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87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18篇
  43篇
综合类   185篇
农作物   65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217篇
园艺   64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61.
为研究五莲黑猪与杜长大猪的胴体品质及营养成分差异,本实验随机选取25 kg左右、健康无病、发育整齐的五莲黑猪、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三元杂交商品猪(杜长大猪)健康仔猪各20头,在同一个猪场中采取中等营养标准饲喂至约100 kg体重时屠宰,测定胴体性状和猪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在胴体性能上,五莲黑猪的屠宰率(75.40%)与杜长大猪(75.90%)差异不显著,而五莲黑猪的胴体长、眼肌面积和腿臀比例低于杜长大猪(P<0.01);五莲黑猪的瘦肉率低于杜长大猪(P<0.01);在肉质性状上,五莲黑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是杜长大猪的1.93倍(P<0.05),肌肉水分含量低于杜长大猪(P<0.01);五莲黑猪的总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杜长大猪(P<0.01),总不饱和脂肪酸高于杜长大猪(P<0.01),游离脂肪酸高于杜长大猪(P<0.05);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杜长大猪(P<0.01)。由此可见,五莲黑猪的瘦肉率显著低于杜长大猪,但其在肌内脂肪含量、脂肪酸、鲜味氨基酸含量方面优于杜长大猪。  相似文献   
762.
醛酮还原酶(AKR)是构成Shaker型K+通道蛋白的保守核心结构域,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时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西北旱区典型盐生植物盐生草作为研究材料,基于课题组前期盐生草根系盐胁迫转录组学数据分析结果,筛选并克隆得到耐盐基因HgAKR6C。HgAKR6C基因蛋白质编码区(CDS)全长951 bp,共编码氨基酸317个。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表明,HgAKR6C与拟南芥中AtAKR6C1基因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表明该基因可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qRT-PCR结果表明HgAKR6C在盐处理24 h时表达量达到峰值。构建酵母异源表达载体转化缺陷型菌株发现,HgAKR6C基因可能参与Na+的外排和介导K+的吸收。综上所述,HgAKR6C具有调节盐生草耐盐性的功能,而盐生草根系耐盐基因HgAKR6C的调控机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763.
为明确基因Pgr03902(序列号:OP999070)是否参与调控大麦条纹病菌的致病性,为大麦条纹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亚细胞定位和基因干扰技术初步研究了该基因功能。结果表明,Pgr03902基因开放阅读框大小为348 bp,编码116个氨基酸,编码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较多,编码蛋白具有酸性、不稳定性、亲水性、无信号肽结构等特性;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Pgr03902基因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上均有表达;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获得了1个干扰菌株ΔPgr03902,RT-qPCR结果表明,ΔPgr03902中Pgr03902基因表达量较野生型菌株QWC下降了60.79%(P<0.05),对干扰菌株的营养生长、菌丝形态观察以及致病性研究结果显示,ΔPgr03902生长速率和致病力均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QWC(P<0.05)。以上结果表明,Pgr03902参与该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本研究初步明确了Pgr03902基因在大麦条纹病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大麦条纹病菌与寄主之间互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64.
【目的】探讨不同行比对向日葵/花生间作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贵州特色资源材料的最优田间配置方式提供参考。【方法】以黔葵1801和黔花生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向日葵/花生不同行比间作和向日葵、花生单作,研究不同间作模式下向日葵和花生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变化。【结果】与向日葵单作相比,向日葵/花生间作2︰2、2︰3和2︰4种植模式下向日葵株高依次降低9.54%、9.82%和3.28%,叶片数减少29.15%、22.14%和16.24%,产量降低23.30%、30.94%和34.50%;向日葵单作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高于2︰2种植模式,低于2︰3和2︰4种植模式。与花生单作相比,向日葵/花生间作2︰2、2︰3和2︰4种植模式下花生主茎高降低42.31%、32.40%和25.26%,花生侧枝长减小28.07%、17.17%和5.97%,总分枝数减少21.81%、26.06%和12.76%,结果枝数减少36.81%、12.16%和6.95%,结果数显著减少54.98%、46.54%和43.57%;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70.28%、57.80%和36.00%,气孔导度降低30.00%、22.50%和15.00%,胞间CO2浓度增加38.54%、23.84%和13.30%,蒸腾速率降低29.16%、16.88%和14.52%;产量降低79.18%、58.34%和51.49%。向日葵/花生间作2︰2、2︰3和2︰4种植模式下土地当量比分别为0.98、1.11和1.14。【结论】向日葵/花生间作能有效提高作物的间作优势,以向日葵/花生2︰4种植模式最佳。  相似文献   
765.
为探究大麦条纹病菌毒素对大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用大麦条纹病菌毒素处理20个大麦品种的种子,测定120 h后毒素对种子的萌发抑制率和胚根、胚芽生长抑制率,并测定了强抗病性种子萌发48 h、72 h、120 h和168 h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游...  相似文献   
766.
为了给甘肃省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对以甘肃省2004-2022年审定的284个小麦品种的基本情况和抗条锈病性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生育期、株高和产量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近19年审定的小麦品种数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育种单位主力为省内科研院所,联合育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科研工作者对小麦品种选育具有较高的积极性;通过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统计分析,发现甘肃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亲本配置组合主要来自主栽品种和人工创制的种质资源,并发现5个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表明近19年甘肃省审定品种遗传基础较窄;育成品种主要采用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且育种方式趋于单一,表明今后要加强创新育种方式;审定的小麦品种以冬小麦为主,其中80.2%集中在陇东泾河上游川塬山地冬小麦区和陇南渭河上游河谷山地冬小麦区,而审定的春小麦97.9%则集中在河西内陆河灌溉春小麦区和陇中干旱川山春小麦区;小麦抗病性方面,审定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但年际间波动较大;春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增加0.15 d,而冬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减少0.46 d;株高年平均降低1.10 cm,平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47.25 kg·hm-2,其中2012年产量最高,为8 136.2 kg·hm-2;千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穗粒数变化不大,年均增加0.08粒,千粒重年均增加2.71 g,有效穗数年平均增加1.29个。综上,在后续的育种工作中,可结合不同育种方式,更进一步选育出高产、优质和高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767.
德州驴是我国大型、役肉兼用型地方品种之一,具有良好特征和稳定的遗传性能。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德州驴的存栏量急剧下降,做好德州驴的保种与选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德州驴的基本特征、遗传多样性和保种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该品种遗传资源保护的发展战略和研究工作重点,以期为我国德州驴遗传资源的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68.
在广西来宾地区引种1 212号、1 225号2个种源大花序桉,营建大花序桉纯林及大花序桉×尾巨桉复合经营林分。结果表明:利用1 212号种源营建的复合经营林分中2.5年生大花序桉生长显著高于混合种源,且在纯林中1 212号种源表现同样优于1 225号种源。1 212号种源更适应来宾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