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1.
为了解水分胁迫下施肥对冬小麦根系提水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以及水肥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协同效应,采用两室分根土培方法,通过对上下两个土层(上层:0~20 cm;下层:20~60 cm)含水量进行控制和观测,分析了不同水分处理间小麦根系提水量、养分积累和表现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土壤上干下湿(DW)条件下冬小麦系提水作用明显,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全生育期根系提水量有明显影响,表现为氮磷配施、单施磷>对照(不施肥)>单施氮。在氮磷配施条件下,小麦植株及各器官氮磷养分累积量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单施磷、对照和单施氮),各施肥条件下植株氮磷素累积量均表现为WW>DW>DD。氮磷肥表观利用率明显高于单施氮或单施磷处理,且表现出DW和WW(上下土层均湿润)处理的氮磷肥表观利用率均高于DD水分处理(上下土层均干燥)。由此可见,氮磷配施可明显提高水分胁迫(DW)下小麦根系从土壤深层的提水作用,同时促进植株对氮磷养分的积累和利用,实现水肥相互协同。  相似文献   
32.
磷对大麦根系导水率的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控制土壤磷素供应水平及控制灌水量的盆栽试验中,采用静态压力室法测定了三叶期大麦根系导水率(Lpr)的变化。结果表明:无磷处理植株的导水率(Lpr)远远低于有磷植株,即使在正常供水条件下,仅为有磷处理植株的近19%,表明磷营养可以调节大麦幼苗细胞到细胞途径水通道蛋白(AQP)的表达量。无磷处理随干旱程度加重,其导水率下降较有磷处理更为剧烈,旱后复水过程中,导水率恢复能力也显著低于有磷处理,表明磷营养对增强大麦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及提高恢复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花前贮存碳氮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育彬  沈玉芳  李世清 《作物学报》2011,37(8):1465-1474
为探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花前贮存碳氮转运的影响及氮素营养的调节作用,以小偃22和小偃6号为材料,于2007—2009连续2个生长季,利用开顶式气室进行盆栽试验,对背景CO2浓度(375 μL L-1)和高CO2浓度(2007—2008年度680 μL L-1, 2008—2009年度750 μL L-1)条件下不同施氮处理的干物质和氮素在籽粒、花前地上部中的累积以及花后营养器官的转运进行了评价。2007—2008年度设4个施氮水平,分别是0、0.1、0.2和0.3 g kg-1土; 2008—2009年度设3个施氮水平,分别是0、0.15和0.30 g kg-1土。结果表明,施氮和CO2浓度升高促进了干物质和氮素在籽粒和花前营养器官的积累,增加了花前营养器官和地上部贮存干物质和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适量施氮提高了CO2浓度升高对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以及花后向籽粒转运的正向效应。与背景CO2浓度相比,高CO2浓度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和地上部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和转运率,但CO2浓度升高对花前氮素的贡献率和转运率的影响因年份和品种而异。CO2浓度升高后,2007—2008年度各营养器官和地上部,以及2008—2009年度茎鞘和穗的氮素贡献率和转运率均增加,但2008—2009年度2个品种叶片和地上部氮素贡献率在施氮时均显著降低,小偃22叶片和地上部氮素转运率在各施氮水平下以及小偃6号地上部氮素转运率在0.13 g kg-1土施氮水平下均明显增加。适量施氮也在大多数情况下增强了CO2浓度升高对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的贡献率和转运率的正向效应。说明CO2浓度升高后小麦产量和氮素积累增加与其促进花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花后向籽粒的转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4.
施肥深度对半干旱区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给旱地作物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旱地小麦品种长武134为试验材料,采用隔离式上下两层土培装置,模拟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上干下湿”的土壤水分环境,研究了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施肥深度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水分胁迫下施肥深度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不同。相同水分胁迫处理下,株高表现为上层施肥处理>下层施肥处理>未施肥处理;叶面积表现为下层施肥处理>上层施肥处理>未施肥处理;上、下层施肥处理间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差异不明显,但均显著高于未施肥处理;穗数增加是施肥增产的主要原因。上层和下层施肥分别提高和降低了根冠比,但不影响收获指数。说明水分胁迫条件下施肥可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和产量提高,不同性状对施肥深度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35.
<正> 防治林木害虫,是林业生产上十分重要的问题。往往投资大,花费的人力、物力多,而且不易彻底消灭。因此,选育具有抗虫性遗传特性的树木,是解决林木虫害防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6.
