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综述了近年有关苹果成熟软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苹果软化的特性、细胞学基础和影响苹果采后软化的主要原因(采前、采收时和采收后),并就苹果软化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辣椒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辣椒杂一代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温度处理对辣椒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接种前花蕾经 1~ 7d、0~ 4℃低温预处理有利于花药花愈伤组织的形成 ,其中以 3~ 5d处理的效果最好 ;接种后经 1 2~ 60 h、3 2℃短期热激处理 ,也有利于花药愈伤组织的形成 ,但超过 60 h反而抑制愈伤组织的形成。试验还对低温预处理和短期热激处理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发现单独热激处理的效果稍优于单独低温预处理 ,而两者配合处理的效果与单独热激处理的效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广东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抗病性是寄主与病原物互作的结果,病原菌系的分化研究是抗病资源筛选及抗病育种的前提。研究以水稻品种金刚30、IR24、IRBB21、IRBB14、IRBB5、IRBB4、五山丝苗等为鉴别品种,对来自广东地区72个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力分化测试,并开展了部分广东主栽品种对广东细菌性条斑病菌优势菌系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广东地区的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明显,测试菌株可分为19个致病型,其中优势致病型为C18(SSSSRSS)和C5(SRRRRRS),分别占25%、23.61%;强致病性菌系菌株C17(SSSRSSS)、C18(SSSSRSS)、C19(SSSSSSS)占测试菌株的27.78%,主要分布在广州、惠州、阳春、茂名、新会、广宁、雷州地区。测试18个广东主栽品种中,除新银占对测试的优势菌系C18(SSSSRSS)表现中感,其余的均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伊立替康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顺铂(IP方案)与依托泊苷注射液联合注射顺铂(EP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5例SCL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试验组48例,对照组(EP方案)予以依托泊苷(VP16)120 mg/m~2 d1、2、3,顺铂60 mg/m~2 d1静点;试验组(IP方案)予以伊立替康60 mg/m~2 d1、8、15,顺铂60 mg/m~2 d1静点。3周为1周期,2组均治疗4个周期,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IP组和EP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5.0%(36/48)、57.4%(2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87.5%(42/48)、85.1%(40/47),贫血发生率分别为41.7%(20/48)、48.9%(23/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9.2%(14/48)、8.5%(4/47),呕吐发生率分别为50.0%(24/48)、29.8%(14/47),腹泻发生率分别为50.0%(24/48)、4.3%(2/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方案治疗SCLC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EP方案,不良反应较为严重,但患者可耐受,IP方案可作为临床一线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如今,高校食堂仍是学生餐饮消费的主要场所,但由于缺少创新以及服务管理模式的缺陷,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外卖和外出就餐。因此,针对大学生就餐地点选择的问题,以蚌埠市四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日常饮食消费地点选择的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年级、口味倾向、月饮食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了其对于就餐地点的选择。最后为高校食堂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研制新型绿色高效稻瘟病防控药剂,分别测定黄芩苷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附着胞形成、菌落生长、菌丝侵染和致病力的影响以及对稻瘟病的防效。结果显示,黄芩苷抑制稻瘟病菌附着胞形成和菌落生长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00 μmol/L和500 μmol/L,在100 μmol/L浓度下黄芩苷能抑制稻瘟病菌侵染菌丝在水稻叶鞘细胞中的扩展及叶片病斑的形成;在盆栽接种试验中,对照组的水稻苗表现为感病和中抗,所占比例分别为38%和62%,而黄芩苷处理组的水稻苗表现为抗病和中抗,其中表现为抗病的水稻苗比例超过70%;黄芩苷处理后,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细胞死亡率比对照组极显著降低。表明黄芩苷通过抑制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干扰了稻瘟病菌附着胞的形成,从而能有效防控稻瘟病,具有开发为新型绿色高效稻瘟病防控药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苹果采后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近年有关苹果成熟软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苹果软化的特性、细胞学基础和影响苹果采后软化的主要原因 (采前、采收时和采收后),并就苹果软化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Oryza sativa)是全球重要粮食作物,其高产和安全稳产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稻瘟病是最具毁灭性的水稻病害,严重威胁水稻的安全生产。控制稻瘟病,提高稻瘟病综合防控能力一直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十三五”以来,国家在粮食生产上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在过去10年间,国内外科学家在稻瘟病的防控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水稻病害的绿色安全防控技术铺平了道路。本文回顾了稻瘟病田间监测技术的智能化、预测预报数据建模系统优化、低毒高效化学农药、生物源农药及诱抗剂研发以及品种与栽培多生态因子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基于这些技术的稻瘟病绿色防控新策略,讨论了稻瘟病防治面临的药价偏高、农药残留的问题,低毒经济型生物源农药开发缓慢的挑战,展望了基于分子靶标、小干扰RNA(siRNA)以及CRISPR/Cas9技术,多因子综合控制技术的绿色防控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抗稻瘟病Pi2/9/z-t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已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Pi2、Pi9以及Piz-t进行序列比对,寻找各自特异的核苷酸差异,成功开发了基于PCR技术以及电泳检测技术的Pi2/Pi9/Piz-t以及Piz-t的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能有效地将Pi2/Pi9/Piz-t与该位点上的其他抗性等位基因及感病等位基因区分开,这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抗病基因聚合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用Pi2/Pi9/Pizt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来自全国各稻区的共101份水稻品种和育种亲本进行分子检测,结果发现,除2个品种检测到Piz-t带型之外,大部分水稻品种不携带这3个抗性基因,这为有目的地开展品种的抗性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子房注射法将Bt基因导入超甜玉米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子房注射法将Bt基因导入超甜玉米品种粤甜3号,获得了1株整合有Bt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定名为ZT11,以发芽成苗的植株计算,基因转化效率达9.09%。经PCR和Southernblot分析,证明抗虫基因已经整合在超甜玉米基因组中,并且为单拷贝。T1代植株PCR检测结果表明,Bt基因能够在转基因后代中稳定遗传,基因分离符合1∶1的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