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0篇
  5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高抗倒黍稷种质资源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存在较大差异,鉴定筛选出同时具有高抗倒、丰产性好和适应性广的黍稷种质是满足黍稷生产需求的有效途径。在前期对山西省1 192份黍稷种质资源进行抗倒性鉴定并筛选出71份高抗倒种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丰产性和适应性鉴定。结果显示,共筛选出6份高抗倒、丰产性最好、适应性广的种质材料和8份高抗倒、丰产性良好、适应性广的种质材料。这些种质可以在山西省及周边省(区)的黍稷生产中进行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62.
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种SSR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48对SSR引物对288份我国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共检测到505个等位基因, 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变幅为5~20, 平均10.5个; 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731, 变幅为0.384(RM409)~0.905(RM206)。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高于栽培稻种, 栽培稻等位基因数和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70.2%和88.2%, 其中, 栽培稻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等位基因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65.4%和53.0%, 选育品种等位基因数仅为地方品种的81.1%。AMOVA分析表明, 总变异的10.3%是由于种间SSR遗传差异所引起的, 不同SSR位点种间的分化程度不同, 在0.7%~46.3%之间, 有43个位点种间遗传分化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以RM427分化最为明显, 达46.3%。聚类分析表明, 中国普通野生稻总体偏粳, 极少数广东、海南材料偏籼。  相似文献   
63.
对山西省83个谷子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农艺性状(质量性状:幼苗叶色、分蘖性、叶鞘色、穗型、穗松紧度、刺毛长度、穗颈形状、粒色、米色;数量性状:主茎长度、主穗长度、主茎直径、主茎节数、主穗直径、单株穗质量、单株粒质量)、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上述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为谷子育种中高蛋白质种质的筛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谷子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低,为9.00%,单株粒质量变异系数最高,为30.75%,具体表现为单株粒质量>单株穗质量>主穗长度>主穗直径>主茎长度>主茎节数>主茎直径>蛋白质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主茎长度、主茎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主茎直径、单株穗质量、单株粒质量和叶鞘色呈显著负相关,与刺毛长度和粒色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8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0.643%,可用于表述谷子蛋白质含量和农艺性状的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3个谷子品种可以分为4类,第Ⅰ类为育成品种,主要特征为主茎长度、主茎节数和刺毛长度最小,主茎直径最大,具有抗倒伏潜力;第Ⅱ类以地方品种为主,蛋白质含量最...  相似文献   
64.
北糯201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利用北01和北02自交系杂交育成的糯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抗逆性强、不秃尖、皮薄、糯性好、行直列齐、商品性好等优点。2007年通过天津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5.
糜子不同性状光周期敏感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筛选适用于糜子光周期敏感性评价的性状指标,为开展糜子资源光周期敏感性鉴定及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盆栽遮光处理和2个不同光周期生态区大田种植,调查100份糜子试验材料抽穗期、株高、主穗长、地上鲜重、叶片数、节数、旗叶叶面积和千粒重8个主要性状的光周期反应特性,以8个性状数据值建立糜子各个性状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和光周期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并利用2种方法综合评价糜子光周期敏感性。【结果】不同光周期处理糜子8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盆栽各个性状在长日照处理下的表现值显著高于短日照,大田定襄地区各个性状的表现值显著高于三亚地区。盆栽和大田种植模式下,地上鲜重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均最高,千粒重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最低。相关性分析发现,盆栽株高、主穗长、地上鲜重、旗叶叶面积、节数和叶片数与D值都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达到显著正相关,抽穗期达不显著负相关;大田除千粒重与D值达不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都与D值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大田各个农艺性状与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简单相关系数排名前三依次是株高(0.867)、地上鲜重(0.811)和主穗长(0.784);盆栽依次是株高(0.787)、主穗长(0.687)和地上鲜重(0.677)。盆栽各个农艺性状对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回归方程:Y=0.048+0.012X1+0.063X2+0.0446X3+0.053X4+0.036X5+0.016X6+0.024X7-0.011X8;大田各个农艺性状对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回归方程:Y=0.019+0.034X1+0.094X2+0.066X3+0.080X4+0.057X5+0.028X6+0.011X7+0.139X8;其中,X1X2X3X4X5X6X7X8分别代表抽穗期、株高、主穗长、叶片数、节数、旗叶叶面积、地上鲜重和千粒重。回归和通径分析发现,盆栽和大田地上鲜重和株高对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直接作用最大,分别为0.383、0.300和0.251、0.250,其次是旗叶叶面积和主穗长,分别为0.295、0.276和0.238、0.249。综合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和光周期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比较分析,地上鲜重和株高光周期敏感性强,其次是主穗长和旗叶叶面积,千粒重和抽穗期光周期敏感性较弱。【结论】地上鲜重和株高可以作为糜子光周期敏感性主要评价指标性状,旗叶叶面积和主穗长可以作为参考评价指标,千粒重和抽穗期不适合作为糜子光周期敏感性评价指标性状。  相似文献   
66.