采用开顶式气室,以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品种"小偃6号"(氮低效)和"小偃22号"(氮高效)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方法,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倍增对冬小麦叶面积、株高、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施氮后氮高效小麦基因型"小偃22号"穗长、株高显著高于氮低效小麦"小偃6号",但叶面积、茎长则相反。施氮水平、基因型和大气CO2浓度水平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冬小麦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同一施氮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倍增使两种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产量均显著增加,但增加量不尽一致:N1[0.15 g(N).kg-1(土)]处理时,氮低效"小偃6号"和氮高效"小偃22号"产量分别增加90.5%和52.9%,N2[0.30 g(N).kg-1(土)]处理时分别增加73.9%和93.6%。同一施氮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倍增使两种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地上部、根系、总生物量、每盆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也均显著增加。从不同施氮水平看,大气CO2浓度倍增下(750μmol.mol–1)两种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地上部、总生物量、穗粒数和产量均表现为N2>N1>N0。说明在该试验条件下,CO2浓度倍增及氮肥投入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存在显著正交互效应。因此,在未来大气CO2浓度增加条件下,增加氮肥投入应有利于促进作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正效应,增加冬小麦的物质生产及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7.
不同水分条件下分层施磷对冬小麦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分层施磷对冬小麦根长分布、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及产量的影响,旨在找出旱地农业最佳水肥处理方式。试验设不施磷(CK)、表施磷(surface P,SP)、深施磷(deep P,DP)和侧深施磷(deep-band P,DBP)4种处理,每个施磷水平下设补充灌溉(W1)和干旱(整个生育期无补充灌溉)(W2)2种水分处理。结果表明,施磷位置及补充灌溉显著(P0.05)影响冬小麦孕穗期根长分布、WUE及产量,同时会改变根系空间分布。干旱胁迫使冬小麦0~30 cm土层根长密度下降,降低17.5%,却促进了30 cm以下土层根长发育,增加13.3%,促进对土壤水分和磷素的吸收,从而提高产量。无论灌溉与否,施磷处理0~30 cm土层根长密度、吸磷量、WUE及产量均显著高于CK(P0.05)。施磷位置对冬小麦WUE和产量的影响随土壤水分而异,无补充灌溉时,与磷肥表施相比,磷肥深施显著增加WUE和产量(P0.05),分别平均增加28.5%和16.0%,且深层根长(30~100 cm)与吸磷量、WUE和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而在补充灌溉时,与磷肥表施相比,磷肥深施却显著降低WUE(P0.05),平均降低13.3%,且深层根长与WUE、产量的关系缺乏规律性。该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供应不足时,磷肥深施有利于促进冬小麦深层土壤根系生长发育,提高对土壤水分吸收利用能力,从而利于形成高产。该研究可为理解作物生长及产量对水分养分空间耦合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对采集于干润砂质新成土不同土层土壤分别添加高C/N(黑麦草)和低C/N(苜蓿)有机物料后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添加有机物料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矿质氮微生物净固定现象,且氮固定时间及程度与有机物料的C/N和土壤层次密切相关,添加高C/N黑麦草的深层低肥力土壤氮固定现象最明显。添加有机物料后,培养期间可溶性有机碳(DOC)累积量前期较高,中期先减后增,后期趋于稳定,不同土层土壤DOC的变化有所不同。0~20、20~40cm可溶性有机氮(DON)累积同时受矿质氮固定影响,低C/N苜蓿残体加入土壤后,在短暂氮素固定后,后期DON累积量明显提高;而加入高C/N黑麦草残体后,在较长时间内DON累积量无明显增加。添加有机物料导致培养前期土壤DOC/DON上升,随后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从增加干润砂质新成土土壤有机质角度考虑,应该种植高C/N比的植物。因此,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土壤溶液速效C、N养分的来源及其转化,对该地区土壤质量的调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9.
在分析饮用水水源地浙江省长潭水库集雨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补偿的实现途径:鼓励水库集雨区村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水库集雨区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等。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小麦和玉米对介质供磷水平的反应,为小麦玉米栽培中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设4种磷水平(以P2O5的浓度表示),分别为缺磷处理(0 mmol/L)、低磷胁迫(0.05 mmol/L)、中等供磷(0.3 mmol/L)和标准供磷(0.5 mmol/L);以小麦和玉米为指示作物,包括不同分蘖类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小偃22号(多分蘖品种)和兰考4号(少分蘖品种)及两种不同产量潜力玉米(Zea maysL.)屯玉65号(高产品种)和户单4号(低产品种),组成完全试验方案,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小麦、玉米苗期生物量对介质不同供磷水平(0~0.5mmol/L)的反应。【结果】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在苗期对磷胁迫均有明显反应,且玉米对磷素的反应并不低于小麦,但对磷素敏感的阶段不同,且这种敏感性因作物基因型差异而有所不同。植株不同部位对磷素反应亦不相同,在苗期早期(即出苗后40 d以前),作物冠层生长并不需要介质较高的供磷水平,而在苗期后期(即出苗后40~50 d),磷胁迫对冠层生长会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介质较低供磷水平有利于促进玉米根系生长,而小麦根系生长则需要较高的供磷水平。总体而言,在苗期早期阶段,玉米对介质供磷胁迫的反应强于小麦,而进入苗期后期生长阶段则以小麦的反应强于玉米。【结论】在玉米苗期早期,介质供磷尤为重要;对小麦而言,介质供磷对其冠层的影响效果在出苗40 d以后才能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