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CnmeGV是侵染稻纵卷叶螟的专性杆状病毒。本研究旨在明确田间条件下CnmeGV对稻纵卷叶螟的侵染及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间条件下,CnmeGV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强的致病性,7.500×10~5OB/m~2和1.125×10~6OB/m~2田间喷洒24 d后,害虫感病显症幼虫比例达69.16%~70.77%。感染病毒幼虫威布尔频数分布拟合存活率曲线表现为死亡率是年龄的增函数,死亡主要发生在幼虫中后期的感病个体中,不同浓度致死中时间为20.16~21.98 d。种群生命表参数表明CnmeGV对稻纵卷叶螟种群具有明显的干扰控制作用,不同浓度病毒处理区的种群控制指数(IPC)为0.31~0.32。CnmeGV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致病力强,感病幼虫死亡周期长的特点,田间应用CnmeGV可以显著降低害虫种群增长趋势指数,有效抑制稻纵卷叶螟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22.
23.
生物杀虫剂锐星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试验结果表明 :锐星可湿性粉剂对水稻二化螟具有较好的保苗、杀虫效果 ,10 5 0g/hm2 处理的保苗效果和杀虫效果分别为82 .74%、77.89% ,优于 90 %杀虫单 75 0g/hm2 的防效 ,作为无公害生物杀虫剂 ,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4.
50%苯噻.苄对稗草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共毒系数达135.43。田间除草50%苯噻.苄750 g/hm2,在江西省良种繁殖场药后15 d防效可达98%以上,在扬州对稗草防效为99%,对阔叶草防效为93.8%,总草防效为96.7%,可以看出其对田间多种杂草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建议生产上应用50%苯噻.苄750 g/hm2于抛秧后5~7 d拌化肥或拌土撒施,可达到单双子叶杂草兼治、全程控草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测定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opolyhedogsis virus,EpNPV)和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的联合作用.5组不同配比对茶毛虫2龄幼虫的共毒系数在177.3~221.7之间,表明Bt与EpNPV混用对茶毛虫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其中以1.0万PIB/μL EpNPV与2 000 IU/μL Bt混用增效作用最明显,LC50为984.215 μg/mL,共毒系数为221.7.多点田间药效试验表明, EpNPV·Bt制剂用1 500 mL/hm2,药后7 d对茶毛虫的防效为79.80%~92.84%,药后14 d对茶毛虫的防效为94.99%~95.80%.  相似文献   
26.
人工饲料饲养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生命表法研究了一种人工饲料饲养的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稻纵卷叶螟幼虫能够完成生长发育并化蛹。幼虫历期28.1 d,蛹历期10.1 d, 较水稻离体叶片饲养分别延长6.1 d和1.7 d。成虫单雌产卵41.6粒,较离体叶片饲养增加26.2%。幼虫种群存活率曲线呈死亡率 年龄降函数,与离体叶片饲养差异不显著。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种群净增殖率、内禀增长力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17.6928、0.0884和1.0924,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较离体叶片饲养增加4.9 d和 1.3 d,种群趋势指数为3.26,表明采用人工饲料饲养的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二化螟是危害水稻的重要害虫,其钻蛀为害,防治困难,严重威胁水稻生产。本研究对感染二化螟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离筛选和感染特性进行研究,期望为水稻钻蛀害虫危害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方法】自越冬代二化螟幼虫体内通过组织分离筛选,获得野外感染二化螟的昆虫病原线虫,室内接种实验分析分离昆虫病原线虫对二化螟的感染活性和作用特性。【结果】自然罹死二化螟幼虫体内分离获得野外感染的昆虫病原线虫N-Yz1,接种4龄二化螟幼虫导致感染并死亡,后期虫体内产生大量形态一致的侵染期线虫(IJ)。形态学观察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分离昆虫病原线虫隶属于斯氏线虫属,与已鉴定种小卷蛾斯氏线虫同源性达99.87%。昆虫病原线虫N-Yz1对不同龄期二化螟幼虫都有较高感染致死作用,40头(IJ)的线虫接种剂量,对低龄(2~3龄)二化螟致死速度快、致死率高,接种24h就出现感染致死个体,48h后幼虫全部死亡。高龄幼虫(4~6龄)感染致死速度较慢,死亡高峰发生在接种线虫后的48 h。N-Yz1接种剂量与二化螟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剂量超过30IJs/头时,4龄二化螟感染死亡率达90%以上。N-Yz1对二化螟幼...  相似文献   
28.