水肥耦合对糜子干物质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下糜子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干物质转运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化。结果表明,糜子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基本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面积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各处理均以叶片干物质的移动率高于茎,茎干物质的转运率均高于叶片,茎和叶的移动率以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最大,分别为 41.82%和43.28%;与不施肥无保水剂(CK)相比,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5 389.36 kg·hm-2,增产36.47%;产量与有效穗数、单株穗重和主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0和0.71。一定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增大,产量增加,保水剂处理比无保水剂处理产量高;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 -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组的糜子产量最高,茎和叶的干物质移动率最高,对籽粒的贡献率最大,为理想的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67.
不同浓度莠去津对谷子田间杂草的防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比较了不同浓度莠去津(播后苗前喷药处理)对谷子田间杂草的防除效果,为筛选适宜谷子生产的除草剂最佳使用浓度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喷施25d和40d后,莠去津4 500mL·hm-2处理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最好,鲜重防效达到83.16%和86.43%,与喷施清水(CK)相比2 250mL·hm-2处理增产效果最佳,增产率达到54.31%,3 000mL·hm-2次之,因此2 250mL·hm-2是谷子生产中莠去津(播后苗前喷药)使用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68.
为了促进晋西北旱薄区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比较了大豆∥糜子、小豆/∥糜子、净作3种间作方式对糜子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糜子、小豆∥糜子处理糜子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净作,生育期后期最为显著;间作可以对糜子的SPAD产生显著影响,间作处理高于净作,大豆∥糜子处理最高;间作处理糜子产量均显著高于净作,大豆∥糜子处理最高,说明大豆∥糜子是一种较好的糜子间套作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69.
[目的]筛选适宜糜子生产的除草剂。[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除草剂对糜子田间主要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57%2,4-D丁酯乳油、56%2甲4氯钠盐可湿性粉剂对糜子田间杂草有一定的防除效果。喷药后15和30 d 56%2甲4氯钠盐可湿性粉剂的株防效分别为81.32%和87.92%,其鲜重防效高于57%2,4-D丁酯乳油。与喷施清水不除草处理相比,喷施56%2甲4氯钠盐可湿性粉剂、57%2,4-D丁酯乳油处理糜子的增产率分别为97.36%、59.61%。56%2甲4氯钠盐可湿性粉剂对糜子田间杂草的防除效果优于57%2,4-D丁酯乳油。[结论]试验结果为糜子田间杂草的化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0.
[目的]种植密度对糜子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晋黍7号和岢岚黄糜子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糜子的分蘖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分蘖数呈降低趋势;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呈降低趋势;晋黍7号和岢岚黄糜子在密度75万和105万/hm~2的处理下的蒸腾速率最大,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晋黍7号和岢岚黄糜子2个品种的单株穗重和单株粒重呈递减趋势;晋黍7号和岢岚黄糜子在90万/hm~2密度下的产量最大。[结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糜子的最适密度为90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