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18篇
园艺   126篇
植物保护   7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了有效解决设施蔬菜高湿病害轻简化防控问题,促进设施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研发出了新型微粉剂和精量电动弥粉机,解决了弥粉法施药技术对药剂和药械的要求.技术操作简单、方便快捷,还具有药剂吸附均匀、整棚空间处理无死角、施药不受天气限制、大幅度节省施药劳动力投入等优势,防治效果较好.弥粉法施药适合在设施蔬菜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2.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镰孢菌属的方法。根据Fusarium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其特异性引物F8-1/F8-2,能从靶标基因组DNA中特异性扩增出大小为187 bp的目的片段,建立Fusarium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体系的灵敏度比常规PCR高104倍,且特异性良好。利用该反应体系检测不同湿度环境下病残体和土壤病残体DN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病残体及土壤病残体DNA初始拷贝数分别为6. 90×10~(11),1. 06×10~(12)拷贝数/g,经过温度27℃、80%湿度下处理30 d病残体DNA含量下降至5. 55×10~8和0拷贝数/g,而在温度27℃、20%湿度下含量分别为8. 04×10~9,1. 30×10~9拷贝数/g。因此,建立的Fusarium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定量检测病残体DNA的含量,为瓜类根腐病的早期预防和流行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3.
多粘类芽胞杆菌ZF197对白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露地大白菜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白菜茎基腐病病原菌白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细菌ZF197,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多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大白菜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其对白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并鉴定其在白菜根部的定殖能力;通过酶学试验和抑菌谱试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采用三明治法测定其发酵液的最适培养基和发酵时间。结果表明,菌株ZF197为多粘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对大白菜离体叶片立枯丝核菌的防效可达82.35%,盆栽防效可达78.57%;该菌株可在白菜根部稳定定殖,处理20 d后定殖量趋于稳定,保持在2.37 × 105 cfu ? g-1左右;菌株ZF197具有广谱拮抗作用,能够有效抑制8种病原真菌和6种病原细菌的生长,其代谢过程中有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菌株ZF197 96 h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最高,可达58.58%;以棉籽饼粉作为碳源的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4.
【目的】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新型诱导抗病激活剂5%氟唑活化酯EC对西瓜甜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效果,为合理使用5%氟唑活化酯EC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叶面喷雾法对西瓜甜瓜进行诱导施药,分别于2016年及2017年在北京顺义杨镇、北京延庆县康庄镇小丰营村及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区农场3地7个点进行田间西瓜甜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试验。【结果】综合2 a(年)多的试验发现,5%氟唑活化酯EC对西瓜甜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效果随质量分数增大有增高趋势,随施药次数增多有增高趋势。对于甜瓜白粉病,100、50和25 mg·kg~(-1)的5%氟唑活化酯EC诱抗效果显著高于杀菌剂40%氟硅唑EC;对于西瓜白粉病,100、50 mg·kg~(-1)的5%氟唑活化酯EC诱抗效果显著高于杀菌剂40%氟硅唑EC。但100、50 mg·kg~(-1)质量分数下有药害问题,产量也会受到影响。5%氟唑活化酯EC在质量分数为10 mg·kg~(-1)、诱导5次、诱导间隔期7 d条件下,对西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为97.5%,与对照诱导抗病激活剂苯并噻二唑(BTH)及杀菌剂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无显著差异。5%氟唑活化酯EC在质量分数10 mg·kg~(-1)、诱导5次、诱导间隔期7 d条件下,对甜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为63.89%。5%氟唑活化酯EC在质量分数10 mg·kg~(-1)、诱导5次、诱导间隔期7 d条件下,对西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为69.16%。【结论】5%氟唑活化酯EC对西瓜甜瓜白粉病有较好的诱导抗病效果,其最佳诱导质量分数为10~25 mg·kg~(-1),最佳诱导次数为5次,可以取代杀菌剂施用,效果与BTH等同。  相似文献   
145.
 利用平板对峙法从山东寿光采集的土样中筛选出1株对番茄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ZF50,抑菌率为76.26%。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菌株ZF50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具有较广谱的抑菌能力,且在活体盆栽和田间小区条件下,将浓度为1×108 cfu·mL-1 ZF50菌悬液10 mL灌根后,对番茄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盆栽防效为55.55%,田间小区防效为43.52%;且该菌株还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和产吲哚乙酸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6.
海南省冬季北运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对海南蔬菜匍柄霉叶斑病进行调查,从不同寄主上采集到68份标本,鉴定海南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病原菌有7种:苦瓜匍柄霉(Stenph ylium mornordi)、菜豆匍柄霉(S.phaseolina)、番茄匍柄霉(S.lycopersici)、茄匍柄霉(S.solani)、囊状匍柄霉(S.vesicarium)、莴苣匍柄霉(S.lactucae)和菠菜匍柄霉(S.spinaciae).除番茄匍柄霉(S.lycopersici)和茄匍柄霉(S.solani)外,其他5种均为海南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47.
目前叶类蔬菜生产中芹菜由于连年的轮作,导致连作障碍问题严重,尤其芹菜根腐类病害成为危害该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严重年度常导致芹菜绝产,影响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芹菜根腐类病害病原菌种类多,侵染芹菜后均可导致其茎基部变褐腐烂,植株枯萎,引起芹菜根腐。通过近3 a(年)对芹菜根腐病株的病原菌鉴定,主要是侧雄腐霉菌(Pythium paroecandrum)引起芹菜根腐,我们称之为芹菜腐霉根腐病,该病害1982 年在美国纽约首次报道,1990 年在我国宁夏也发现为害;另外还有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subsp. carotovorum)引起的芹菜细菌性根腐,我们称之为芹菜软腐病,该病害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在1995 年于南京市郊首次发现该病害,目前这两种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另外一种芹菜根腐症状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引起的,称之为芹菜菌核病,该病原菌可引起芹菜苗期及成株期死亡。2012~2013年在北京地区调查时发现腐霉根腐病、软腐病、菌核病在通州果村发生严重,发病地块有20%~30%植株死亡。  相似文献   
148.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病害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环
节,尤其是土传病害,其素来被植物界认定为最难防
治的病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9.
正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已成为制约番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7~2015年,我国北京、吉林、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福建等地报道了该病的发生,叶片为主要为害部位(王莹莹等,2015)。2015~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菜病综防课题组在山东寿光,甘肃酒泉、张掖,内蒙古巴彦淖尔,广西田阳等番茄主产区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大面积暴发,表现出新症状,茎部为害严重  相似文献   
150.
白菜根肿病的接种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引起的土传性病害.根肿菌属于专性寄生菌,不能直接培养,所以对带菌植株活体的研究尤为重要,而建立稳定的接种方法是带菌植株活体研究的基础.Asano等曾提出过浸醮法、插入法和菌土法等接种技术,但至今国内外对十字花科根肿病还没有统一且稳定的接种方法.为此,本试验对白菜根肿病的接种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