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8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后备牛合理的营养水平对其投产后生产性能有促进作用。本文就提高泌乳牛的产奶水平应在后备牛培育阶段采取科学、经济、合理的饲料进行饲喂及科学管理,才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2.
产间距即产犊间隔,也称胎间距,指牛群中全部母牛两次产犊之间的平均间隔天数.对于一个繁殖管理好的奶牛场来说,母牛产后配种天数不高于100 d(据肖定汉主编<奶牛饲养管理>),也就是说:母牛产间距应在380 d以内.  相似文献   
83.
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植物修复效应进行分析比较。经5个月场地修复试验,相关植物生理、土壤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分析结果表明:(1)金鸡菊和紫花苜蓿根区土壤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PH)去除率最高可达75.33%和69.88%;(2)7%和9%油污土壤对金鸡菊生理特性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且其根区土壤p H、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紫花苜蓿(P<0.05);(3)金鸡菊根区土壤中食烷菌属(Alcanivorax)、嗜盐单胞菌(Halomonas)和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等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紫花苜蓿(P<0.05);(4)油污浓度增加抑制了紫花苜蓿植物生理进而限制其根区TPH去除率,而土壤理化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使得金鸡菊根区土壤TPH去除率高于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84.
郁金香种球传带南芥菜花叶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从荷兰进口的郁金香种球进行检疫,应用培育长出的叶片作为检测材料,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DAS-ELISA)和RNA逆转录PCR扩增法(RT-RCR)进行南芥菜花叶病毒的检测。从这些种球上发现了我国进境植物检疫二类危险性有害生物一南芥菜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85.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沙棘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中的黑碳(BC)、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和颗粒有机碳(POC)、稳定性有机碳(SOC)、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的空间分布和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人工沙棘林的土壤BC、POC、LOC、TOC由表层至下层均呈显著降低规律,SOC、MOC由表层至下层均呈显著上升规律.不同恢复阶段0-10 cm土层表现为MOC> SOC> BC>POC> LOC,10-20 cm土层表现为SOC> MOC> BC> POC> LOC,20-30 cm土层表现为SOC> MOC>BC> POC> LOC.不同恢复阶段人工沙棘林土壤BC/TOC以0-10 cm土层最低,随恢复阶段的延长而下降.不同恢复阶段LOC/TOC、POC/TOC由表层至下层呈明显降低规律.不同恢复阶段在0-10 cm,10一20 cm土层中,BC/TOC随恢复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而POC/TOC呈上升趋势,恢复年限对LOC/TOC均无影响,且两土层呈现一致的规律.20-30 cm土层中,恢复年限对POC/TOC无影响.BC/TOC随恢复年限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LOC/TOC则呈现凹形分布.  相似文献   
86.
反季节越夏栽培平菇售价高、效益好,但栽培技术难度大,成功率低。为促进这一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减少农民因技术问题造成较大损失,通过大量的试验示范,总结平菇越夏栽培的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87.
以燕麦品种‘定莜6号’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喷施过氧化氢(H2O2)对盐胁迫下燕麦幼苗生长、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150 mmol/L NaCl胁迫显著抑制燕麦幼苗生长,提高叶片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水平,降低谷胱甘肽(GSH)和可溶性糖含量;喷施0.01 mmol/L H2O2对NaCl胁迫引起的生长抑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并提高了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了游离氨基酸含量。2)NaCl胁迫下,虽然燕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但O2·-、H2O2和丙二醛(MDA)积累;喷施H2O2进一步提高了NaCl胁迫下燕麦的上述抗氧化酶活性和GSH含量,却降低了O2·-产生速率及H2O2和MDA含量,说明外施H2O2能够增强盐胁迫燕麦的抗氧化能力,减轻氧化伤害。以上结果表明,外源H2O2可通过调控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活性氧代谢提高燕麦耐盐性。  相似文献   
88.
采用营养液砂培方法,研究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NaHCO3胁迫下裸燕麦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和渗透溶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 μmol/L SNP能够缓解75 mmol/L NaHCO3胁迫对裸燕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25 μmol/L SNP的缓解作用最明显,可降低裸燕麦叶片O2·-、H2O2、丙二醛和有机酸含量,增强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质膜H+-ATPase活性,提高叶片谷胱甘肽、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脯氨酸含量和K+/Na+,但对抗坏血酸含量影响不大。分析表明,外源NO可能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活性、促进渗透溶质积累和改善Na+、K+平衡缓解碱胁迫对幼苗的伤害和生长抑制,从而提高裸燕麦的耐碱性。  相似文献   
89.
盐、碱胁迫对燕麦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砂培‘定莜6号’燕麦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Na Cl和Na HCO3(0,50,100,150,200 mmol·L-1)胁迫对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Na Cl胁迫下,随着处理浓度增加,燕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q P)和Hill反应活力明显下降,非光化学猝灭(NPQ)、调节性能量耗散Y(NPQ)、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叶黄素循环脱环氧化状态(A+Z)/(V+A+Z)显著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气孔限制值(Ls)先升后降,胞间CO2浓度(Ci)先降后升。(2)在Na HCO3胁迫下,随着处理浓度增加,燕麦叶片叶绿素含量、Pn、Gs、Tr、Ls、Fv/Fm、ΦPSⅡ、q P和Hill反应活力显著下降,Ci、NPQ、Y(NPQ)、Y(NQ)、(β/α-1)、(A+Z)/(V+A+Z)明显增大,类胡萝卜素先升后降。(3)在相同Na+浓度下,Na HCO3胁迫的燕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Pn、Gs、Tr、Fv/Fm、ΦPSⅡ、q P和Hill反应活力下降及NPQ、Y(NPQ)、Y(NO)、(β/α-1)、(A+Z)/(V+A+Z)增加的幅度大于Na Cl胁迫。表明盐、碱胁迫均对燕麦幼苗光合系统造成了伤害,但碱胁迫的伤害程度大于盐胁迫。  相似文献   
90.
为了充分利用与保护野生蔬菜资源,对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野生蔬菜资源及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有野生蔬菜90种,分属于19科36属,其中菊科、百合科、黎科及蒿属、葱属、香蒲属的种类较多。常见的野生蔬菜有枸杞、苋菜、灰绿藜、地肤和马齿苋。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野生蔬菜总体上利用率低,但个别种类如沙葱、沙芥却存在着过渡采集。乌兰布和沙漠应积极开展野生蔬菜资源方面的开发及保护,加快野生蔬菜的驯化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