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3篇
农学   15篇
  5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7 毫秒
101.
为了对小麦白粉菌群体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构建了其ISSR分子标记体系。以小麦白粉菌基因组DNA为模板,用正交设计和单因素水平优化的方法对ISSR反应程序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建立了小麦白粉菌ISSR-PCR反应的优化反应体系;对20个ISSR引物的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并筛选出一些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对33个分离菌株的ISSR扩增表明,ISSR标记在我国小麦白粉菌中存在较高的多态性;对ISSR标记揭示的白粉菌的遗传多样性和毒性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2.
 将稻瘟病菌10个两性可育菌株,包括GUY11、KA3、KA9、KA7、6023、2539W、8773R-19、8773R-27、8113R-2和8113R-10相互交配,结果表明,10个菌株育性好,交配型明确;2539W已丧失雌性功能,不再是两性菌株。原先由6023/2539W测为可育的24个福建省田间稻瘟病菌菌株分别与另外8个两性菌株交配,结果得出不同两性菌株测得同一组稻瘟病菌菌株的育性差异很大,这可能是由于两性菌株的交配能力强弱差异以及两性菌株与待测菌株之间的亲和性不同引起的。分析认为,GUY11和KA3最适于测定稻瘟病菌群体的育性和交配型,并用其测定了227个来自福建省田间稻瘟病菌菌株的育性。结果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群体可育菌株率为81.1%,其中81.0%为交配型MAT1-2,19.0%为MAT1-1。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特点及其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3.
三年系统考察,明确了西藏麦作条锈区域流行特点是:气候凉爽湿润的东南部农区及其邻近的高山晚熟麦区为最适流行区;该区以西,以北麦泎条锈也常年发生,但对生产不是重要的限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周年流行规律是:最适流行区早在2月底、3月初可见孢子,后形成中心,5至6月冬春麦作条锈流行达前高峰~高峰时期;其余农区随与最适流行区的距离加大,海拔升高,发生期与流行高峰期后延,甚至到10月上旬。高空气流携带远地菌源,自生麦苗,野生杂草可能参与周年流行过程。文章分析认为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是:雨季始期和雨日数。据西藏农家大麦抗性,条锈  相似文献   
104.
 稻瘟病是福建省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系统掌握稻瘟菌毒性类型组成和变化动态及其与主要抗病基因的互作特点,是制定抗病品种选育与合理利用的依据。本研究根据稻瘟病菌与6个CO39近等基因系品种互作亲和性的结果,将1995~2001年从福建采集分离的398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26个毒性类型,其中毒性类型I34.1出现频率最高,为优势毒性类型,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I20.1、I04.1、I24.1、I0.1、I30.1等;结果还发现福建稻瘟菌群体对Pi1Pi2毒性频率较低,分别为7.53%和11.31%,特别是对Pi1Pi2基因联合毒性频率仅2.76%,说明在水稻抗瘟育种中可以考虑将Pi1Pi2基因累加利用。  相似文献   
105.
 本文从条锈菌寄生专化性和毒性组成、条锈病流行循环、大麦品种抗性及混合品种中病害流行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西藏大麦与条锈菌互作系统演化的特点。认为它是一个经历了长期共同选择和共同进化的稳定系统。系统中,条锈菌毒性类型丰富,以毒性中等偏弱的为主体;品种的防御机制有成株期部分抗性,品种混合的稳定作用等。在西藏地区,条锈病可以独立完成流行循环,保证了系统组分长期共同存在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6.
西藏大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hordei在致病性和流行规律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于小麦条锈病P.striiformis f.sp.tritici。过去国内很少有人作这方面的工作,对大麦条锈菌的专化型更没有人研究过。为了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便于进一步提高大麦抗条锈育种工作和此病的流行规律等研究,逐步搞好综合治理,本文报道了西藏地区大麦条锈菌专化类型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7.
 在温室用95个西藏大麦条锈病菌菌株接种35个小麦品种的苗期,用20个小麦条锈病菌菌株接种72个大麦品种的苗期,并用条锈病菌两个类型有代表性毒性的菌株接种西藏重要大、小麦品种的成株期,结果大麦条锈病菌不能侵染绝大多数参试小麦品种。小麦条锈病菌不能侵染绝大多数参试大麦品种。表明二者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大田观察结果也表明条锈病菌两个类型在西藏的发生与流行是独立的。因此,作者赞同将二类型区分为不同专化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8.
随着养猪规模的不断扩大,猪场内积聚的粪便量不断增大,如何科学的清理猪场污染物,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规模化养猪场的特点,阐述了目前我国规模化养猪场中常见的两种排水形式,并分别从规模化养猪场内的污水分离、规模化养猪场内的污水净化、规模化养猪场内的污水沉淀以及规模化养猪场内的淤泥沥水等方面,提出了规模化养猪场污水处理措施,促进我国畜牧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9.
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广抗13A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广抗13A生产上对稻瘟病菌表现抗谱广、抗性强的特点,于2003年10月通过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借助5个以CO39为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和1个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组成的基因分析体系,对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广抗13A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进行鉴定分析.接菌试验选用4个致病性稳定的稻瘟病...  相似文献   
110.
以6周龄拟南芥生态型Columbia-4为材料,在0(CK)、5、10、15、20、25、30、35 mmol.L-1草酸(OA)胁迫48 h后,测定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以探讨OA胁迫对模式植物拟南芥活性氧代谢及PAL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CK,PAL活性极显著地升高;SOD活性也受到诱导,在20 mmol.L-1OA胁迫下,SOD活性最高;CAT和POD的活性与CK相比,受到抑制,在20 mmol.L-1OA胁迫下,二者被抑制的程度最高,并且POD活性较CAT活性被抑制的程度更大;MDA含量与OA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0.0279x+1.6567,R2=0.9222***),表明OA浓度越高,对拟南芥细胞的伤害越大.可见,OA有可能通过抑制CAT和POD的活性,导致H2O2等活性氧自由基的累积和膜脂过氧化作用,最终引起对拟南芥叶片的毒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