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4篇
  45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1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美国大速生”和“香港玻璃”2个散叶生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12、16、20h 3个不同光周期对生菜形态指标、品质和离子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的延长能够显著提高生菜的株高、叶数、第7叶叶长及叶宽、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鲜重和地上部分干重;随着光周期的延长,生菜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硝酸盐含量显著减少,以上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随着光周期的延长,生菜对硝酸根、磷酸根和钾离子的吸收量显著增加,铵根吸收量有所增加,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2.
目前国内专用于测量盆栽植物蒸散量的设备较少,且均为单点测量,盆栽科学实验中大多借助于商用电子秤。开发了一套基于Lora无线技术的多路盆栽植物蒸散在线测量系统,可以远程在线获取多路盆栽植物重量。称重单元连续15 d在线称重和0~30℃温度变化范围内最大误差不超过1 g,节点采样间隔为5 min可连续工作120 d以上。经温室盆栽生菜实验表明:生菜单日内蒸散速率呈现峰值变化趋势;各个生长阶段蒸散速率的关系为:中期后期前期;蒸散速率与太阳辐射量、大气饱和水汽压差的线性相关度分别为0.86,0.78。系统测量结果与现有研究基本一致,可以较好的反映整个生长周期盆栽植物蒸散的变化趋势,为植物蒸散在线多点监测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设备支持。  相似文献   
63.
供水吸力对温室黄瓜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供水吸力即不同土壤水分对温室黄瓜(Cucumis sativus L.)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黄瓜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为温室黄瓜灌溉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负水头供水控水盆栽装置,通过设定装置不同的供水吸力(WST)来持续稳定控制不同的土壤含水率,分析各供水吸力处理的黄瓜叶片光合、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负水头供水控水盆栽装置能通过调节供水吸力持续稳定控制土壤不同含水率;黄瓜植株在3—5 kPa供水吸力范围内产量与商品瓜率最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也较高;3—13 kPa处理范围内的黄瓜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明显,最高为7 kPa处理的36.57,1 kPa处理的黄瓜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表明对黄瓜各生育期进行分期水分调控才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还表明,黄瓜随着生育进程需水量越来越大,供水不足会导致生长点枯死而停止生长,影响黄瓜产量与商品瓜率,黄瓜采收后期适当加大水分供应可以增加采收后期产量。【结论】3—5 kPa的供水吸力较适合温室黄瓜的生长,此时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7%—81%;适当降低黄瓜苗期土壤水分、控制花期土壤水分和增加结果期土壤水分能进一步提高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4.
保水剂和施肥量对沙地燕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给保水剂在沙地燕麦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在吉林白城雨养贫瘠沙地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保水剂对燕麦秸秆和籽粒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个复合肥(NP2O5 K2O:151515)施用量(375、300、225和150 kg·hm-2)下,与对照相比,施用保水剂(60 kg·hm-2)使燕麦平均秸秆产量、籽粒产量、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38.58%、22.60%、32.02%和24.59%,差异均显著(P<0.05);叶、茎、籽粒平均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0.65、4.09和2.58个百分点,相对饲用价值分别增加13.28、7.6和18.57个百分点;相对增加了耕层土壤养分(全N、速效P、速效K)含量,对0~10 cm土层影响显著。肥料施用量显著影响燕麦秸秆产量、籽粒产量、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植株粗蛋白含量和0~30 cm土层养分含量。施用保水剂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平均肥料利用效率29.6%。60 kg·hm-2保水剂和375 kg·hm-2肥料施用量组合下燕麦产量最高,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65.
地膜覆盖与常规灌溉对冬小麦耗水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进一步明确地膜覆盖的农业生产潜力,本研究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国家精准农业示范基地(40°10′33.26″N,116°23′37.07″E)设计4个试验处理[T1:地膜覆盖(在传统地膜覆盖的基础上膜上覆盖1 cm土层)+不灌水;T2:无地膜+冻水;T3:无地膜+冻水+拔节水;T4:无地膜+冻水+拔节水+开花水],利用称重式蒸渗仪研究该种地膜覆盖下的冬小麦耗水特征和产量形成机制。结果表明,4种处理的累计蒸散量随着播种天数而呈现三次多项式动态方程,且4种处理的绝对系数R20.99,拟合性较高。T1、T4的土壤?作物系数(Kc)最大理论值与实际最大值均出现在抽穗期,而T2、T3出现在拔节期,且4种处理的Kc随播种天数呈二次方程,绝对系数R20.70(T2为0.69)。从阶段耗水量看,播种—拔节期,T1显著低于T2(T3/T4);拔节—成熟期,T1与T2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T3和T4处理(P0.05);在孕穗—开花和开花—成熟期,T1比T2分别增加了3.10 mm和21.43 mm的耗水量(P0.05);生长后期,增加了对50~100 cm土层的水分消耗。从蒸散速率及Kc看,T1的蒸散高峰值高于T2,但低于T3和T4;T1的冬后蒸散高峰最大值出现时间(播后215 d)晚于T2、T3和T4(播后194 d);T1的Kc最大值出现时间与T4相同(播后214 d),但晚于T2、T3(分别为播后200 d、199 d)。与T2、T3相比,T1增加了旗叶叶片水势,延缓了叶片衰老,而且土壤表层(0~5 cm)的温度增加了0.5℃,但增加不显著,这利于降低棵间的土壤蒸发。从产量与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看,T1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高于T2和T3,低于T4,但差异不显著;T1产量与T2和T3差异不明显,但显著低于T4,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了22.6%(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底墒水充足的条件下,地膜覆盖可代替冻水、拔节水的作用,通过减少前期土壤蒸发,为冬小麦生长后期节省大量水分,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降低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6.
