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9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分析近32a(1980-2011)荆州棉花生长季降水量资料,针对棉花4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进行作物旱涝等级划分。结果表明,荆州棉花生长季内发生的水分胁迫以渍涝为主,无干旱胁迫;苗期降水量普遍多于需求,渍涝风险高;蕾期和吐絮期发生渍涝的频率远高于干旱,且多发生大涝和重涝;花铃期干旱发生频率略高于渍涝。将研究区历年棉花产量分离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气象产量与各生育期旱涝程度的相关关系表现为,气象产量与全生育期和花铃期降水距需百分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吐絮期降水距需百分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棉花生长季内降水量超出需求越多,气象产量越低;除降水量显著偏少的年份外,降水越少,气象产量越高。通过采用距需百分率法划分棉花各生育期的旱涝等级,充分揭示了各生育期需水量与降水总量间的平衡与矛盾,对江汉平原棉花种植区不同旱涝年景及不同月份的田间水分管理与高效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
江汉平原水稻关键生育期冠层温度环境响应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大田环境下红外测温仪长期连续自动监测的水稻冠层温度,研究了水稻关键生育期冠层温度与光照、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风、天气现象等现有地面气象观测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在晴朗天气模式下以气温、大气湿度、作物蒸腾速率、总辐射辐照度为因子的水稻冠层温度模拟模型,回归模型和各回归系数经统计检验达1%极显著水平。旨在为通过气象监测预测水稻高温热害发生的机率、客观评价热害程度、制定生态或农艺避(抗)热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研究缓/控释氮肥、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_2净交换、群体叶面积和生物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这几类新型氮肥对稻田碳同化的促进作用及增产效果。为此于2012—2013年在湖北荆州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五种氮肥处理:常规尿素(CK)、树脂包膜控释尿素(CRU)、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氯甲基吡啶(NU)、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尿素配施微生物菌剂(EM)。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观测双季稻生态系统白天的CO_2净交换通量,并在各生育期测定水稻群体的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分析不同氮肥处理下这些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稻田生态系统白天表现为CO_2的净吸收,净交换通量受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影响较大,在拔节-抽穗阶段出现较高值。相比普通尿素,新型氮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稻田CO_2净交换,在单个水稻生长季NU提高了13.2%~51.6%的平均CO_2净吸收通量,其次为CRU提高了9.8%~34.1%。在各生育期,新型氮肥对水稻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地上生物量表现出更高的促进效果,其中以CRU最为显著,其最大峰值相比CK分别提高了12.4%~18.6%和9.1%~18.8%。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水稻群体叶面积指数与CO_2净吸收通量为线性正相关关系,地上生物量与CO_2净吸收通量为抛物线型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水稻群体生长状况与稻田生态系统CO_2同化速率间的关系。包膜控释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添加微生物菌剂有助于提高水稻群体叶面积和生物量,促进稻田生态系统CO_2同化,其中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4.
利用测筒分别进行华油杂668号油菜蕾薹期、开花期、角果期多个受渍日数水平的渍害试验,观测油菜收获期一次分枝数、有效角果数、无效角果数、千粒质量等产量要素和测筒单产,分析不同生育期渍害下油菜产量结构的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主要生育期相对湿害指数(RIR)表现为:蕾薹期一次分枝(RIR_b)有效角果率(RIR_r)千粒质量(RIR_w),开花期RIR_rRIR_wRIR_b,角果期RIR_wRIR_rRIR_b。单产的渍害敏感系数差异为开花期(0.41)角果期(0.34)蕾薹期(0.25)。根据各生育期充分受渍时间与产量回归方程,以Ry=90%、80%、70%为区间点,划分了油菜轻度、中度、较重、严重渍害4个等级,并提出以期望损失20%为标准,油菜蕾薹期、开花期、角果期应分别在受渍9、5、6 d内排渍降湿。  相似文献   
25.
湖垸农业区不同水体总磷浓度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湖北省三湖农场的灌溉和排水沟渠以及鱼池等水体中采集水样,测定了总磷浓度指标,对不同水体类型的总磷浓度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溉渠道水体总磷浓度最低,田间围沟水体中含量次之,垸内排水干渠中的浓度较高,尤其是在有集中居民区排放生活污水的渠道,磷浓度更高;垸内水体以鱼池及其围沟的水体磷浓度最高,达到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的Ⅴ类及劣Ⅴ类;垸外排水干渠在没有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情况下,磷浓度较低,但承接有城市污水排放的四湖总干渠总磷浓度严重超标.说明农区水环境受城市污水排放的影响十分明显.改善湖垸农业区域的水环境,必须首先控制和治理城市向农村排放的污水,高度重视水产养殖活动对农区非点源污染的贡献.  相似文献   
26.
