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7篇
  13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研究天水市云量对气候要素的影响,运用天水境内7个气象站1951—2010年60年的云量观测资料,分析总、低云量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级降水日数及云量相关性较显著。不同时段的降水量随云量变化比较明显。平均总云量增加1成,年降水量增加160 mm,春季降水量增加23 mm,夏季降水量增加79 mm,秋季降水量增加39 mm,冬季降水量增加3 mm。平均云量与气温的相关性时段性较强,云量增加1成,春季和夏季的平均气温分别降低0.7℃和0.5℃,秋季和冬季的气温与平均云量线性相关不显著。云量对日照的影响最为直接,云量增加1成,春季总日照时数减少104 h,夏季减少92 h,秋季减少85 h,冬季减少65 h。平均云量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云量增加1成,夏季平均相对湿度增加4%,春、秋季增加3%,冬季增加2%。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究播种期对气候资源利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气候变暖对玉米适宜播种期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确定陇东南地区玉米适宜播种日期。[结果]早播玉米与迟播玉米虽然在播种~出苗期、七叶期~拔节期及乳熟期~成熟期间的间隔天数及≥10℃积温差异较大,但全生育期天数及总积温差异较小;早播玉米部分生育期间隔时间增长,迟播玉米播种~出苗期间隔时间缩短;全生育期生物累积量随≥10℃的积温呈线性变化,各播期玉米生物量在拔节前差异较小,拔节后平均播种期玉米生物量增加高于其余各播期玉米;平均播种期是比较适宜的播种期,玉米成熟期果生物量累积也高于其他播期。[结论]该研究可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3.
气候变暖对甘肃黄土高原苹果物候期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甘肃省西峰、天水两地1971—2005年气温资料及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84—2005年苹果物候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甘肃黄土高原自1971年以来,年平均气温增加了0.9~1.8℃。受此影响,苹果叶芽开放、展叶、开花等成熟前的发育期提前了14d左右,叶变色、落叶等成熟后发育期后延了2~5d;≥30℃和≥35℃的高温日数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分别偏多5.8~7.7d/a和2.8d/a,致使苹果的坐果率及品质等有所下降。因此,在苹果生产中,应适当提高栽培地的海拔高度、培育新品种以适应气候的持续变暖。  相似文献   
34.
天水市雹灾对粮食作物生产影响的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有效防御冰雹对粮食作物的危害,根据天水市7县(区)气象站1971-2010年冰雹观测资料及2010年各县(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人口、人均GDP值及防雹高炮数量,建立了天水市雹灾对粮食作物生产影响风险评价模式,并对冰雹及雹灾风险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市冰雹主要发生在4-10月,集中发生在5-6月。空间分布为北多南少。风险度的空间分布与冰雹的发生次数分布基本一致。在冰雹主要发生月份,以5、7、9月风险度较高,6、8月风险度较低。各县(区)不同时段雹灾发生的风险度差异较大,应根据风险度的高低的时空分布,制定防雹措施,科学安排防雹工作。  相似文献   
35.
甘肃省农业种植结构影响因素及调整原则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气候因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政策等方面对近几十年来甘肃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变化情况及其过程进行了回顾分析,认为今后该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要掌握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立足资源特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等4个方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36.
陆面潜在蒸散计算模型在甘肃省黄土高原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处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渡区,潜在蒸散的准确估算是该区水资源评估的重要工作之一.运用西峰国家基准气候站1961-2006年气象资料,选用5种半干旱地区研究潜在蒸散普遍适宜的计算模型,以该区的蒸发量为参考,对各种计算模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FAO Penman-Monteith(1998)模型与蒸发量相关性显著,均方差值小,稳定性高,是计算该地潜在蒸散的首选模型;其次为FAO PPP-17模型;Hargreaves模型所需气候因子较少,计算便捷,准确性较好,有一定使用优势;Priestley-Taylor模型计算值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在夏季与蒸发量的相关水平较低,在使用时还要作进一步地订正;24Radiation模型的夏季计算值与蒸发量的相关性不能通过假设检验,有一定的时间局限性,不宜作为该地区研究潜在蒸散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37.
遵循资源产出量最大及资源投入量最小原则,充分考虑作物生产中气候资源的占有量及气候资源产出量,构造了西北旱作区农作物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定量评价模式,并以甘肃天水市为例,根据其农业生产现状,评价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的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套种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单作及复种较低.  相似文献   
38.
袁雅萍  蒲金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93-17595
运用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8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麦积国家基本气象站同时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28年气温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08年天水年平均气温以0.04℃/a的线性趋势上升,其中升温幅度最大的为春季,最小的为夏季。受气温升高的影响,冬小麦全生育期温度适宜性逐年代变好,拔节期~抽穗期、抽穗期~乳熟期温度适宜度线性上升明显。冬小麦返青以后,各生育期提前比较明显,起身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分别以0.97、0.50、0.40、0.36d/a的速度提前。全生育期天数以O.59d/a的速度减少,1988~2008年全生育期减少了20d。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间隔日数分别以0.57、0.16d/a的速度减少。冬小麦生育期天数减少,有利于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但也增加了生长后期的水分胁迫。  相似文献   
39.
影响宝天高速公路视程障碍的天气现象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做好宝天高速公里的气象保障工作,笔者运用1961-2008年天宝高速公路宝鸡、麦积国家气象站视程障碍天气观测资料,分析视程障碍天气现象对公路正常运行的干扰及天气现象本身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沙尘暴属小概率事件。近年来,沿公路从东向西雾日逐渐减少,浮尘及扬沙日数逐渐增加。10月份,全线路出现雾天的频率较高,为0.56天/年;浮尘及扬沙主要出现在3-5月,全线路出现浮尘频率为1.4天/年,扬沙频率为0.7天/年。雾日宝鸡以0.34天/年线性趋势减少,天水以0.01天/年线性趋势减少;浮尘宝鸡以0.41天/年线性趋势减少,天水以1.37天/年线性趋势减少;宝鸡自2002年以后,已连续7年无扬沙天气出现,天水扬沙线性减少趋势为0.37天/年。应根据视程障碍天气现象变化规律,制定应对措施,做好气象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40.
生态气候因子对黄土高原中部冬小麦粒重的影响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旱作冬小麦粒重受生态气候因素的影响规律,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冬小麦生产效益,使用1995—2009年位于黄土高原中部旱作农业区的甘肃西峰试验田资料和当地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学原理和分析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冬小麦千粒重与灌浆速率及灌浆时间之间的增长规律,探讨了生态气候综合因子对千粒重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灌浆速率对千粒重的贡献比率为69%,是灌浆时间贡献比率的2.23倍;千粒重和灌浆速率逐年变化为线性增加趋势,反映出生态气候因子对冬小麦生长表征为适宜有利限度内,单位面积产量仍有增加潜能;千粒重与生态气候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灌浆期降水量每增加10 mm千粒重增加2.15 g,≥20℃的活动积温每增加100℃千粒重减少2.7 g,空气相对湿度每增大1%千粒重减少1.0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