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3篇
基础科学   4篇
  35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为探究干涸湖盆典型地表风蚀过程及盐碱尘暴形成的机理。[方法]以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查干淖尔干涸盐湖为研究对象,从湖心到湖岸根据盐湖地表的动态演化过程选择4种典型地表(结皮地表、破碎地表、活化地表和沙化地表),分析从湖心到湖岸近地表土壤粒度分布特征、风速廓线及输沙规律等。[结果](1)从湖心向湖岸延伸,地表0—2 cm沉积物颗粒粒配整体呈逐渐变粗的趋势,且以黏粒和粉粒为主;(2)干涸盐湖从湖心到湖岸风速整体呈降低趋势,不同地表的风速廓线基本符合Karman的速度对数分布规律,且拟合效果较好(R2>0.90);(3)破碎地表的输沙量最大,约为结皮地表的50倍,且由于有限沙尘供应,导致结皮地表的输沙率随高度变化呈现线性规律(R2=0.80),其他3种地表的输沙率随高度变化呈现指数函数形式(R2>0.97);(4)在近地表0~50 cm高度内,风沙流中携带的沙粒平均粒径为2~8μm,属于粉粒,分选性较差,偏度以负偏为主,峰态以中等和尖窄为主。[结论]整体来看,破碎地表上的风蚀作用最强,结皮地表上的风蚀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十大孔兑是黄河几字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开展其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生态意义。[方法] 对十大孔兑基于1986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遥感影像,运用ArcMap 10.8空间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系统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驱动因素。[结果] 林地、建设用地、耕地呈逐期扩张趋势,未利用地、草地、水域呈逐期缩减趋势,截至2020年林地成为占地面积最大地类,面积达6 308.43 km2,占总面积的59.99%。2010—2020年综合动态度最高,达1.59 %,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在2010—2020年变化最为剧烈。平原区地势平坦,耕地和建设用地在此扩张明显;风沙区在生态治理政策与工程作用下,未利用地向林草地转变,在风沙区东部尤为明显,而在风沙区中部则小比例转变为光伏发电建设用地;丘陵区主要由未利用地转变为林地,由于区域工矿业发达,丘陵区东南部极小部分林地转变为城乡工矿建设用地;水域在孔兑内部共减少75.81 km2,而耕地除北部平原区扩张外,在孔兑沿岸增加明显。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力、地势、政策驱动变化。[结论] 近35年来,十大孔兑土地利用变化较大,整体生态向好的方向发展较为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决策部门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3.
为探究植物措施对沙漠光伏电站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电站内羊草、甘草、油蒿、花棒及沙障样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样地土壤粒度、容重、孔隙度及养分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细沙、中沙、极细沙3种主要粒级含量达90%以上,其中羊草措施<0.25 mm组分含量最高。0—30 cm土层土壤容重为1.47~1.67 g·cm-3,毛管孔隙度为14.53%~31.52%,均以沙障措施的土壤结构性最优。0—30 cm土层羊草措施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最高,甘草措施有机质含量最高,花棒措施速效磷含量最高。研究可为沙漠光伏电站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厘清区域风沙运动环境和沉积物粒度特征是研究风沙流的关键,对地区风沙灾害的防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乌珠穆沁沙地的风况数据,研究沙地起沙风况和输沙势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沉积物粒径数据,揭示该地区风沙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乌珠穆沁沙地年均起沙风频率为33.8%,平均风速介于3.34~5.40 m·s-1之间,平均起沙风速介于6.46~8.49 m·s-1之间,沙地起沙风频率和风速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2)沙地整体年内起沙风频率和风速春季最高,起沙风向以西南方向为主,WSW风向频率最高。(3)沙地输沙势为19.2~193.7 VU,整体属低风能环境,风况多为锐双峰风况,沙地输沙势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全年沙物质整体向东、东北方向输移,春季是最主要的风沙活动期。(4)沙地整体以粗沙和中沙组分为主,南部和西部土壤粒径偏粗,东部偏细。沙地北部和东部沉积物分选性较差,粒径组分受外来影响较大。总体而言,沙地北部风沙活动最强,适宜人工建植或铺设沙障固沙。沙地东部栽植防护林,避免沙物质持续东移。  相似文献   
85.
为探究沙区光伏阵列防风阻沙效应,以库布齐沙漠200 MWp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阵列内上风向边缘(观测点A)、下风向边缘(观测点B)和阵列外的上风向流动沙地(CK)设置观测点,通过HOBO小型移动气象站和阶梯式集沙仪测定风速变化和输沙情况。结果表明:①观测点A和观测点B的粗糙度较流动沙地增大,各观测高度平均风速降低,0.2 m高度处风速降低值最大(27.76%、29.83%),随高度增加风速降低值减小,且相应高度处风速降低值均表现为观测点A<观测点B。②观测点A和观测点B输沙率为流动沙地(2.72 g·min-1·cm-1)的65.07%和47.79%。因此,光伏阵列的存在对风速和输沙有显著的拦截作用,削弱了近地表风沙活动。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沙漠地区建设规模化光伏电站对风沙环境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