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三七根腐病病原及复合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从三七根腐病不同发病期根部分离到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p.、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和小杆线虫Rhabditis elegans。活体接种假单胞杆菌的致病性最强,腐皮镰孢和细链格孢的致病性弱,小杆线虫无致病性。假单胞杆菌、腐皮镰孢和细链格孢混合接种的发病率都高于单独接种的发病率,尤以3种菌混合接种的发病率最高,含细菌的组合发病率高于不含细菌的发病率,说明细菌在侵染中起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根据近年来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与马铃薯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阐述在致病疫霉(P.infestans)与马铃薯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马铃薯小种专化性抗性基因与致病疫霉的无毒性基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在此互作时所产生的二十碳四烯酸(AA)、二十碳戊烯酸(EPA)、葡聚糖、茉莉酸(JA)以及各种病程相关蛋白(PR- protein)等物质的调控作用,从而进一步论述致病疫霉(P.infestans)与马铃薯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23.
永德县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培植澳洲坚果产业。该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国家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林改造等项目进行澳洲坚果种植,  相似文献   
24.
 对马铃薯晚疫病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 卵孢子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卵孢子菌系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卵孢子形成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黑麦A培养基中卵孢子产生的量最多,其次是燕麦培养基,V8培养基最少,在Mira品种上卵孢子产生量最多,而在PB06上只有少量产生,在10℃下产生卵孢子的量最多,15℃最少。用液体培养基产生的卵孢子悬浮液涂于黑麦A抗菌素培养基或直接挑单卵孢子培养于黑麦A抗菌素培养基上,获得单卵孢子菌落,继续培养获得单卵孢子菌系。以A1和A2孢子囊等量混合制成悬浮液,接种于Mira叶片上,获得卵孢子群,经穿薯片培养获得卵孢子群菌系。将获得的单卵孢子菌系和卵孢子群菌系进行交配型、抗药性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测的18个卵孢子菌株中,有17个为A2交配型,1个为A1交配型;占75%的卵孢子菌株对甲霜灵表现为中抗,25%的表现为抗性;对非水平抗性品种表现为较强的致病性,而对水平抗性品种的致病性较弱,不同的卵孢子菌系的致病性表现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5.
 对云南省分离到的7个晚疫病菌A2交配型菌株的致病性及对不同碳氮比(C/N)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单个的A2交配型菌株、A2+A1交配型菌株孢子囊接种致病性无显著差异,但均比对照的A1交配型菌株接种致病性强。在C/N比为4∶1,3∶1,2∶1时,A2菌株的生长速率比A1菌株慢,C/N为1∶2,1∶3,1∶4时A2菌株比A1菌株生长快,在C/N为2∶1时,A1与A2菌株各自生长最快。在不同C/N条件下A2产孢量都比A1少,在C/N为2∶1时,A1与A2各自产孢最多;C/N对A2交配型菌株的游动孢子释放有影响,在碳氮比为3∶1时,A2的游动孢子释放率明显高于A1菌株。  相似文献   
26.
为了寻找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新型生物农药,测定了农抗万隆霉素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和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和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39.22μg/mL、335.63μg/mL和22.13μg/mL。离体叶片测试发现,浓度高于1.25mg/mL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致病性的抑制效果达60%以上。农抗万隆霉素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有明显的抗生作用,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7.
对云南省13个寄主品种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复杂,病菌复杂基因型群体增多,生理小种和交配型都趋于复杂化;A1交配型仍然是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主要类型。鉴定生理小种的186个菌株中,共鉴定出100个生理小种类型,优势小种为1.2.3.4.5.6.7.8.9.10.11,占22.1%。品种F44-2、F45-1、PB36、昆引18、F18-1、昆引10和F29-2上都存在优势小种1.2.3.4.5.6.7.8.9.10.11,在各品种中分别占42.1%、31.6%、25.0%、21.1%、61.5%、27.3%和20.0%。滇薯6号、大理7号和克97G10-4的小种类型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品种同一植株上分离菌的小种类型也不相同。在交配型测定过程中,还发现品种F29-2上有2个A2交配型菌株,占这个品种的25.0%,占所测定菌株的1.9%,其小种类型分别为1.2.3.5.6.7.8.9.10.11和2.3.4.6.7.9.10。  相似文献   
28.
<正> 近年来,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发现一些葡萄植株枝梢卷曲,嫩叶皱缩,叶片瘦小,生长停滞。症状类似病毒病和缺素症,当地称之为“小叶病”。经深入研究,证明这些症状是由一种害螨危害所致。1989年,由西南农业大学李云瑞鉴定,该螨为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该螨在成都地区一年发生多代;危害葡萄的主要时期是6~8月,集中危害嫩叶、嫩茎,也危害果柄、果实;喜在嫩叶背面栖息。世代重叠,繁衍迅速。  相似文献   
29.
 1975年2月我们在昆明郊区采集镰刀菌过程中,从蚕豆镰刀菌基腐病的标本上分离到两个燕麦镰刀茵的菌株Y088和Y089,在PSA、PDA和米饭培养基上Y088都只产生菌丝体,不产生黏孢团或分生孢子梗座,表现为一个典型的菌丝型镰刀菌;从菌丝上产生两种类型的大型分生孢子,一种为通常的燕麦镰刀菌型(avenaceum-type),另一为类似禾谷镰刀菌(graminearum-type)型。而Y089则只产生贴匐型肉桂色或赤褐色的黏孢团而不产生或只产生极小量气生菌丝,且大型分生孢子弯度较大,是一个典型的黏孢团菌株。使用了11个科41种栽培和野生植物的寄主范围测定表明,两个菌株均能侵染蚕豆和豌豆,轻度侵染苕子,但其致病力较之强致病力的对照菌株Y086为弱,pH值、温度、光照与黑暗处理几项常规生理反应测定表明,两个菌株与对照(Y086,N117)在孢子产生数量上有明显的差别,且单孢子茵落平均生长速度均表现一定的差异显著性,鉴于两个菌株在培养性状、孢子形态以及生理反应与对照菌株均有一定的差异显著性,由于两菌株在自然界主要是单独的或混合的侵染蚕豆引起基腐病、故将其分别命名为燕麦镰刀菌的新型如下:
Y088 Fusariumavenaceum(Fr·) Sacc·f·fabarum Ruan et al·f·nov·(蚕豆其腐病病菌).
089 Fusarium avenaceum(Fr·) Sacc·f·fabalis Ruan et al.f.nov.(蚕豆基腐病病菌).  相似文献   
30.
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作者对1998~2000年间采自云南省13个县、23个地点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菌落形态、燕麦培养基上生长情况、生长速度和产孢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采自云南13个县、23个地点的共157个菌株全部为A1交配型,表明云南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以A1交配型为主,同时,被测的代表菌株在生长速度和产孢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一地区的晚疫病菌种群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此外,结果还显示,晚疫病菌菌株在燕麦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与其菌落形态和交配型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