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5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7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河北省辣椒根和茎基部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菌种类进行了观察与分类。结果表明:辣椒根和茎基部主要受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Leonian)、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 Schlecht.f.sp.)及核盘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3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其分离频率分别为48.0%、48.5%和10.2%;同时发现疫霉菌和镰刀菌均容易侵染辣椒叶片及茎段,核盘菌侵染茎段的能力高于叶片。详细介绍病原菌形态特征和病组织表现症状的基础上,结合试验结果和生产实际,提出了有效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2.
三唑酮和葡聚六糖对烟草花叶病毒联合抑制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烟草幼苗的病毒含量测定表明,三唑酮浓度40-100μg/mL、3-12 d内对烟草花叶病毒抑制率达到50%-100%;三唑酮和葡聚六糖混合施用后的烟草花叶病毒含量低于2个单剂处理的含量。三唑酮对植物病毒病的抑制机理、化学杀菌剂和诱导抗病剂的互作关系及其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3.
为明确噻呋酰胺与嘧菌酯混配对马铃薯黑痣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增效作用及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防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二者混配组合对其的联合毒力,分别用Wadley法和Abbott法评价混配组合的增效作用,并比较拌种、沟施及苗期茎基部喷淋3种施药方式对黑痣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噻呋酰胺与嘧菌酯以质量比3∶1、2∶1、1∶1和1∶2进行混配时抑制马铃薯黑痣病菌菌丝生长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7、2.7、2.5和1.9,其中2∶1和1∶1的混配组合增效作用较为明显。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与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1桶混以240 g(a.i.)/hm~2沟施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优于拌种和苗期茎基部喷淋的防效,沟施方式下对植株黑痣病的防效为65.3%,对薯块黑痣病的防效为71.6%,增效系数为1.1,表现增效作用。表明噻呋酰胺与嘧菌酯有效成分质量比1∶1的混配组合以240 g(a.i.)/hm~2为推荐剂量沟施可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相似文献   
124.
为明确生防菌剂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HMB-20428与化学杀菌剂互作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抑制作用,采用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研究其最佳用药时期,筛选最佳生化互作组合,结合空间竞争能力和诱导抗病性生理测定试验了解互作增效机制,并建立葡萄霜霉病的综合防控技术。结果显示,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预防葡萄霜霉病最佳时期为发病前1个月,连续喷雾用药3~4次,间隔期10~15 d。研发出协同增效生化互作组合生防菌剂HMB-20428+嘧菌酯,及其与硅氧烷化合物增效组合,防效分别为91.06%~98.92%和87.78%~92.04%。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与嘧菌酯互作可增强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定殖能力和植株抗病作用,且定殖能力和抗病机制作用的增强时间基本一致。以生防菌剂HMB-20428替代部分化学药剂减量用药流程的防效为91.40%。表明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与嘧菌酯互作可达到减少化学药剂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5.
为建立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对缬菌胺的敏感基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河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和四川省未使用过缬菌胺的地区采集分离的105个致病疫霉菌株对缬菌胺的敏感性;为明确致病疫霉对缬菌胺产生抗性突变体的难易程度,进行了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试验;为明确缬菌胺与常用药剂之间的交互抗性,测定了8个抗缬菌胺突变体及其6个亲本敏感菌株对6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05株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EC50值范围为0.0594~0.159 mg/L,平均EC50值为(0.102 ± 0.024) mg/L,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缬菌胺对105株致病疫霉的平均EC50值作为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敏感基线;通过紫外诱变敏感菌株菌丝体获得了4个抗缬菌胺的突变体,其抗性水平介于 3.1~14.9倍之间,突变频率为0.54%,通过紫外照射敏感菌株孢子囊悬浮液获得了2个抗性水平分别为8.1倍和8.2倍的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33 × 10?7;通过在含缬菌胺的黑麦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敏感菌株11代,获得2个抗性水平分别为3.1倍和9.4倍的抗性突变体。缬菌胺与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存在交互抗性,与氟吡菌胺、嘧菌酯、甲霜灵和霜脲氰不存在交互抗性。初步推测致病疫霉对缬菌胺具有低到中等抗性风险,建议在生产上将缬菌胺与其他类型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以延缓致病疫霉对缬菌胺抗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