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1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2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杂交种耐密性鉴选指标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种植密度8.25万株/hm~2和10.5万/hm~2两个种植密度,以28个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测定植株形态、物质积累、光合特性、穗部性状及单株产量等相关指标,探讨准确有效鉴定玉米杂交种的耐密性指标及方法。利用相对值变异系数较大的指标作为杂交种耐密性强弱的鉴选和评价指标,再利用以指标归一化的变异系数作为权重的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方法对28个玉米杂交种的耐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各指标相对值的变异系数(CV≥15%)为标准,筛选出相对茎粗、相对SPAD值、相对Pn、相对干物质量、相对秃尖长、相对行粒数和相对单株产量7个主要指标作为耐密性的评价指标。以7个主要指标归一化变异系数为权重对28个杂交种的耐密性进行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筛选出耐密性较强的杂交种为利民33、登海618、瑞普908、华美1号、KWS2564等,耐密性较弱的杂交种四单19、科河8号、丰田6号、陇单339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验证,得出耐密性强和耐密性弱的前5个品种的重合度均为9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不同温度及pH条件对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玉米秸秆分解稳定性及菌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完善菌系培养方法,促进其应用开发利用。【方法】以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为研究对象,在10℃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45代、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15代,分别获得多组不同代数(F)、不同温度(T)和pH(P)条件下的菌系。测定各复合菌系发酵液pH、玉米秸秆降解率及纤维素酶活,评价复合菌系的玉米秸秆分解稳定性;利用PCR-DGGE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菌群组成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在10℃条件下经连续继代培养40代和在温度4-30℃、pH 6.0-9.0条件下继代培养获得的不同复合菌系发酵液pH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趋近中性;玉米秸秆降解率在27.59%-32.53%,除F40显著高于F5外,其余无显著差异;纤维素酶活性呈高代菌系大于低代菌系,温度4-10℃和pH 6.0-9.0条件下,对复合菌系产酶有促进作用,纤维素酶活为1.34-1.84 IU·mL-1;复合菌系的纤维素酶在较低的温度和较宽的pH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温度和pH稳定性,酶促反应温度15-30℃和pH 4.0-9.0内仍保持80%以上的纤维素酶活力;复合菌系F5-F45、T4-T30和P6.0-P9.0的DGGE条带差异不显著,表明菌系的菌种组成稳定;而在偏酸(pH=4、5)和偏碱性(pH=10)条件下继代培养,复合菌系秸秆降解率和纤维素酶活均显著降低,菌种组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性质与功能稳定性。PCR-DGGE共检测到18个条带,其中关键菌株分别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Azonexus hydrophilusdAzospira oryzaeArobacter cloacaeCellvibrio mixtusBacillus tequilensisClostridium populeti subsp. Mixtus和Clostridium xylanolyticum。【结论】复合菌系GF-20在温度4-30℃、pH 6.0-9.0条件下经过多代继代培养,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玉米秸秆分解活性和菌种组成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复合菌系GF-20在不同尿素含量培养条件下的菌种组成及功能差异,提高复合菌系的应用性及适用性,以复合菌系GF-20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其菌种组成及代谢通路丰度。结果表明:不同尿素含量培养条件下复合菌系菌种组成较为相似,主要由纤维素弧菌属、黄杆菌属、纤维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无色杆菌属等功能菌组成,但其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在N2条件下,复合菌系的alpha多样性指数较其他处理高,其物种组成更加丰富和多样。不同处理复合菌均注释到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对N1(硫酸铵氮源)和N6(尿素氮源)处理间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注释丰度差异比较发现,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的相互转化、磷酸戊糖途径、半乳糖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和抗坏血酸盐和藻酸盐代谢等代谢通路丰度呈N1显著高于N6。综上所述,复合菌系GF-20在不同尿素含量培养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菌种组成及功能稳定性,可适用于原位秸秆还田实践,促进北方高寒地区玉米秸秆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深松措施对耕层土壤特性和油用向日葵产量性状的影响,以油用向日葵T562为供试品种,进行了深松45 cm(S45)、深松30 cm(S30)和浅旋15 cm(RT)3个处理的3次重复的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向日葵播种期、初花期、终花期,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紧实度呈增加趋势,深松能够降低30~4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并以深松45 cm的土壤紧实度降幅最大;深松措施下,40~80 cm土层的含水量高于0~40 cm土层,以S45的含水量最高,S30次之,TR最低。