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5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微生物菌肥及施肥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棚日光条件下,研究微生物菌肥及施肥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施肥方式如下:菌肥、化肥、混合肥(菌肥+化肥),测定辣椒果实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安全品质和可溶性糖、维生素C、叶绿素等营养品质的含量。结果表明,菌肥能显著降低硝酸盐、亚硝酸盐的积累,提高辣椒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与单施化肥比较,单施菌肥和混合施肥的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46.1%和16.6%,亚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71.3%和48.9%,维生素C含量增加了97.3%和74.9%,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了36.9%和102.8%,叶绿素含量降低但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菌肥可以提高辣椒的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  相似文献   
22.
温度与小麦全蚀病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恒温培养箱和小麦幼苗人工接种法研究了温度与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发生的关系。试验温度为5℃,10℃,15℃,20℃,25℃和30℃,结果表明,10-25℃时,接种4-12d罹病麦苗开始出现黑根症状,在该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症状出现越早,发病越重,表现为病根率,黑根段长度和生物学产量损失值大,15-25℃是小麦全蚀病发生的最适温度,在适温条件下接种4d即可出现黑根症状,接种6d病菌即可侵入中柱,5℃时病菌可侵染小麦,但病菌扩展缓慢,接种30d后仍局限在皮层细胞而未进入中柱,受侵小麦也未出现黑根,30℃时病菌不能侵染。  相似文献   
23.
利用棉花枯萎病(Fusariun oxysporun f.sp vasinfectum)人工病圃连续种植感病棉岱16,经多年选育成对枯萎病抗性提高的岱16变易系。对岱16及其变异后代进行了苗期抗病性鉴定、病菌毒素敏感性测定及维管束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病圃中选育的时间越长,抗病性提高越多。抗病性的提高伴随着导管堵塞能力及处理早期对病菌毒素敏感性增加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均表现出与抗病性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24.
[目的]揭示转基因水稻的纹枯病抗性及其非目标变异性状的遗传特性,为合理利用转基因水稻进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海转A为父本、竹籼B为母本杂交,通过对杂交F1和F2代的抗病性状进行分析,揭示海转A的纹枯病抗性和部分非目标变异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转基因海转A除抗纹枯病性较非转基因亲本竹籼B有显著提高外,还存在穗粒数和千粒重两个非目标性状的变异,穗粒数较竹籼B增加44.2%,而千粒重降低12.1%.海转A的抗纹枯病性表现为存在主效基因的多基因数量遗传特性,而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此外转基因海转A的抗病性、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显著大于竹籼B,说明其稳定性较低.[结论]外源抗病基因的导入提高了水稻的抗病性,这种影响以主效基因的形式表达;而外源基因导入引起非目标性状的变异,但没有改变其原有的典型数量性状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25.
人工诱导禾谷顶囊壳有性态发生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麦根部分离的18个禾谷顶囊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tritici)菌株,对诱导该菌产生子囊壳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WSY(麦秆、酵母膏)三角瓶法效果最好,产壳株率为100%;其次为PD三角瓶法和1/2PDA琼脂培养皿法。寄主活体诱导法也能较好地诱导产壳。该菌产生子囊壳的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pH值为7.0~7.5,光照是产壳的必需条件。  相似文献   
26.
以华南地区常见的15种可食用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物的浸提液处理二龄线虫及培养物与病土混合处理的盆栽防效试验,初步测定了15种大型可食用真菌菌丝培养对香蕉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ngnita)的毒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5种大型可食用真菌的培养物对香蕉根结线虫存在毒杀作用,但毒杀作用大小因不同真菌差异显著,盆栽试验防治效果为5.6~67.8%。其中,漏斗大孔菌Favolus arcularius,肺型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和粗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对香蕉根结线虫的毒杀作用强,培养物的浸提液处理线虫24 hr的校正死亡率达到66~67.8%,含2%真菌培养物病土的盆栽试验防治效果达到64.1~67.8%,而鲍鱼菇Pleurotus abalones、粉褶菌 Rhodophyllus omiensis和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对香蕉根结线虫的毒杀作用很小。盆栽试验还表明多数真菌培养物对香蕉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明,一些常见的食用菌培养物除对线虫病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外,还可作为菌肥用于香蕉的栽培。  相似文献   
27.
对种植转几丁质酶基因水稻“竹转68”农田土壤化学性状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年种植和连续2年种植转基因水稻“竹转68”农田土壤有机质、可溶性N、P以及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与非转基因水稻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其叶片的化感作用大于非转基因水稻对照,但其腐殖过程化感效应及残体腐殖速度均小于非转基因水稻对照;经过冬季腐殖过程2种水稻土壤腐殖化程度基本一致,表明种植转基因水稻“竹转68”对水稻生产不会产毕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8.
粤西地区火龙果病害调查初报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火龙果又称红龙果、芝麻果、圣果、青龙果等,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的果用栽培品种,半附生肉质植物,茎深绿色,粗壮,三棱形有短刺;老茎肉质部老死后,只剩一圆柱形木质部。火龙果原产中美洲,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台湾,并于90年代中后期相继引入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地。火龙果既  相似文献   
29.
小麦全蚀病菌不同致病力菌株的致病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小麦种子根接种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研究了不同致病力菌株的致病特点。结果表明,弱致病菌株可侵染小麦,但罹病过程缓慢,接种第5天仅在皮层观察到少量菌丝体,13天有少量菌丝进入中柱,中柱组织在菌丝侵入前褐变,未出现导管堵塞现象,也不能导致典型的黑根症状。强致病菌株接种第2天可侵入皮层,8天即进入中柱,并在寄主组织内产生大量菌丝体,致使寄主皮层组织和中柱细胞大量褐变和坏死,以及导管堵塞。  相似文献   
30.
"课程-实践-网络"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传统的植物保护专业只重"专业知识"的专业教育模式,调整课程体系,设立少而精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与专业教学结合,建设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系统,探索"课程-实践-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