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是一种新兴的模式植物,在病毒-植物的互作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毒,明确该病毒是否能够侵染二穗短柄草,是进行病毒-寄主互作研究的前提。本研究利用传毒介体灰飞虱将RBSDV人工接种于二穗短柄草Bd21,观察RBSDV是否侵染短柄草,以及侵染后的症状发展过程,同时对病毒进行了PCR检测。结果显示,RBSDV可以侵染二穗短柄草;初期症状为节间缩短,随后表现植株矮缩、心叶扭曲、缺刻等症状;PCR检测有明显的目的条带。由此确定二穗短柄草是RBSDV的新寄主,可作为该病毒与寄主互作的研究材料。这为进行RBSDV抗病基因鉴定、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农作物的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为明确人工饲养对灰飞虱传毒能力的影响,本文利用人工饲养至第55代、23代和8代的3个无毒灰飞虱群体,研究灰飞虱携带和传播RBSDV能力的差异。每个群体经饲毒、度过循回期后,选择雌、雄成虫各50头,单头单苗接种1叶1心期健康玉米。接种4 d回收灰飞虱,利用RT-PCR检测带毒率,并调查灰飞虱死亡率;接种43~50 d后调查玉米粗缩病发病率。结果表明:人工饲养55代、23代和8代的灰飞虱群体平均带毒率分别为68.24%、58.93%和62.09%,统计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平均传毒率分别为31.22%、20.32%和29.91%,55代和8代群体均显著高于23代(P0.05);3个群体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4.19%、65.24%和77.72%,其中55代群体极显著低于8代(P0.01),二者与23代群体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灰飞虱的带毒率63.09%高于传毒率27.15%,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人工群体饲养至第55代的灰飞虱与仅饲养至第8代的灰飞虱在携带和传播RBSDV方面未发现显著差异,且均保持了较好的能力。  相似文献   
33.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的分布及其分离物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BYSMV)在中国北方小麦主产区的分布及其种群遗传多样性,为病害流行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16年,在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和山西等7个省66个县/市/区田间,采集了864份疑似病毒病症状的植物样品。提取样品总RNA,利用一步法三重RT-PCR技术检测样品中的BYSM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和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利用RT-PCR扩增获得BYSMV的L和N基因片段,克隆并测定核苷酸序列,应用MEGA、DnaSP和PAML等软件分析BYSMV分离物的系统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特征。【结果】从48个县/市/区采集的336份样品中检测到BYSMV,检出率为38.89%,该病毒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北、山西和山东,另外,河南及安徽北部亦有分布,江苏徐州和邳州仅局部发生。基于BYSMV的L、N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可将分离物划分为2个亚组,亚组I中的分离物其来源涉及全部7个省份,而亚组II中的分离物仅来自陕西和山西2个省,基于L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亚组II分离物与伊朗的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BYSMV的遗传分化与分离物的地理来源相关,而与寄主植物、发生时间无明显相关性。运用RDP程序包的7个软件进行基因重组分析显示没有支持重组的证据。选择压力分析显示,亚组内和亚组间的ω(dN/dS)值(0.02-0.19)远小于1,表明群体正承受净化选择。L和N基因的单倍型多样性(Hd)值(0.90909和0.99524)均大于0.5、核苷酸多样性(π)值(0.01324和0.01224)均高于0.005,表明中国BYSMV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基于L和N基因片段的遗传分化研究显示,东部和西部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0.32201和0.37326)均大于0.25,且统计检验差异显著,表明东部和西部的BYSMV群体严重分化;基因流(Nm)值(0.53和0.42)均小于1,说明有限的基因流是促使群体发生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结论】BYSMV在中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分布广泛,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BYSMV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东部和西部群体之间存在严重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4.
文章对西瓜果斑病、马铃薯环腐病、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物学症状及病原菌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介绍,并对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上述检疫性细菌病害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农大108、郑单958和德玉18等3个玉米品种感染玉米粗缩病后株高与单株产量的测定,按病株相对健株株高的比值推导出了玉米粗缩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即病株相对健株株高的比依次为1,4/5,2/3,1/2,1/3,其对应病株的病级分别是0,1,2,3,4级;明确了0~4级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即0,1,2,3,4级病株,产量损失率依次为0,25%,50%,75%和100%。利用该分级标准对10个生产品种的玉米粗缩病病情进行调查,构建了回归方程Y=-0.253 1.02X。利用16个生产品种对方程进行检验,检验准确率为:理论产量损失率与实际产量损失率没有显著差异。应用此方程,可预测玉米粗缩病导致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36.
玉米粗缩病猖獗流行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简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粗缩病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两种重要的病毒病害之一 ,该病由灰飞虱 (Laodelphaxstriatellus)传播 ,侵染禾本科杂草和作物 ,包括 2 8属 5 7个种。采用调整播期的方法曾经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1-5] ,但 2 0世纪 90年代再次暴发流行 ,在京、津、鲁、豫、浙、陕、甘、晋、辽等地大发生 ,如 1 996年河北省种植玉米 2 2 3万hm2 ,有 75 6万hm2 发病 ,其中 2 0万hm2 减产 5 0 %左右 ,1 3万hm2 因病毁种 ,损失惨重。有关专家对流行原因和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6-9] 。为了对玉米粗缩病的流行进行准确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37.
承德春麦在历史上曾为河北省小麦黄矮病的主要流行区,近年再度严重流行。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经多点取样,采用3种无毒蚜虫即麦长管蚜[Macrosiphum(sitobion)avenae(Fabricius)](Ma)。麦二叉蚜[Schizaphis(Toxoptera)graminum(Rond)](sg)和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Rp)传毒进行生物测定和血清学酶标(DAS—ELISA)试验,明确了河北省承德春麦黄矮病流行有2种株系类型;麦二又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和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株系)PAGV)混合发生,且GAV株系为主流株系。蚜虫调查结果明确了造成该病害在生产上流行、传毒的主要蚜虫介体是麦长管蚜。试验结果为生产上抗病育种和治蚜防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8.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病毒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2004年以来,玉米粗缩病在一些地方回升,每年都出现发生严重的地块,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今年通过对农田取样调查,自然界有一定灰飞虱发生量,预示着玉米粗缩病严重发生的态势,望各地不要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39.
玉米粗缩病品种抗病性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苗洪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河北保定071000 @路银贵$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河北保定071000 @田兰芝$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河北保定071000 @邸垫平$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河北保定071000玉米粗缩病毒;;抗病性;;评价指标农业部“948”项目(201009A);;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40.
国外及国内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性鉴定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从美国引进的78份抗玉米粗缩病重组近交系材料及国内选育的69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抗粗缩病性鉴定。在引进的材料中,E13,E115表现高抗,6份材料表现抗,5份材料表现中抗,显示出了较好的抗粗缩病性。在国内的69份自交系中无高抗材料,178,P138,901141,9138,沈137表现抗,齐319,87-1,综3,冀35,获唐2379表现中抗。试验结果还说明选自美国78599系的自交系抗性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