供水吸力对黄瓜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一种自制装置,通过设置一系列供水吸力水平精确控制土壤的含水量,在此基础上采取盆栽的方式对黄瓜的生育进程、生物量积累、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根冠比等生长状况及生理指标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当供水吸力大于1 hPa后,随着供水吸力的增大,植株体的生育进程逐步减缓,雌雄花数目逐渐减少,各器官生物量积累也逐渐变少;植株体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在供水吸力1~20 hPa的范围内随着供水吸力的增大而增大;植株体水分利用效率在供水吸力20~80 hPa范围内呈下降趋势,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在此供水范围内基本上不变;植株体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在供水吸力80~130 hPa的范围内都呈下降趋势。供水吸力小于20 hPa,根冠比呈上升趋势,当供水吸力超过20 hPa后,根冠比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67.
土壤水分状况对小麦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试验采用一种自制的装置,通过设置一系列的供水吸力水平来精确控制了土壤的含水量,在此基础上采取盆栽的方式对小麦苗期的若干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供水吸力的增大,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地上茎叶总干重和叶面积呈下降趋势,而根干重则呈先上升后平缓下降的趋势;单叶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供水吸力的增大呈现总体的下降趋势;供水吸力从10hPa到100hpa,整株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吸力的增大而增大;供水吸力从100hpa到190hPa,群体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68.
LED绿光补光模式对生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光照强度以及补光模式的绿光对植物工厂中水培生菜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为绿光的供光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以8:00—20:00照射的强度为160μmol·m~(-2)·s~(-1)的LED白光(W)为基础光,在保证生菜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补充3种不同强度(30、60、90μmol·m~(-2)·s~(-1))的绿光(G),并通过调节绿光的供光时间点使之与基础白光形成重叠(O)和不重叠(N)两种供光模式,分别为W、WG30O、WG60O、WG90O、WG30N、WG90。N共6个处理,各处理间绿光补光时长均为6 h。【结果】除处理WG90N外,其他补充绿光的处理较对照W均显著提高了生菜地上部鲜重,且30μmol·m~(-2)·s~(-1)的低强度绿光更有利于生菜的生长及生物量积累;补充绿光的处理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生菜可溶性糖、粗蛋白以及Vc含量,同时降低了硝酸盐含量,其中,生菜可溶性糖、粗蛋白以及Vc含量随着绿光补光强度的升高而增加;绿光在作用于生菜生物量积累过程中依赖于背景白光,而在作用于可溶性糖积累和Vc合成过程中与背景白光的关系不显著。【结论】绿光对生菜的作用效果与绿光补光强度及其相对于基础光的供光模式有关,且对于不同的目的指标,绿光补光效果有所差异,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生产目的建立不同的绿光补光策略。  相似文献   
69.
地表蒸散量是作物需水量估算以及农田水管理的重要依据。越冬期农田地表蒸散过程改变了土壤内部水热参数分布,进而影响春季作物的生长状况。本文对Penman-Monteith(PM)模型、Priestley-Taylor(PT)模型和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SHAW)模型在越冬期麦田地表蒸散量估算精度及适用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并针对冬季土壤冻结的特殊情况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修正。麦田试验采集了北京市昌平区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2个冬季的气象参数与实际蒸散量。通过对比3种模型默认或经验参数下的估算值与实际测量值发现:PT模型对蒸散量的估算精度最高(PT、PM、SHAW模型RMSE分别为0.159、0.697、0.390 mm),PM和PT模型的估算整体高于实际测量值,其原因在于冬季地表经历了固-液相变和气-液相变两个过程。为了提高估算精度,在PT和PM模型中引入水分胁迫系数,并利用第1年冬季的数据对3种模型参数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的PM模型(2011—2012年RMSE为0.159 mm)和SHAW模型(2011—2012年RMSE为0.280 mm)对蒸散量的估算精度都有明显提高。将参数修正后的模型用于预测2012—2013年冬季的地表蒸散量,结果表明:3种修正模型的估算精度均较高(PT、PM、SHAW模型RMSE分别为0.267、0.252、0.253 mm)。相比之下,PT模型的计算最为简单,所需数据最少,因此,在估算越冬期麦田地表蒸散量时,可优先选择PT模型。  相似文献   
70.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负水头供液下不同淋洗时间和淋洗量处理下温室番茄日耗液量与空气相对湿度、气温和太阳辐射强度等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采用通径分析原理分析各环境因子对番茄日耗液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番茄日耗液量与各环境因子均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其中与日平均太阳辐射强度和日最高太阳辐射强度的正相关性最强;与日最高相对湿度的负相关最强。日平均太阳辐射强度是番茄日耗液量的主要决策因子,决策系数为45.7%,日有效积温是主要限制因子,决策系数为-459.6%。番茄日耗液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回归系数平方值为0.965。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较好地预测番茄日耗液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