在开花期(初花至终花)的4个土层内(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深松较浅旋土壤体积含水量的相对增加量表现为:S45为15.6%~27.7%,S30为6.8%~13.3%。在同一深松深度下,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度呈逐渐减小趋势;在不同深松下,深松土壤孔隙度高于浅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S45的土壤孔隙度最大。向日葵单盘粒重、籽仁率、结实率、千粒重、产量等5个产量性状均以S45的最高,S30次之,RT最低;单盘粒重、籽仁率在S45、S30和RT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实率、千粒重、产量表现为S45与RT存在显著差异,S45的产量为5 610.3 kg/hm~2,S30为5 354.0 kg/hm~2,分别较浅旋RT增加了10.8%和5.8%。综上结果,深松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硬度、孔隙度,提高土壤水分涵养量和调控产量构成要素,是蒙西向日葵产区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深松对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增密增产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深松对玉米品种耐密性的影响机制,该研究在内蒙古三大平原灌区,以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深松和浅旋耕作条件下,设置4.5~10.5万株/hm~2范围5个种植密度梯度,对植株根系结构特征、冠层生理特性及产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松后土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有效地缓解植株后期的衰老,延长叶片的持绿期和光合生产时间,延缓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加的下降速度,提高玉米的耐密性,最终达到增密增产效果。强耐密性品种通过深松调控能够增密0.79万株/hm~2,增产1.37 t/hm~2;弱耐密性品种通过深松调控能够增密0.60万株/hm~2,增产1.06 t/hm~2。花后日温差10℃天数、花后日照时数8 h天数、花后日均温度和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是造成玉米品种对深松响应区域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强耐密性品种的深松调控效果在区域间更稳定,该研究可为内蒙古平原灌区采用深松措施实现再增密增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在2008、2009年向日葵需肥规律、播期、密度、抗旱性比较等单项试验的基础上,2010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园区对以上试验结论进行技术组装集成,并与传统农户种植模式进行比较试验,以进一步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下向日葵根系发育特性,并对根系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油葵、食葵集成模式下分别增产18.58%、23.28%;集成模式的根系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提前,速率增大,持续时间长,0~ 20 em土层根系分布90%左右,根系趋于下扎;集成模式的群体根体积、根长、根活跃吸收面积等均大于农户模式,且全生育期最大值大于农户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油用向日葵产量、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片衰老对深松的响应,2016-2017年,以油用向日葵T562为供试材料,测定了不同处理(深松45cm、深松30cm、浅旋15cm)不同生育时期向日葵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叶片SPAD值、产量构成和枯叶数。结果表明,深松处理的向日葵产量和Pn较浅旋有显著提高。开花后,随着生育进程推进,Pn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现蕾-初花阶段达到最大值;Pn值表现为深松45cm>深松30cm>浅旋15cm;不同层面叶片SPAD值表现为深松处理高于浅旋;下部叶片自初花至终花期,SPAD值呈下降趋势,以浅旋15cm处理的降幅最大,深松45cm处理的降幅最小。深松处理可以延缓向日葵叶片衰老进程,深松措施能够调节产量构成因素,整体表现为:单盘粒重、结实率、千粒重和子仁率随深松深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其中深松处理对单盘粒重影响最大,其次为千粒重和子仁率,最终提高了子实产量。  相似文献   
19.
玉米倒伏对机械粒收损失的影响及倒伏减损收获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玉米田间倒伏率与机械粒收产量损失率,建立倒伏率与机械粒收损失率之间的量化关系,采取改变割台高度和收获方向等措施,明确不同收获方式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倒伏对玉米产量影响主要表现为落穗损失。与根倒相比,茎折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更大,茎折每增加1%,落穗率增加0.28%;根倒每增加1%,落穗率增加0.17%。茎折发生的部位越低,落穗率越高。收获时降低收获机割台可以减少部分产量损失,易造成收获机割台堵塞,收获速度和效率大幅下降。与顺倒伏方向和垂直倒伏方向收获相比,逆倒伏方向收获的落穗损失最低。  相似文献   
20.
在有限氮投入下通过增密种植实现玉米增产增效,需要进一步挖掘耐密品种的光氮匹配利用潜力。揭示不同耐密品种冠层光氮空间分布和匹配特征差异,及其与玉米产量形成及氮效率的关系,对探索玉米产量效率层次差异消减途径具有指导意义。本试验以常规品种KH8和耐高密品种MC670为试验材料,在减氮增密条件下,系统分析了常规和耐密型玉米品种冠层光氮分布及匹配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耐高密品种MC670穗位以上透光率较常规品种KH8高20.6%。两品种的比叶氮(specific leaf nitrogen, SLN)均表现为上层叶片、中层叶片显著高于下层叶片; MC670上层、中层叶片SLN显著高于KH8,但下层叶片差异不显著。KH8和MC670的光氮匹配系数分别为1.28和0.86,MC670的光氮匹配系数与理想值差异较小,说明MC670的光氮匹配程度优于KH8。综上所述,与常规品种KH8相比,耐高密品种MC670冠层具有较低的消光系数和较高的氮消减系数,使耐高密品种冠层具有较优的光氮匹配程度,同时使其中上部冠层具有更高的光合氮比例、光合氮效率和光合生产力,这是其实现较高的氮肥生理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及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