全球气候变暖,江汉平原盛夏极端热冷害频发.为确保中稻生产的安全性,2007年采用6个杂交中稻品种,按3个播种期进行分期播种试验, 重点研究了结实期热冷害的主要气象生态表征,即孕穗和抽穗热害、孕穗和抽穗冷害、孕穗和抽穗冷热(或热冷)并害、抽穗大幅变温害等6种类型;分析了7~8月各旬热害和冷害的发生频率,指出8月中旬为适宜抽穗期,并提出了充分发挥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功能,实施避灾安全齐穗、调整现行播种期等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7.
本研究基于福州橄榄主要产区闽侯、闽清国家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冬季日极端最低气温和橄榄历史冻害资料,结合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历史个例验证等方法,研究福州地区橄榄低温冻害的等级指标。结果将福州橄榄低温冻害等级指标初步确立为以下5个等级:无影响(0级):TD≥-0.2 ℃、轻度(1级)-0.9 ℃≤TD<-0.2 ℃、中度(2级)-1.7 ℃≤TD<-0.9 ℃、重度(3级)-2.6 ℃≤TD<-1.7 ℃、严重(4级)TD<-2.6 ℃。以2020/2021年冬季发生冻害个例进行对比验证,发现按指标确定的冻害等级与实况判定等级一致的占50%,比实况等级偏高1级的占50%。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标判定的冻害等级与实况吻合率较高,对橄榄生产过程中开展低温冻害预警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8.
2014年荆州市中稻叶瘟和穗颈瘟发生均很严重。中稻稻瘟病总发生面积约16万hm2次,占中稻种植面积的60%左右,对全市粮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种子未处理,病原基数高,未选用抗病品种,病原菌的致病性强,天气条件适宜,农户栽培和肥水管理不到位和防治不当等。在防治对策上,要坚持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抗性监测、加强种子消毒、及时处理病稻草、加强培训宣传工作、加强栽培管理、适期进行喷药防治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9.
江汉平原58年寒露风对双季晚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汉平原寒露风的发生状况和演变趋势以及籼型杂交水稻寒露风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晚稻大都采用杂交水稻的情况下,对低温的抗性不及粳稻,其籼型杂交稻寒露风指标应连续3d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2℃.从双季杂交晚稻安全齐穗考虑,江汉平原日平均气温连续3d稳定通过22℃达80%保证率终日为9月6日,其现行籼型早熟杂交稻品种适播期宜安排在6月15日~20日.研究还揭示了在气候变暖后近十年中,连续3d稳定通过22℃终日明显提前.2011年9月连续遭受两次寒露风天气,比往年早且持续时间长,阶段低温创同期新低,其危害严重,故不能以单纯线性思维忽略气候变率的增大,盲目认为寒露风会因气候变暖而推迟.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薄浅湿晒节水灌溉技术的减排增产效果及其与新型氮肥和添加剂的协同作用,提出增产与减排双赢的水氮管理措施。【方法】以江汉平原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水氮管理措施:1普通尿素+常规灌溉(U+CI),作为对照(CK);2普通尿素+薄浅湿晒节水灌溉(U+SI);3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薄浅湿晒节水灌溉(CRU+SI);4碧晶尿素(含0.5%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氢醌+薄浅湿晒节水灌溉(NU+HQ+SI)。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进行稻田温室气体连续监测,分析不同水氮管理措施的CH_4和N_2O排放量、基于CH_4和N_2O的综合温室效应。水稻收获后统计产量,计算各处理单位产量的排放量(GHGI)。【结果】薄浅湿晒节水灌溉有效抑制了特别是水稻生育后期的CH_4排放峰,导致早稻和晚稻U+SI处理的CH_4排放量极显著地小于U+CI处理(P0.01),且晚稻的减排幅度更大。节水灌溉条件下,施用树脂包膜控释尿素、碧晶尿素混施氢醌比普通尿素进一步减少CH_4排放量,CRU+SI和NU+HQ+SI处理的两季水稻CH_4排放总量分别是U+SI处理的60%和73%。薄浅湿晒节水灌溉促进了稻田N_2O的排放,早稻和晚稻U+SI处理的N_2O排放量分别比U+CI处理显著增加了34%和39%(P0.05)。节水灌溉条件下,相比普通尿素,碧晶尿素混施氢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处理的N_2O排放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尤其以碧晶尿素混施氢醌处理的控制效果更好。综合早稻和晚稻2个季节,薄浅湿晒节水灌溉下CH_4和N_2O排放此消彼长,但CH_4减排量大于N_2O增排量。总体而言,薄浅湿晒节水灌溉具有减少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作用,减排效果视不同氮肥种类而不同,以树脂包膜控释尿素的减排效果最高为49%,其次为碧晶尿素混施氢醌,减排幅度达46%,普通尿素最低为28%。同时,施用树脂包膜控释尿素、碧晶尿素混施氢醌更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降低排放强度。【结论】薄浅湿晒节水灌溉具有减排稳产的良好效果,薄浅湿晒节水灌溉结合施用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和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能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和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可作为水稻生产减排增效的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