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7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266篇
林业   738篇
农学   368篇
基础科学   431篇
  347篇
综合类   2775篇
农作物   395篇
水产渔业   223篇
畜牧兽医   1425篇
园艺   613篇
植物保护   25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352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317篇
  2011年   336篇
  2010年   335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192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173篇
  1996年   165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46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117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为了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果寡糖(FOS)和复合益生素制剂(CPP)对断奶仔猪肠道p H值、小肠绒毛膜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择21日龄左右体重约7.2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240头,随机分为6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公母各半)。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组为抗生素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0%的金霉素制剂;3组、4组、5组、6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CPP、0.10%FOS(纯量)、0.20%FOS、0.10%FOS+0.05%CPP,试验期为35 d。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0.10%~0.20%FOS和0.05%CPP替代抗生素可有效降低仔猪肠道p H值,提高小肠绒毛长度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有利于饲料养分消化吸收;减少肠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数量,增加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数量,有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进肠道健康,其中以联合添加0.10%FOS+0.05%CPP效果最优,其次是添加0.20%FOS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2.
为了给广西边境地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阻截带建设提供数据支持,以及了解中越边境地区家禽禽流感病毒生态学,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对广西边境地区主要活禽批发市场家禽及市场环境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显示:广西边境地区活禽批发市场内禽流感病毒污染较重,呈多亚型病毒共存状态;家禽样品的平均病毒分离率为15.95%,环境样品则高达23.65%,明显高于家禽样品。市场调查发现:广西9个边境县(市、区)中,年活禽交易量在100万只以上的有5个;市场交易活禽主要为本地散养或规模场养殖家禽、从其他地区批发转运来的家禽以及边境走私家禽;大部分活禽市场没有配备消毒和无害化处理设施,也未严格执行休市制度。监测和调查结果表明,广西边境地区活禽批发市场家禽交易量大且频繁,来源复杂;市场中禽流感病毒污染严重,多亚型病毒在市场内常年蓄积循环,且存在家禽隐性带毒现象,因而有病毒散播风险。污染严重主要是因市场管理水平不高和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因此需要加强市场的动物卫生监管,提高禽流感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0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黄芪多糖、丁酸梭菌及其复合剂对蛋雏鸭免疫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1日龄健康绍兴公鸭6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鸭。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Ⅴ组分别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40 mg/kg的杆菌肽锌(抗生素组)、800 mg/kg的黄芪多糖、250 mg/kg的丁酸梭菌以及800 mg/kg的黄芪多糖+250 mg/kg的丁酸梭菌的复合剂。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1)Ⅴ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Ⅳ组(P0.05),Ⅴ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及补体3(C3)、补体4(C4)的含量高于其他各组(P0.05)。2)Ⅴ组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Ⅴ组的法氏囊指数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3)Ⅲ组、Ⅳ组、Ⅴ组的血清和肝脏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Ⅰ组(P0.05),血清和肝脏中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Ⅳ组的血清和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4)Ⅴ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Ⅴ组的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黄芪多糖和丁酸梭菌复合剂比单独添加黄芪多糖或丁酸梭菌能更好地提高蛋雏鸭的免疫性能、抗氧化性能,改善肠道绒毛形态。  相似文献   
104.
益生菌对乳鸽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对乳鸽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小肠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相同繁殖周期的种鸽84对和同日出雏的1日龄乳鸽252只,每对种鸽哺育3只乳鸽,随机分成7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对种鸽和6只乳鸽。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B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0 mg/kg金霉素,试验组(C、D、E、F、G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7、1×108、2×108CFU/kg丁酸梭菌,5×109CFU/kg乳酸菌和5×109CFU/kg乳酸菌+1×108CFU/kg丁酸梭菌。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 G组乳鸽15~28日龄、1~28日龄时的平均日增重及28日龄时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除E组乳鸽的血清总蛋白(TP)和总胆固醇(TC)含量外,丁酸梭菌和乳酸菌显著提高血清TP和白蛋白(ALB)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TC含量(P0.05); G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和尿素氮(U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G组乳鸽的十二指肠内容物中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和C组的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G组乳鸽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升高,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 D和G组的十二指肠黏膜厚度显著升高(P0.05); C和D组的空肠、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G组的十二指肠黏膜厚度及空肠、回肠V/C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种鸽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乳酸菌能促进乳鸽生长,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提高小肠消化酶活性,且对乳鸽的肠道形态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复合添加的效果优于单独添加,且单独添加以D组的效果为最好。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电子设备防雷需求的计算,确定大气电场仪应有的探测距离;通过对几种情况下大气电场的分析、计算,结合大气电场仪的探测原理及探测公式,确定大气电场仪的探测距离,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对大气电场仪探测距离和电子设备防雷需求的预警距离对比,得出单站式大气电场仪应根据使用者的需求,降低探测距离,提高探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6.
一、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大豆生产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重要病害。该病一旦大面积发生,可造成植株生长严重受阻,产生大量的褐斑及秕粒,甚至不结实,造成严重减产,大豆品质变劣。(一)症状识别大豆花叶病毒病症状差别较大。出现轻花叶型时,叶色有轻微淡黄斑。皱缩花叶型,病株矮化或稍矮化,叶片小,叶色黄绿相间呈花叶状而皱缩,严重时病叶呈狭窄的柳叶状,沿叶脉生泡状突起,叶脉变褐,向下弯曲,后期坏死。顶枯型植株极度矮化僵缩,项部和侧枝新生幼嫩芽变褐枯死。病株豆粒受害,种皮常变为褐色斑驳,从种脐向外呈放射状,或通过脐部成带状,或蔓延全粒。  相似文献   
107.
108.
为全面掌握全省各级林业站管理机构、各县(市、区)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基本情况,基于云南省基层林业工作站情况调查的要求,结合乡镇林业工作站工程建设标准需要,以林业工作站调查信息数据为基础,利用VBA语言在Access 2007下开发具有形象直观的统计图功能、智能查询功能、数据导出至电子表格模板等功能特点的云南省基层林业工作站信息管理系统,文中阐述了系统开发方案、开发环境及系统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9.
采用超临界CO2法和有机溶剂法萃取雄蚕蛾油,对比分析了萃取工艺、蚕蛾油的感官品质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法工艺简单、时间短、萃取效率高,所得的雄蚕蛾油浅黄色清亮透明、无异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10.
类器官(organoids)来源于自组织和自我更新的干细胞,是利用干细胞的自组织特性进行体外3D培养后形成的细胞团,与来源器官密切相关,再现了来源器官的三维细胞结构,并为探索来源器官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模型。类器官系统是由自分泌、旁分泌或邻分泌信号调节下的细胞,或者外源性添加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底物、小分子和生长因子等衍生而来,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创造了一个动态的环境,指导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以及细胞在类器官中的自我组装。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重编程方法结合3D类器官工具,使患者来源的类器官作为动物模型和人类临床试验之间的桥梁,是对细胞研究和在体试验的补充。在研究来源器官发育、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方面,类器官不仅是一种比传统细胞培养更具生理相关性的体外模型,而且还是再生医学和个性化医学领域中的新模型,有望成为研究营养素、药物、毒物及毒素等的作用机制及药物的筛选、再生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模型。总之,类器官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对器官和组织生理生化功能的认知。作者对肠、脑、肺脏、肝脏、子宫、卵巢等类器官培养和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类器官相关科研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