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3篇
基础科学   4篇
  35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21.
荒漠草原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粒度组成与速效养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不同植被覆盖度对土壤粒径分布和养分特征的影响,以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层深度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机械组成及其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植被从低覆盖度到中覆盖度,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分别增加50%、66.55%,差异显著(P0.05);3种植被盖度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向表层聚集,中覆盖到高覆盖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85.73%,速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增加;土壤养分与粒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植被盖度与粉粒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8。土壤粉粒与有机质、碱解氮呈显著相关,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植被覆盖度低、地表裸露的地区极粗砂含量增加,较细的沙粒含量降低,引起土壤肥力下降。  相似文献   
22.
"风沙物理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风沙运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在探索风沙物理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针对"风沙物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评价缺少科学性等问题,探讨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一是增设综合性实验,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二是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创新实验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风沙物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活跃度明显提高,学生对课程实验由最初的不感兴趣到主动提问、主动思考,表现出极大的科研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3.
荒漠草原风蚀地表颗粒空间异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地区风蚀地表颗粒的空间异质特征,对研判风蚀地表退化程度,进而合理保护与利用该区草地资源提供支持。[方法]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了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坡面表层土壤颗粒组成信息,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方法,研究易风蚀颗粒(0.42mm)、中等颗粒(0.42~0.84mm)、不易风蚀颗粒(0.84mm)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荒漠草原地表颗粒含量组成表现为:不易风蚀颗粒中等颗粒易风蚀颗粒;颗粒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1.23%~38.17%,属中等程度变异。3种颗粒最优半方差函数模型分别为指数、球状、球状模型;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坡顶土壤颗粒组成最粗,自坡顶向下表现出变细的趋势;南坡与西南坡土壤粗化最严重,粗化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南(S)西南(SW)西北(NW)西(W)东南(SE)北(N)东北(NE)东(E)。[结论]研究区土壤颗粒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颗粒组成空间变异性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人为干扰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4.
希拉穆仁荒漠草原风蚀地表颗粒粒度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荒漠草原常见的耕作区、围封区、放牧区及旅游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分析了0~2 cm表层土壤粒度组成,计算并分析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态及分形维数等粒度参数,探讨风蚀颗粒范围。结果表明:1希拉穆仁荒漠草原耕作区、围封区、放牧区及旅游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度组成均表现为以砂粒和粉粒为主,黏粒含量较低,样地平均粒径数值依次变小,分选性逐渐变好,峰态平缓,分形维数数值逐渐减小,土壤颗粒组成依次粗化;偏度分别为负偏、近于对称、正偏和偏正偏,彼此差异明显,偏度可作为有效的粒度参数指标。2通过分析粒度分布频率曲线和土壤粒度累积频率间平均距离,显示研究区粒径为134μm和454μm附近颗粒为近自然状态下的易风蚀颗粒。各粒度参数及分维值均显示放牧和旅游加剧希拉穆仁草原表层土壤风蚀,土壤粒度分布范围变宽,整体向粗粒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5.
为了明确不同立地条件(沙丘、平缓沙地、丘间低地)下,平茬处理对花棒枝系空间构型和叶片的影响.以吉兰泰盐湖花棒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对花棒灌丛实施平茬处理,分别于平茬1a和2a后,对3种立地条件下花棒生长状况、构型特征、叶片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与沙丘相比,丘间低地平茬后花棒总体长势较好,平茬1 a后花棒的株高和基径显著增加(P<0.05),平茬2 a后花棒分枝长和分枝基径显著增加(P<0.05).(2)平缓沙地平茬2 a后花棒二级枝和一级枝的枝径比(RBD2:1)比丘间低地减小12.17%,沙丘比丘间低地减小63.70%;沙丘上花棒总体分枝率(OBR)较丘间低地增加68.54%,花棒第三级枝到第四级枝的逐级分枝率(SBR3:4)显著增加90.48%.(3)平茬促使花棒通过增加叶片长宽比、叶片面积吸收光能,尤其对丘间低地与沙丘上的花棒促进作用显著(P<0.05).因此,花棒林平茬处理可以促使其萌生新枝、扩大枝系空间构型,从而更好的利用空间资源,增加地表植被盖度,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为吉兰泰盐湖防护林带的复壮保育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6.
采用室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分析了毛乌素沙地PLA沙障铺设5年后的土壤颗粒粒径组成、分形维数及其与土壤砂粒(0.05 mm)、粉粒(0.05~0.002 mm)和黏粒(0.002 mm)含量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沙物质颗粒主要以粒径大于0.05 mm的细沙、极细沙为主。设置PLA沙障后,导致沙丘中粗沙含量减少,黏粒物质增加。沙障规格对土壤分形维数的影响表现为规格越小,土壤分形维数越大。沙丘表层分形维数与砂粒含量(0.05 mm)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黏粒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地区颗粒分形维数的临界粒径为0.05 mm粒径物质,低于0.05 mm的颗粒含量越多,分形维数越高,反之则越低。设置PLA沙障后,黏粒物质聚集和沙粒物质的降低共同导致分形维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27.
3种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特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8.
探究沙柳沙障腐烂过程对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及土壤有效性。该研究以布设1、3、5、7、9 a的沙柳沙障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取样与指标测定,探究影响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沙柳沙障腐烂过程障体化学组分显著降低(P<0.05),土壤含水率和碱解氮(Available Nitrogen,AN)得到改善,β-1,4-葡萄糖苷酶(β-1,4-glucosidase,BG)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1,4-N-acetylglucosidase,NAG)活性于5 a时达到峰值;碳磷比和氮磷比在设障之后的5 a中显著增加,5 a时分别是1 a的1.83和1.76倍,而9 a的碳氮比较1 a显著增加了41.20%(P<0.05);碳磷比和氮磷比与可溶性有机碳、碱解氮、全氮和BG呈显著正相关,但碳氮比与NAG、纤维素和木质素呈显著负相关,其仅与质量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纤维素和质量损失是影响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的主导因子。沙柳沙障的腐烂过程能够提高土壤碳氮磷含量,在辅助于沙漠地区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可作为长期有效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9.
选择我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具有典型风蚀、水蚀交互侵蚀特点的内蒙古乌兰察布荒漠草原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实地调查、遥感解译和野外动态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荒漠草原风水交互侵蚀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气象因子是影响风水两相侵蚀的主要因子之一,其中风速和降雨量的影响较为明显。人为因子也是区域风水交互侵蚀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压力、滥垦滥牧及旅游践踏等因子,对区域风水交互侵蚀的发展具有直接的诱导和加剧作用。因此,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是使草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0.
通过对吉兰泰盐湖上风向的戈壁、灌木林地表层颗粒空间格局特点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揭示该地区的风沙运动规律,对加强相关地区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配置格局的防沙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乌兰布和沙漠西南边缘的吉兰泰盐湖为试验区,以试验区内戈壁、灌木林地表层颗粒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法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地表层不同土壤风蚀颗粒的百分含量,采用经典描述性统计及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抗风蚀能力颗粒百分含量的小尺度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 2个样地颗粒越小,空间分布的变异性越大,峰度越尖锐。2裸露戈壁样地内3种风蚀颗粒含量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均为线性模型,模型决定系数均在0.8以上,分布形态为随机分布,空间相关性中等;灌丛林地内3种风蚀颗粒的分布特征比较复杂,0.42 mm颗粒的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大。3由于灌丛对样地内不同风蚀颗粒分布的影响,导致灌丛林地及其周边0.84 mm的不可蚀颗粒呈聚集分布,空间分布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