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宁波从2009年起开始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多年实践结果表明,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效果明显,对稻田昆虫群落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种组成、多样性等方面。通过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较传统水稻害虫防治区每667㎡新增效益07万元,同时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增强了农民的生态与安全意识,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2014和2015年宁波平原地区晚稻稻瘟病发生流行特点,并从主栽品种抗性、气象因子、防治措施等方面对发病诱因进行了探讨,以为切实提高宁波市水稻稻瘟病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二化螟诱芯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适用剂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055%二化螟诱芯防治二化螟,与常规药剂防治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考虑实际投入成本,应用中建议100 m2使用1枚诱芯。  相似文献   
14.
2013—2014年,通过试验调查稻螟赤眼蜂不同释放量和释放3种不同赤眼蜂(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寄生和控害效果,探讨本地区稻田人工释放赤眼蜂的适宜种类和释放数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释放量10 000头/667m2的控害效果最好;而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3个蜂种处理间,寄生率及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摘要:通过研究单季晚稻不同稻桩高度对二化螟残留虫量的影响表明,稻桩高度与残留虫量呈正相关关系,稻桩越短残留虫量越少。本试验中以离地5 cm高度稻桩残留虫量最少,但考虑到离地5 cm高度与离地7 cm高度二化螟残留虫量差异未达到极显著,且大部分田间实标平整度不能保证离地5 cm收割安全,建议一般田块收割离地高度7~1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使用新型飞蛾诱捕器搭配性信息素对稻纵卷叶螟进行诱集,与人工赶蛾监测数据对比,明确新型诱捕器用于田间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飞蛾诱捕器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黏胶式诱捕器,监测蛾峰与田间赶蛾一致,且在水稻生长后期更能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实际发生态势,可代替人工赶蛾作为田间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用2种浓度10%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对水稻穗颈瘟进行防治,以三环唑、春雷霉素作为对照药剂。结果表明,三环唑和吡唑醚菌酯2种浓度均能有效控制穗颈瘟发生,防效无显著差异,且极显著优于春雷霉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肥料和药剂试验表明,氮肥水平、施肥时期、施药期等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在象山超级稻种植户普遍使用的每667 m2施用14 kg的氮肥水平下,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病丛率为480%,枯穗率为134%,虽高于不施肥处理,但低于高水平施肥。同等氮肥水平下,穗肥比重越大则发病程度越高。药剂试验结果显示,各药剂处理对该病均有一定程度的防效。除氯溴异氰尿酸外,株防效均在700%以上;尤其中生菌素效果最好,株防效达到892%。同时试验结果显示,对该病的防治越早,则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浙江省宁波市在农药减量控害行动中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列举了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种植方式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和为害的影响的大田调查和试验。结果表明,手插田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病率普遍高于机插田和直播田,并且6叶期插种的水稻田发病率高于3叶期插种的水稻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