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优化配置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风能、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构成机理与基本模式;分析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用电负荷情况和资源条件进行系统容量的合理配置;归纳了收集数据、调查负荷状况的特征、确定供电份额、计算蓄电池容量、确定系统结构和编制投资预算及发电成本等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优化设计步骤;指出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特征。介绍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2.
23.
该文介绍了目前风力发电机叶片的主要设计理论——Glauert理论、Schmitz理论和动量—叶素理论。运用以上三种理论,使用c#语言编程分别计算了1000W叶片的弦长和来流角,并对计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设计的结果可以得到,用动量—叶素理论设计出来的弦长和来流角较Glauert理论和Schmitz理论设计出来的弦长和来流角更小。但是用以上三种理论设计出来的弦长和来流角在叶根处都偏大。  相似文献   
24.
玉米大斑病暴发流行对玉米产量和性状表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12年8月中旬~9月中旬,对吉林省大斑病危害玉米性状表征和产量损失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发生严重的梨树、双辽、长岭、农安4个县市5个乡镇的玉米田进行产量损失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大斑病发生级别较往年同期提高了3~5级,大斑病暴发流行对玉米性状表征和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受害玉米子粒不饱满,果穗短而细,秃尖程度严重。调查田块大斑病发生严重的地块产量损失率24.19%~46.15%,因此,建立品种、机械化、药剂和宣传为一体的防治体系是做好大斑病防治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5.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16年采自吉林省36个村镇的玉米根腐病样品进行镰孢菌分离和鉴定,并通过田间试验筛选有效药剂。结果发现,共分离获得84株镰孢菌,主要包括尖孢镰孢、禾谷镰孢、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三线镰孢等11种镰孢菌,其中尖孢镰孢平均分离频率最高,为45.2%;其次是禾谷镰孢,平均分离频率为20.2%。从分布区域看,尖孢镰孢是白城、吉林、辽源和通化地区玉米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分离频率分别为75%、54.5%、85.7%和45.5%;禾谷镰孢是松原和四平地区玉米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分离频率分别为41.7%和41.7%。田间试验表明,5种药剂的防治效果为16.35%~81.26%,药种比为10 g/kg的10%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玉米根腐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81.26%。吉林省玉米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尖孢镰孢,药种比为10 g/kg的10%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可用于玉米根腐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26.
以高感玉米茎腐病自交系掖478为材料,用带禾谷镰孢菌牙签接种4叶期的玉米幼苗,7 d后调查接种植株,发现植株有枯萎症状和正常生长2种类型。通过特异引物对不同症状表现的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只有表现枯萎症状的植株体内能够检测到禾谷镰孢菌,苗期接种后仍正常生长的植株茎秆内无禾谷镰孢菌的存在。  相似文献   
27.
选用9个自交系材料作为玉米灰斑病致病性分化的鉴别寄主,对采自吉林省不同地区的14个菌株进行致病性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侵染寄主病斑表现不同的反应型,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可将吉林省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分为5个致病类群,其中,Ⅰ为强致病类型,包括1号和8号菌株;Ⅱ、Ⅲ为中等致病类群,包括7、9、10、12、13、14号6个菌株;Ⅳ、Ⅴ为弱致病类群,包括2、3、4、5、6、11号菌株。玉米灰斑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28.
[目的]筛选出抗镉内生细菌,为应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修复镉污染土壤提供优势菌株.[方法]对秦岭铅锌尾矿区内优势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unge)和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出具有较高镉抗性的内生细菌,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Cd2+去除率、吲哚乙酸(IAA)活性、铁载体活性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活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利用盆栽试验验证其提高小麦幼苗耐镉胁迫的能力.[结果]在800 mg/L Cd2+浓度条件下共分离筛选得到11株抗镉内生细菌(GS3、CR4、CG7、GR31、GR38、GR42、GR43、GR44、GR45、GR49和GR54),经鉴定均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800 mg/L Cd2+浓度条件下11株内生细菌的Cd2+去除率在14.56%~79.45%,其中GR44的Cd2+去除率最高;7株内生细菌有IAA活性,其中GR44、GR49和CG7的IAA活性较高;11株内生细菌均有铁载体活性和ACC脱氨酶活性,其中GR44的铁载体活性最高,GR54的ACC脱氨酶活性最高.小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GR44能显著提高小麦幼苗的耐镉能力(P<0.05).[结论]筛选出的抗镉内生细菌GR44可作为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中修复镉污染土壤的优势菌株,对矿区复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9.
以高感玉米丝黑穗病品种为试验材料,人工接种丝孢堆黑粉菌,验证在设定药种质量比包衣下,采用0.1%~1.1%不同浓度梯度戊唑醇种衣剂进行不同播期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分析玉米播种至8叶期的土壤温湿度对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是丝黑穗病菌侵染的关键因子。不同播期处理,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率差异较大,播期早,出齐苗时间长,玉米丝黑穗发病重;播期晚,出齐苗时间短,丝黑穗病发生相对轻。0.1%~1.1%浓度戊唑醇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为53.07%~90.87%,0.9%戊唑醇包衣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0.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镰孢种群分布及杀菌剂对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为针对性地开展玉米镰孢穗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20年采自吉林省36个市(县)的149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利用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特异性引物检测其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对部分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致病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获得233株镰孢菌,隶属4个镰孢复合种,含9种镰孢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布氏镰孢(F.boothii)、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亚洲镰孢(F.asiaticum)、厚垣镰孢(F.chlamydosporum)、藤仓镰孢(F.fujikuroi)、木贼镰孢(F.equiseti)和亚黏团镰孢(F.subglutinans),分离频率依次为33.05%、26.18%、25.32%、12.4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