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篇
林业   1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3篇
综合类   69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饲养观察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在云南的适应性和蜂群繁殖能力,为成功培育抗螨性能和生产性能双优的蜜蜂品种寻找突破点,为抗螨蜂种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8月上旬~2011年6月上旬,对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蜂群饲养适应性进行观察,秋季和春季蜂群繁殖时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群的群势增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适应性强,采集积极性高,蜂群最大群势可维持16.4脾(成蜂、幼虫、蛹的总和)。两个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后总数(成蜂、卵、幼虫、蛹)的增长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前后总数净增长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但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成蜂量的净增长差异显著(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期间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P>0.05)。【结论】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的适应性强,秋繁和春繁繁殖能力强,比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稍好,可为全国进行抗螨蜂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2.
<正>最早提出导向治疗的概念是德国化学家Erhlich,他在1906年就提出了导向治疗的概念~([1]),但是真正让导向治疗实现的是Moolten和Cooperband[2]等人,他们在1970年制备了世界上第一个免疫毒素。也就是由单克隆抗体与毒素、药物、放射性核素等组成的传统免疫毒素,此类免疫毒素的稳定性和均一性都比较差,因为  相似文献   
73.
为了研究补充花粉对东方蜜蜂工蜂初生重和体蛋白的影响,以60%蔗糖液调制杂花粉每隔7 d 1次,每次500 g饲喂中蜂群,以测量初生重和BCA法测定1日龄工蜂体蛋白。结果表明补饲花粉的蜜蜂个体初生重(0.0781±0.0009)g显著高于对照组(0.0750±0.0010)g,工蜂体蛋白平均为(0.5763±0.1631)mg,显著高于对照组(0.4758±0.0969)mg。通过饲喂花粉能够有效地提高工蜂的初生重和体蛋白,从而为今后蜜蜂处理复杂环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4.
2010年3月10日黑龙江省某地一养猪户从距离50km外另一个体养猪户家一次性购人53头商品大白猪仔猪,大约40日龄左右.进猪时该猪舍是刚刚新建的,且已进行了严格的消毒,并在进猪前就已进行了取暖工作,且阳光充足、保暖性也很好.整群仔猪自购人第1天后全群采用某饲料公司的仔猪全价1号料饲喂.  相似文献   
75.
2009年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北京市首次发生,且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为了解番茄苗期带毒率以便进行综合防控,2010年2~3月份在顺义区、大兴区、通洲区、平谷区番茄育苗温室采集即将定植及已定植1~2 d的番茄幼苗植株进行黄化曲叶病毒分子检测。共检测番茄幼苗样品645株,检出阳性样品226个,番茄幼苗带毒率为35.04 %。调查检测结果表明,被侵染的番茄幼苗不表现明显症状,病毒含量明显低于表现典型症状的成株番茄。根据检测结果,初步预测2010年北京市早春温室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有可能较大程度发生。  相似文献   
76.
为确保桃园害虫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果品质量,在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后北宫村,对梨小食心虫性诱剂使用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诱剂产品诱杀效果不同;悬挂高度为1.8m、3种诱芯(梨小、苹小、桃潜)间距5.0m时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杀效果最佳;自制诱捕器与粘板型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差异不大。因此,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应合理选择和放置性诱剂。  相似文献   
77.
小马泡(Cucumis bisexualis)属于葫芦科黄瓜属的一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属于我国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和安徽等地,喜生于山坡、田边和路旁。2014年作者在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玉米田间调查时发现了小马泡的危害。目前,小马泡对玉米的生长构成严重影响,常规的防除技术很难防治,因此,亟须制定小马泡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8.
为明确啶菌噁唑(SYP-Z048)在植物体内的吸收传导特性及其在植物根部的吸收方式,于番茄幼苗根部或叶部施药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了啶菌噁唑在根、茎、叶中的积累量;向含啶菌噁唑的培养液中分别添加羰基氰-间-氯苯腙、葡萄糖或色氨酸,以及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分别测定了番茄幼苗根部对啶菌噁唑的吸收量及地上部分药剂积累量的变化。结果表明:50、100和200 mg/L啶菌噁唑处理番茄幼苗根部2 h后,在根部和茎部检测到目标药剂的含量分别为78.8、208.0、283.7μg/(g FW)和0.2、6.9、10.3μg/(g FW);16 h后,100 mg/L以上浓度处理组药剂可到达植株叶部;于中部叶片施加≥500 mg/mL的啶菌噁唑后72~124 h内,虽然在茎中未检测到药剂,但在根和上、下部叶片中均可检测到,表明药剂可在叶间传导转运至整个植株。不同浓度的羰基氰-间-氯苯腙、葡萄糖和色氨酸,以及低温条件和pH值等因子对番茄幼苗根部吸收药剂量和地上部分药剂积累量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啶菌噁唑在番茄植株体内具有明显的向顶传导性及一定的向基传导性,同时其内吸传导过程以被动吸收占主导。  相似文献   
79.
水稻稻瘟病菌对烯肟菌胺的抗性风险评估及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0株采自我国主要水稻产区的水稻稻瘟病菌对烯肟菌胺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 其EC50分布于0.011 1~0.295 6 μg·mL-1, 平均EC50=(0.078 6±0.056 1) μg·mL-1。供试菌株对烯肟菌胺的敏感性分布呈单侧峰曲线, 未出现抗药性亚群体, 可将该曲线作为稻病瘟菌对烯肟菌胺的敏感性基线。通过室内药剂驯化获得了7株抗药突变体, 突变频率为1.11×10-4, 其中2株高抗突变体NJ0811-I和A10的抗性水平大于1 000倍, 抗药性性状能稳定遗传, 致病力显著弱于其亲本菌株;5株低抗突变体抗性水平在2.05~4.55倍之间, 抗药稳定性差, 适合度与亲本无显著性差异。交互抗药性结果表明, 烯肟菌胺与嘧菌酯存在正交互抗药性, 与田间防治稻瘟病常用药剂稻瘟灵、异稻瘟净无交互抗药性。综合分析表明, 稻瘟病菌对烯肟菌胺可能存在低到中等抗性风险。进一步克隆了抗药突变体及其亲本的cytb基因, CYTB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 2株高抗突变体均在143位由甘氨酸突变为丝氨酸(G143S), 建立了高抗菌株的AS-PCR分子检测方法;而5株低抗突变体cytb基因未发生点突变, 推测可能存在其他的抗性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0.
针对北京地区主要快菜品种,利用PDA培养基培养自然干种子、无菌水洗涤处理的种子和1%NaClO处理的种子,开展带菌情况检测,并通过观察显微形态对优势菌群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10个快菜品种干种子总体携带的主要菌群依次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镰刀属(Fusarium spp.)真菌;无菌水洗涤后的种子及悬浮液中的优势菌群依次为链格孢属、青霉属、曲霉属真菌;1%NaClO处理的快菜种子的优势菌群为链格孢属真菌。其中,链格孢菌为快菜种传主要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