新型生物农药病毒增强Bt的研制与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粘虫颗粒体病毒(PuGV)对苏云金杆菌(B t)具有增效作用。研制的病毒增强B t———3.0×109OB/gPuGV.1010活芽孢/gB t可湿性粉剂共毒系数达162.57。田间应用结果表明,对小菜蛾、水稻纵卷叶螟都有较好防效。  相似文献   
29.
【目的】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ranulovirus,CnmeGV)是稻纵卷叶螟的专性病原微生物,病毒持续感染对害虫种群控制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旨在建立CnmeGV持续感染的检测方法,分析病毒持续感染对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为病毒杀虫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多重比较分析颗粒体病毒granulin基因序列,选择变异较大区域设计CnmeGV巢式PCR引物并评估探针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室内使用玉米苗繁殖稻纵卷叶螟,以106 OB/mL的亚致死浓度口服感染4龄幼虫,并饲养至成虫阶段,统计羽化率。以10%甲醛处理口服感染病毒的昆虫体表,利用探针分析稻纵卷叶螟持续感染种群中幼虫、蛹、蛹蜕及成虫的带毒率。施用106 OB/mL病毒制剂,监测次年稻纵卷叶螟幼虫发病率,并检测田间土壤的带毒率。【结果】建立了CnmeGV的巢式PCR探针,包括外侧引物Cm-gran1和内侧引物Cm-gran2。巢式PCR探针检测最低灵敏度为0.85 fg·μL-1,是常规PCR的1 000倍。探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稻纵卷叶螟的食物源(水稻、玉米)、其他多角体和颗粒体病毒中,均未检测到目标片段。使用10%甲醛处理病毒感染的幼虫体表10、30 min和16 h后,均未检测到病毒目标片段,但处理16 h后,稻纵卷叶螟蛹不能羽化。亚致死浓度的病毒处理稻纵卷叶螟幼虫96 h后,未显症幼虫经体表处理后病毒检出率为100%。待幼虫化蛹及羽化后,蛹、蛹蜕和成虫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87.5%、83.3%和16.7%。经卡方检测,幼虫到化蛹阶段,病毒感染率未有显著变化(χ2=3.2,P=0.234);而蛹羽化为成虫,病毒检出率显著降低(χ2=32.356,P=0),表明成虫在变态过程中,大部分病毒随蛹蜕一起被排出体外。进一步待蛹羽化,发现和对照群体93.4%的羽化率相比,病毒感染群体成虫羽化率仅有30.8%。田间调查显示,已使用CnmeGV的田块次年稻纵卷叶螟幼虫病毒显症率为4%,土壤带毒率为58%,病毒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并通过水平传播持续感染稻纵卷叶螟种群。【结论】构建的巢式PCR探针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用于CnmeGV持续感染的检测。CnmeGV的持续感染可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成虫变态在稻纵卷叶螟体内病原物的清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0.
颗粒体病毒(CnmeGV)为感染稻纵卷叶螟的专性杆状病毒。为进一步明确CnmeGV对稻纵卷叶螟的感染及影响因素,利用扫描电镜分析CnmeGV在宿主组织内的感染致病过程,生物测定探明病毒浓度、虫龄、温度及紫外光照射等因素对CnmeGV感染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nmeGV主要感染稻纵卷叶螟幼虫脂肪体细胞,表现出颗粒体病毒Ⅱ型特征。CnmeGV经过较长侵染周期造成系统性感染,接种5d呈现明显的感病症状。幼虫感病率与CnmeGV含量呈非线性相关,高龄幼虫免疫力显著增强。CnmeGV对温度、紫外光照射及pH具有一定的抗逆性,pH值5~8、温度50℃以下对CnmeGV的感染活性影响较小,紫外光照射1h幼虫感病率为67.57%。CnmeGV通过感染脂肪体细胞造成稻纵卷叶螟系统性感染;合理选择病毒浓度和感染虫龄、减少高温及紫外光照射有利于提高病毒的感染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