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6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常态分布是指在用次数分布表统计大量的、彼此独立的同质连续变异数时,在坐标上所得出的一种钟形分布形式,统计上即谓之常态分布,其曲线称为常态曲线(正态曲线)。常态曲线是光滑的,完全对称的,从曲线的最高点到底线的交叉点是总体平均数、众数、中数的位置。常态曲线范围内的全部面积为1,机率是100%。平均数垂线左右各占一半,机率各为50%(下图左)。曲线下的某一部分就代表  相似文献   
52.
谈谈茶树引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虞富莲 《中国茶叶》2001,23(5):10-12
现在许多地方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都将茶业作为一项高效农业列为重点发展对象.为了帮助种植者更好地从品种着手做好茶叶生产的起步工作,现就茶树引种的一些注意问题及适合引进的品种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3.
我国无性系茶树良种的应用和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开创茶叶生产的新局面,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加快实现栽培茶园良种化和品种结构合理化,从根本上实现茶叶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益。 (一) 1991年全国茶叶产量约53万吨,全年社会销量31~32万吨,出口近20万吨,产销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54.
茶树对茶橙瘿螨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作者分析了对茶橙瘿螨抗性和感性的两组无性系茶树新梢叶片下表面形态特征、叶片组织结构和新梢内含物含量。结果表明,抗性品种的叶片下表面茸毛密度、新梢咖啡碱和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感性品种;叶片下表面气孔密度和新梢还原糖含量则相反。叶片组织结构、新梢茶多酚和可溶蛋白的含量抗、感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氨基酸的组份中,以茶树特有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差异最显著,其次是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缬氨酸和丝氨酸。采用反渗叶盘法测定了多种氨基酸、咖啡碱、葡萄糖对该螨生物学的影响,明确了咖啡碱和多种氨基酸具有增加该螨活动时间、抑制其取食,从而影响其生长、繁殖的生理效应;葡萄糖有助于该螨的取食和繁殖。据此表明,茶树新梢叶片下表面多茸毛、低气孔密度的形态学抗螨机制和新梢高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和低还原糖含量的生化抗螨机制。  相似文献   
55.
茶树优质资源的同工酶遗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 ,研究了蓝标 1号、日铸茶、举岩茶、汝城早芽、云桂大叶等 5份优质资源及其扦插后代的酯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带特征。结果表明 :举岩茶和其扦插后代的酯酶同工酶缺少了在其它四对材料中均出现的Rf =0 42的谱带。而汝城早芽和其扦插后代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Rf =0 39的谱带明显强于其它组的材料。而每一份优质资源和它们的扦插后代间在三种同工酶谱带类型和谱带的强弱上均未发现不一致的现象 ,从而在蛋白质水平上证明了扦插繁殖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56.
中国云南茶树新种和新变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近年来在云南省发现的17个茶树新种和1个新变种,即:大苞茶、广南茶、疏齿茶、马关茶、哈尼茶、圆基茶、多瓣茶、老黑茶、勐腊茶、拟细萼茶、德宏茶、假秃房茶、多萼茶、多脉茶、紫果茶、元江茶、高树茶和苦茶。  相似文献   
57.
论茶树原产地和起源中心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本文根据对云南茶树资源的考察结果和物种起源说,从云南茶种(Species)的数量、新种的发现、茶种的水平和垂直带分布规律、茶种形态结构的特点等论证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并根据滇东南的地质历史、原始型茶种的集中分布,认为在北纬22°40′—24°10′,东经103°10′—105°20′的文山、红河两州内的狭长区域为茶树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58.
(三) 花果形态特征花、果是茶树的生殖器官和繁殖体,又是形态分类的主要依据,各茶树花果的主要形态特征如表3所示。从表3可看出,该区域内各茶移树的花果形态特征表现较一致。花瓣数及花萼数均为5~7片,花冠直径为2.6~4.4cm,花柱长度1~1.4cm,柱头裂数均为3  相似文献   
59.
虞富莲 《中国茶叶》2005,27(3):26-26
本刊讯 2005年3月20日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中日茶起源研讨会"上,日本茶业界著名学者松下智先生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云南的南部,并断然否认印度阿萨姆的萨地亚(Sadiya)是茶树的原产地.理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2002年他先后5次去过印度的阿萨姆地区.  相似文献   
60.
越南茶叶科研与生产见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富莲  周健 《中国茶叶》2004,26(2):36-37
根据中越茶叶科研合作协议,笔者于2003年11月18-29日在越南茶叶研究院进行了技术培训、学术交流和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