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呋喃丹是美国生产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一个新品种,用于杀虫、杀螨和杀线虫,七十年代引进我国,当时防治水稻害虫效果好,特别是对稻瘿蚊,防效更显著,且残效期长,深受群众欢迎。随后,扩大使用于防治甘蔗害虫。为了总结经验,解决使用中的存在问题,轻工业部糖业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6月11日至16日在广东省番禺县和湛江市召开了甘蔗田使用呋喃丹现场参观和技术座谈会,  相似文献   
22.
红果米仔兰抽提物对菜青虫的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楝树科植物红果米仔兰叶的甲醇抽提物用氯仿萃取,所得萃取对菜青虫3龄幼虫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萃取物有较高的毒杀与生长发育抑制作用,浸叶饲喂10g/L药液处理,5d试虫的生长比率为22.5%,7d后死亡率达96.3%,而拒食与触杀作用则为中等活性,对试虫的拒食率为74.9%,点滴处理LC50为24.3g/L,以植物性杀虫剂川楝素与楝油做药效对照,表明萃取物在胃毒与生长发育抑制活性方面与印楝油  相似文献   
23.
楝科植物叶抽提物对中华稻蝗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大叶桃花心木等11种楝科植物叶的甲醇粗提物测试中华稻蝗若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大叶桃花心木与毛麻楝的拒食率最高,分别为87.4%与86.9%。毒杀活性较高的有大叶桃花心木与红果米仔兰,施药后9d,触杀处理死亡率分别为90%和83.3%,而胃毒处理的均为94.4%,并且试虫受处理后,体重增长显著低于对照,生长发育受到严重抑制。.  相似文献   
24.
黄杜鹃有效成分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相似文献   
25.
雷公藤对菜青虫的毒理效应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研究了雷公藤属(Tripterygium)二种植物(雷公藤(T.wilfordii)及昆明山海棠,(T.hypoglaucum)的抽提物对青菜虫(Pieis rapae)的一些室内毒理效应及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二种植物的抽提物对菜青虫具有拒食、毒杀,抑制生长发育等作用;处理后的幼虫大多数在体表出现黑斑,黑斑部分的表皮结构受到破坏;从昆明山海棠中抽提的一种纯生物碱——雷公藤次碱对菜青虫的体重和呼吸作用有严重的影响;同时,处理幼虫的脂肪体少且不饱满,消化道干瘪,中肠肠壁细胞和围食膜受到破坏。雷公藤根皮乙醇抽提物用于田间防治菜青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6.
唐古特瑞香对斜纹夜蛾的拒食活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唐古特瑞香的杀虫作用。利用甲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苯、石油醚6种极性不同的溶剂对唐古特瑞香进行了连续抽提,其中甲醇提取率最大为22.3%,石油醚的提取率最低为2.21%,唐古特瑞香的甲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苯抽提物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AFC50值分别为以干粉计108.72、111.69、102.14、71.25、65.51g/L,石油醚抽提物在以干粉主地500g/L的  相似文献   
27.
瑞香狼毒根提取物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通过活性跟踪的方法,对瑞香狼毒(StellerachameajasmeL.)根的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物和氯仿萃取物作了进一步分离,从其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得活性成分β-谷甾醇;从其氯仿萃取物中分离得3种活性成分,即伞形花内酯、瑞香亭和狼毒色原酮.  相似文献   
28.
本文着重介绍了英国昆虫毒理学家Philip Gerolt近年来所提出的有关杀虫剂毒理学方面的一些新理论、新观点。Gerolt一反传统的经典理论,认为:①大多数杀虫剂主要是通过气管系统这一途径进入昆虫体内;②杀虫剂在虫体内的转移过程中,血淋巴是次要的,而主要是通过昆虫表皮的侧向扩散和在真皮细胞与内表皮之间的主动运输,再经由气管系统而到达作用靶子;③昆虫中毒死亡是由于杀虫剂影响了昆虫表皮内的水分平衡,使机体受到“原发性损伤”,同时,到达靶子的杀虫剂可使中枢神经系统脱水并引起组织变性所造成的。Gerolt的这些新理论和新观点是很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讨论的。  相似文献   
29.
炔类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拒食活性和电生理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饲料柱法测定了人工合成的 9个共轭二炔和 3个单炔类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 5龄幼虫的拒食活性 ,并利用顶端记录技术 ,诱发该虫栓锥感受器感受细胞的电位脉冲反应。结果表明 :受试的炔类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具有不同程度的拒食活性 ,特别是化合物 2 (6,6-二甲基-2,4-庚二炔-1-醇、化合物 3(2,4-己二炔-1,6-二醇 )、化合物 9(1-苯基-2 ,4-己二炔 )和化合物 11(3-溴-2-丙炔-1-醇 ) ,实验剂量为 500μg/g饲料时 ,2 4 h非选择性拒食率在 80%左右。电生理测定结果表明 :浓度为 1mg/mL时 ,该系列化合物刺激中栓锥感受器能诱发感受细胞发放不同频率的脉冲和振幅 ,脉冲频率在 8.30~31.00imp/s,振幅在 400~1000μV之间。刺激侧栓锥感受器 ,也能诱发感受细胞发放不同频率的脉冲 ,脉冲频率在 6.00~ 15.66imp/s之间。将化合物诱发中栓锥感受细胞电位脉冲频率与生测拒食活性进行比较 ,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在剂量 -发放频率测试中 ,测得化合物 9诱发栓锥感受器脉冲频率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