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香蕉枯萎病的生物防治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并对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和抗病育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将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和抗病育种有效结合,对实施香蕉枯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部分地区稻曲病菌培养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生物学方法和RAPD-PCR技术,对来自11个省(市)8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分生孢子数量、孢子萌发率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明确中国部分地区稻曲病菌株的培养特性和遗传多样性。依据菌丝生长速率,菌株可被划分为快和慢2种类型,分别占58.33%和41.67%。依据产孢力和分生孢子萌发力,菌株可划分为强、中和弱3种类型。采用12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323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8.14%,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2~1.00。在遗传距离0.725水平上,所有菌株被划分成7个遗传聚类组,聚类组R4和R5为优势聚类组,并存在一些亚组。不同地区之间和同一地区内的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内陆地区的菌株群体变异程度明显高于沿海地区。从采用相同接种体接种的水稻品种上分离的稻曲病菌具有紧密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菌丝生长法、ISSR分子标记和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探讨了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以及不同敏感性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菌株的抗性倍数达到2.1~9.4倍。筛选获得的10条ISSR引物对55个菌株共检测出15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百分比高达93.46%。在敏感型、中间型和抗药型群体中多态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77.12%、69.93%和81.70%,在抗药型群体中,等位基因观测值、等位基因有效值、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均高于敏感型群体,表明玉米小斑病菌抗药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抗药性水平和地理来源均有较高的相关性。致病性测定表明,丙环唑不同敏感性病菌群体对11个鲜食玉米品种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但是,在9个玉米品种上,敏感型群体中强致病力菌株出现频率明显低于抗药型群体。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玉米小斑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其田间抗药性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与其近缘种之间的TEF-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 alpha)基因序列差异,设计并筛选出一套对茄镰刀菌具有种特异性的LAMP引物,建立了检测苜蓿根腐病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技术体系,并进行了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该方法在64℃等温条件下进行核酸扩增反应60 min,即可肉眼根据反应液颜色变化判定扩增产物。在特异性实验中,仅茄镰刀菌的DNA在检测后呈绿色的阳性反应,而其它供试菌株的DNA均呈橙色的阴性反应。该方法对目标病菌DNA的最低检测限为10 fg/μL,同时还可检测出苜蓿发病组织中的目标菌,因此,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和灵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20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以及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混配后对芦笋茎枯病菌抑制作用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戊唑醇、百菌清、噻菌灵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强,其中咪鲜胺的毒力最高,EC50为0.035 5mg.L-1,而代森锰锌、噁霉灵、福美双、嘧霉胺、井冈霉素、硫酸铜钙和氨基寡糖素对芦笋茎枯病菌抑制作用较弱。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按照1∶1的比例混配后对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共毒系数(CTC)为123.42,表现为增效作用。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按照8∶5、1∶5、1∶8的比例混配后抑制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CTC分别为164.17、132.91、141.91,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8∶5混配后增效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9种杀菌剂和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A混配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选择其中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环唑、肟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啶氧菌酯、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稻曲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值分别为0.025 4、0.032 8、0.041 8、0.045 1、0.082 6、0.100 1和0.148 2mg.L-1;苯醚甲环唑和井冈霉素A按1∶2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非常明显,混剂共毒系数为174.78,EC50值为0.226 3mg.L-1;43%戊唑醇SC、25%嘧菌酯SC、25%咪鲜胺EC、8%井冈霉素A.4%苯醚甲环唑WP和25%丙环唑EC田间防效较好,分别为83.27%、82.76%、82.73%、80.66%和80.35%。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型及其群体结构,采用病斑长度测量法研究了2014—2015年采自福建省7个地区的247个菌株侵染不同细胞质玉米品种‘C103T’、‘C103C’、‘C103S’和‘C103’后叶片的病斑型。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可引起4个玉米品种发病,其病斑长度平均值介于1.15~5.40 mm、1.06~4.70 mm、1.09~4.84 mm和1.15~5.21 mm之间。根据病斑长度将病斑分为Ⅰ和Ⅱ型,其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80.26%和19.74%。依据各菌株依次在4个不同品种玉米上的病斑型,供试菌株群体被划分出15个致病型,其中致病型CHP15(病斑反应型Ⅰ-Ⅰ-Ⅰ-Ⅰ)为优势型,致病型CHP11(病斑反应型Ⅲ-Ⅰ-Ⅰ)为亚优势型,优势型和亚优势型分别占供试总菌株数的57.49%和9.72%。不同地区菌株之间的致病型组成及其出现频率存在多样性。此外,其中的235个O小种菌株也出现了14个致病型,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异稻瘟净和三环唑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57株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79株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的敏感性,分别建立了敏感基线,并检测了141株大田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异稻瘟净的抗药性水平;采用活体植株法测定了223株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57株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平均EC50值为1.4312±0.0867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单峰曲线,1.4312μg/mL可作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基线,在141株大田稻瘟病菌中敏感、低抗和中抗菌株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1.99%、73.76%和4.26%;79株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的平均EC50值为6.6393±0.2662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也呈连续性单峰曲线,6.6393μg/mL可作为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的敏感基线,141株大田稻瘟病菌中敏感、低抗和中抗菌株出现的频率分别为90.07%、7.80%和2.13%。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EC50值最大为47.6144μg/mL,最小为1.0850μg/mL,供试菌株的EC50值呈近似正态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  相似文献   
19.
国家科技部地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抗蚜虫转基因枸杞新品种培育研究”,日前通过了农业部专家验收。据“抗蚜虫转基因枸杞新品种培育研究”项目课题有关负责人介绍,蚜虫喜食甜味,是枸杞栽培中主要的虫害。以往的化学防治法使得枸杞农药残留居高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间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省5个地区的7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7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对氟啶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所有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在0.0023~1.2863 μg/mL之间,平均值为0.2573 μg/mL,其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EC50平均值0.2573 μg/mL作为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5个地区的菌株群体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但是不同地区的菌株个体间差异较大;氟啶胺与多菌灵、百菌清、丙环唑、烯唑醇、咪鲜胺和异菌脲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