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75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提高中国大豆生产综合能力及其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国内大豆生产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现状,提出了提高中国大豆生产综合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2.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组(26例)应用后路手术治疗,对照组(26例)则采取前路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后缘高度比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而Cobb角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平均VAS疼痛评分是(3.10±0.79)分,低于对照组的(5.57±1.19)分(P0.05)。结论: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肯定,可作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63.
为揭示在常规耕作制度基础上大豆田表土处理对表层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设置2个处理(T1:当地常规耕作措施;T2:当地常规耕作措施+表土破碎处理),研究表土处理对0~30 cm土壤温湿度、容重、孔隙度、水稳定性团聚体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显著降低0~10 cm土层容重,降幅6.0%~13.8%,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孔隙度,增幅3.83%~8.40%,降低5~15 cm土层的温度,降幅0.2~1.3℃,提高5~15 cm土层的湿度,增幅0.1%~1.5%;显著增加大团聚体(R0.25 mm)数量,增幅9.02%~20.30%,增加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与几何平均直径(GMD),其中MWD和GMD增幅分别为4.25%~6.58%和28.4%~30.3%,产量提高6.24%。结果表明,常规耕作措施结合表土破碎处理能够降低表层土壤容重,增加表层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增加土壤水稳定性,可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较良好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64.
大豆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挖掘定位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豆基因组物理图和遗传图的整合图谱,应用blast软件将基因序列与大豆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完成了9个大豆天冬氨酸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定位以及结构分析。结果表明:9个基因分别定位在大豆的13个连锁群D1a、B1、N、I、O、C1、C2、F、L、A2、J、D1b以及B2上,并获得了基因所在序列两侧标记。利用大豆的cDNA和gDNA序列信息,获得了9个基因的结构,外显子数目为5~12个,内含子数目为4~11个。  相似文献   
165.
大豆百粒重QTL的上位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完备区间作图和混合线性模型对2006-2010年连续5年的百粒重QTL进行定位,并进行基因×环境互作及上位性分析。结果定位了16个与大豆百粒重性状相关的QTL,其中有5个QTL分别与环境发生互作,互作贡献率在0.11%~0.52%之间;定位了8对上位互作位点,贡献率在1.15%~2.59%之间。  相似文献   
166.
北豆18号系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出的大豆新品种.原代号钢9775—2.2008年1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国审豆2008015),属高油品种,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东部地区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167.
氮肥减施与接种根瘤菌对大豆光合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氮肥减施与接种不同根瘤菌对大豆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减氮量+接种根瘤菌处理,研究其对大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花期, T1(1/2施氮+拌种NF)、T2(1/2施氮+土壤施用NF)、T3(1/2施氮+拌种DF)处理的净光合速率相对于CK分别提高了50.4%、30.1%、29.6%。所有处理较常规施肥(CK)的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均有所上升,而大豆叶绿素含量较CK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叶片干重较CK差异不显著,除T3处理外,各处理的茎干重较CK差异也不显著。进入结荚期后,T1、T2处理的胞间CO_2浓度较CK分别提高了34.3%、47.0%,各处理净光合速率较CK均下降,而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高于CK,除T4、T5外,叶绿素含量较CK差异不显著。除T2处理外,各处理的叶干重均低于CK,茎与荚皮干重较CK差异不显著,籽粒干重在所有减1/2施氮量+接种根瘤菌处理中均显著高于CK。在鼓粒期,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较CK差异不显著,气孔导度均高于CK,不施氮肥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CK。各处理的叶片干重均显著低于CK,但茎、荚皮干重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且籽粒干重有一定升高趋势,T3处理籽粒干重较CK提高了24.6%;在成熟期,1/2减氮+接种根瘤菌处理基本上均能提高大豆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尤其是T3处理较CK产量提高9.75%。  相似文献   
168.
通过对不同基因型大豆GS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GS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双峰曲线。野生大豆茎秆和根系GS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其它品种呈双峰曲线。野生大豆荚皮GS活性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其它品种先上升后下降。除根瘤外其它器官GS活性野生大豆明显低于栽培大豆。不同器官GS活性比较顺序为:叶片〉根瘤...  相似文献   
169.
气象因子对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丰50为试材对黑龙江省田间大豆灰斑病发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采集田间发病的大豆叶片,通过调查极端高温和低温条件及不同大豆叶部温度、冠层湿度下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产孢情况,初步探索了大豆灰斑病在田间的发生规律,即叶面温度18℃时病斑产孢最多,平均产孢量为5.6个·mm-2;冠层湿度80%时病斑产孢最多,平均产孢量为10.0个·mm-2;叶面温度在-30℃-30℃范围内孢子均能正常萌发.2006年和2007年田间气象因子和当年大豆灰斑病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发生严重程度与6、7、8月份平均湿度和降水总量成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无关.  相似文献   
170.
大豆脂肪酸组分相关QTL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豆油中脂肪酸的种类与含量是衡量其品质的主要指标.目前,对大豆脂肪酸组分相关的QTL研究较多,然而这些结果之间由于作图群体、分析方法以及环境条件的差异造成了QTL定位的区间过大或定位区间重叠等问题.通过搜集已报道的与大豆脂肪酸含量相关的83个QTL,提取相对有效且可靠的QTL标记信息,利用元分析软件BioMercator2.1将这些QTL映射到大豆公共遗传连锁图谱Soymap2上,构建了一张大豆脂肪酸组分相关QTL一致性图谱.并利用QTL的95%的置信区间来元分析推断"真实"QTL的位置.结果共得到定位在10个连锁群上的19个"真实"QTLs,他们主要分布在A1、B2、D1b、D2、E、G、L这7条连锁群上且成簇分布,明显缩短了其QTL的置信区间.研究结果为大豆脂肪酸组分相关的QTL的精细定位以及脂肪酸组分相关基因挖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