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1篇
林业   151篇
农学   81篇
基础科学   57篇
  40篇
综合类   534篇
农作物   99篇
水产渔业   60篇
畜牧兽医   207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8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实践证明,测土配方施肥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2.
柑桔黄龙病的常规PCR及荧光定量PCR检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为柑桔黄龙病的早期诊断和寄主体内病原菌的动态监测提供一种稳定、可靠的检验检疫技术。【方法】利用亚洲韧皮杆菌核糖体蛋白基因rplJ/rplL设计了2对PCR引物CQULA03F/CQULA03R、CQULA04F/CQULA04R和1条TaqMan探针CQULAP1,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常规PCR和TaqMan探针法、SYBR Green I荧光染料法两种荧光定量PCR(共3种)反应体系;确定了3种体系各自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据此对3种体系进行了比较;从2004年7月到2005年5月还利用常规PCR和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体系完成了对柑桔黄龙病病原菌在寄主体内的周年变化的动态监测。【结果】两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比常规PCR高出至少2~3个数量级,而TaqMan探针法由于使用了杂交探针,其特异性尤其可靠,另外两种定量PCR较小的产物片段使得它们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加上荧光定量PCR方法本身受污染可能性小、操作简便等固有优势,使得前者更适合于柑桔黄龙病的检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2种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为柑桔黄龙病的病害早期诊断以及柑桔黄龙病病原菌近缘种的甄别提供准确、灵敏、快速的检验检疫技术。  相似文献   
93.
推进我省渔业产业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渔业产业化经营对发展我省渔业经济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推进我省渔业产业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4.
PCR、DIA与致病性测定法检测柑桔溃疡病菌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柑桔溃疡病菌全基因组序列的独有保守区域设计筛选出的特异性引物对JYF5/JYR5,用于柑桔溃疡病菌的PCR检测,具有很好的检测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同时比较了PCR与DIA(斑点免疫结合技术)及传统的致病性测定法在检测灵敏度、稳定性及田间样品检出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PCR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03~104 cfu·ml-1(每个反应体积约10个细菌),明显高于DIA(104~105 cfu·ml-1,每个样点约300个细菌);PCR、DIA和致病性测定法检测田间显症样品的检出率均可达到100%,而检测柑桔无症样品的检出率依次降低。此外,通过排除PCR抑制物质和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终浓度为15%的甘油,有效地降低了检测中存在的假阴性。  相似文献   
95.
殷广德 《农家致富》2006,(22):34-34
家禽粪的性质如何?怎样施用?答:家禽粪主要指鸡、鸭、鹅等家禽的排泄物,家禽的排泄量不多,但禽粪含水分少、养分浓度高。鸡和鸭以虫、鱼、谷、草等为食,而且饮水少,因此鸡、鸭粪中有机物和氮、磷的含量比家畜和鹅粪高。禽粪中的氮素以尿酸态为主,作物不能直接吸收。施用新鲜禽粪还能招来地下害虫.所以禽粪必须经过腐熟后施用才好。禽粪积存一般是将干细土或碎秸秆均匀铺在地面.定期清扫积存。禽粪养分浓度高,容易腐熟并产生高温,造成氨的挥发损失,应选择阴凉干燥处堆积存放,加入其他材料混合制成堆肥或厩肥后,施用效果较好。腐熟的家禽粪是一种优质速效的有机肥,常常作为蔬菜或经济作物的追肥,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能改善品质。家禽粪中的氮素对当季作物的肥效相当于氮素化肥的50%.且有明显的后效。  相似文献   
96.
分子标记作为一种新兴的遗传标记手段,因其特有的优势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带动了许多领域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对分子标记的一般特点,基于全基因序列、简单重复序列、已知的特定序列、反转录转座子、单核苷酸的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各类型代表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详尽的综述,并进一步介绍了近年来分子标记在水稻基因定位上的相关应用,如水稻高产、优质、抗逆和抗病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分离克隆。最后还对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予以展望,以期该技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秸秆还田深度对黑土腐殖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田间条件下对耕地黑土3个土层(0~15、15~30、0~30 cm)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深度土壤腐殖质各组分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还田深度0~15、15~30、0~30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初始相应层次土壤分别增加9.5%、9.9%、10.7%,与0~15 cm相比,秸秆还田深度为15~30 cm时,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初始相应层次土壤比,未秸秆还田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降低了5.8%。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含量与土壤蔗糖酶活性之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土壤胡敏素碳含量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显著相关,土壤富里酸碳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之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8.
以本实验室构建的重组南瓜(Cucurbita moschata)韧皮部特异启动子dENP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dENP。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O4介导转化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品种Favorita,经过抗生素筛选,共获得转pBdENP和对照pBI121的抗卡那霉素马铃薯再生植株106株。通过PCR初步筛查,筛选出65株为转基因阳性植株。通过Southern blot对部分植株进一步分析,确证外源gus基因已经插入到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基因组中,插入拷贝数在1个或2个以上。对这些转基因马铃薯植株进行GUS染色结果表明, dENP和CaMV35S启动子一样均能驱动gus基因的表达,前者仅在马铃薯的韧皮部内特异表达,而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为组成型性表达。GUS酶活力测定结果进一步表明dENP和CaMV35S启动子驱动gus基因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区别。以上结果证明dENP启动子驱动的外源基因在马铃薯中也具有韧皮部特异而高效表达的特征,从而可用于马铃薯抗病、抗蚜虫转基因研究。  相似文献   
99.
森林具有防御或减轻自然灾害的机能。缓冲林带可促进土沙的堆积。利用林木作成简支梁可防御泥石流。通过对林木简支梁的受力分析 ,提出树干 (立木 )、梁 (横木 )抵抗泥石流冲击力所需的强度及最小胸径、直径和林间距的设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当林木密度为 80 0株 hm2 、立木间距为 3 5m时 ,基本上可抗御泥石流。梁最小直径、立木胸径应随着泥石流速度增大而增大。当流速为 5m s时 ,粱直径选择 2 2~ 36cm。立木胸径计算值为 36 5~ 5 1 5cm ,但实际上 12~ 30cm也可满足实用要求。为增强拦截效果 ,可增设支撑措施。  相似文献   
100.
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温泉资源调查及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娴  殷继成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106-107,110
道孚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松潘-甘孜褶皱带上,境内有鲜水河大断裂和玉科大断裂两大断裂带通过,形成了多处富含微量元素的偏硅酸、偏硼酸温泉。但是,该县地处西部偏远山区,经济贫困,温泉资源亟待开发。从温泉形成的地质背景入手,讨论了道孚县温泉资源的现状、评价及分类,以及针对道孚县实际情况就如何合理开发、科学保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