EC50或EC50变异系数与毒性多样性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EC50与毒性基因数目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方程。此结果可为杀菌剂和抗性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MaxEnt模型的小麦印度腥黑穗病在中国的适生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MaxEnt软件对小麦印度腥黑穗病(Karnalbunt)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小麦印度腥黑穗病在中国适生范围广。根据适生值的大小,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黄淮海、西南、西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的小麦主产区,加强这些区域的调查监测和检疫对保护我国的小麦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粉病与温度的定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度对小麦白粉病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此病害适宜发生的温度为15~20℃,低于10℃或高于25℃对该病有明显抑制作用。当温度高于26℃时,试验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终止小麦白粉病病程的时间缩短,据此建立了不同温度(x)与相应终止病程的时间(y)的关系模型为y=21 900e-0.303 5x2=1.65<χ20.05,7=14.07)。同时,根据高温区病害的严重度(y)与温度(x)的试验数据,建立了其关系模型为:y=-3.00x+76.60(r2=0.922 1**),由此计算获得了连续10 d(一个病程时间)温度为25.53℃即可终止此病害的病程。该试验结果将为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划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对内蒙古地区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5个属12个种34份材料进行接种,全部接种成功。用其中5个属10个种27份小麦近缘野生植物产生的白粉病菌,对小麦进行回接,亦全部回接成功。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对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寄生,像在小麦上一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感病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对小麦白粉病的感病性,随生育期增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在烟草苗床上的甲基溴替代技术。结果表明,与甲基溴相比,浮盘育苗法可生产整齐、高质量的烟苗;浮盘育苗法无须抗旱、除草、假植,可直接移栽到大田,节省大量劳力;浮盘法不施用杀虫剂、除草剂,减少了农药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提高烟草的品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浮盘法单位面积能生产更多的烟苗。因此,浮盘育苗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在烟草苗床上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甲基溴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20.
欧洲小麦白粉菌的毒性监测和抗病基因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霞瑜 《植物保护》1994,20(3):36-38
欧洲小麦白粉菌的毒性监测和抗病基因的利用段霞瑜(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北京100094)自Reed1912年首次报道二粒小麦的一些群体对小麦白粉菌免疫以来,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的小麦遗传学家和育种家,对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的研究、转移和利用做了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