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不同肥料及用量对苜蓿白粉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9个紫花苜蓿品种施用撒可富复合肥、过磷酸钙和根瘤菌对白粉病抗病性的影响,以病情指数和发病率为指标统计发病情况.结果表明,施用撒可富肥料,苜蓿白粉病的发病最轻, 各品种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均比施用过磷酸钙和根瘤菌低;撒可富肥不同用量处理下,按75kg/hm2量施用各品种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显著低于45kg/hm2和105kg/hm2施用量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因此,按75kg/hm2量施用撒可富复合肥可以有效减轻苜蓿白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为了减轻玉米种传真菌病害的发生,需探索合理的种子处理方法以降低带菌率。以‘郑58’为试材,用PDA平板培养和滤纸发芽试验方法,测得不同温度处理后种子内藏真菌带菌率和发芽指标的数据。结果表明,30℃~50℃处理的种子均能带菌,带菌率在3.3%~23.3%之间,且随温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下降,真菌种类也随之减少。40℃和45℃(10~20 min)处理的种子带菌率为10%~13.5%,显著低于对照(P<0.05),45℃(30 min)和50℃处理的种子带菌率最低,为3.3%~6.7%。不同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30℃无影响,35℃和40℃(10~20 min)明显提高了种子发芽势和发芽指数(P<0.05),40℃(30 min)使发芽率下降,45℃~50℃显著降低了各发芽指标(P<0.05)。40℃处理10~20 min,能有效降低种子内藏真菌带菌率33.5%~50.0%,促进种子发芽,可用于播前种子处理。  相似文献   
23.
玉米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主要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邢会琴  肖占文  闫吉智  马建仓  孟嫣 《草业科学》2011,28(10):1777-1780
为确定河西地区玉米(Zea mays)连作的主要障碍因子,对不同连作年限的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主要养分进行了常规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深处,细菌随连作年限增加呈递减趋势,与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即速效磷和有机质均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1);而真菌数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与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放线菌数量在不同连作年限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碱解氮和速效钾在不同连作年限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说明玉米连作导致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失衡,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土壤真菌化现象严重,积累了大量植物病原菌,造成土壤主要养分减少,病害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24.
河西灌区马铃薯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马铃薯茎基腐病在田间表现为立枯型、萎蔫型、根腐型、黄化型4种症状类型,一般在苗期至现蕾期、开花期至结薯期为发病高峰期;明确了河西灌区种植的大多数品种对茎基腐病无明显抗性;发病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灰钙土发病较重,其次为壤土,沙土发病较轻;土壤pH与含水量较高发病重;植株密度较高发病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与油菜、茄科蔬菜连作发病较重;高温有利于该病发生;经药剂种薯、土壤、灌根处理表明:以代森锰锌、菌核净和敌磺钠种薯和土壤处理,代森锰锌、井&#8226;1亿活枯草芽孢菌、菌核净灌根处理,防效达50.3%~65.9%。  相似文献   
25.
防治玉米顶腐病和黑粉病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0种杀菌剂对玉米顶腐病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80%多&;#8226;福&;#8226;福锌可湿性粉剂、70%多&;#8226;福可湿性粉剂、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最好,而且持效期较长。以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3〖DK1〗∶1或4〖DK1〗∶1的比例进行复配,抑菌效果达到了其各自单用的抑菌效果。经安全性测定,用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进行种子包衣在低温条件下对玉米出苗和苗期生长有一定影响,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则无影响。田间防治试验表明,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复配对玉米顶腐病和瘤黑粉病均有一定防效。在玉米4~8叶和8~12叶期时,以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 g+有机硅5 mL/666.7 m2和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 g+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 g+有机硅7 mL/666.7 m2用量分别喷洒,对顶腐病的防治效果达90%左右,并可兼治瘤黑粉病,防治效果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26.
玉米顶腐病害调查取样及其经济产量损失评估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飞  李万苍  邢会琴  杨鹏 《草业科学》2010,27(4):149-153
根据24份玉米Zea mays品种(系)顶腐病田间发病率调查,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其抗病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分别以不同的相似系数聚于5个抗病类群,与田间调查的品种(系)抗病程度基本相符。包括玉米顶腐病在内的非绝产性病害发病率不等于损失率,不能应用发病率直接计算其经济产量损失,要以不同抗病品种的病情级别分别取样测定理论产量。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组建的关系模型,经检验,两者之间相关程度不显著,初步认为因病害造成农作物产量损失的调查取样及损失评估方法基本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27.
玉米顶腐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玉米顶腐病发生的系统性症状特点及病原菌鉴定的结果。玉米顶腐病抽穗前主要表?叶缘缺刻、叶片枯死、扭曲卷裹、弯头、顶叶丛生;抽穗后表?为叶片基部腐烂,叶鞘、茎秆腐烂,植株畸形。叶缘缺刻和叶片撕裂是顶腐病区别于其他病害的鉴别性特征。引起玉米顶腐病的病原菌小分生孢子呈假头状着生,而不是串珠状着生,因此,将该病原菌鉴定为亚粘团镰孢霉[Fusarium subglutinans(Wr.&;Reink.)Nelson,Toussoun&;Marasas]。引起茎、叶部两种症状的亚粘团镰孢霉同源性很高,在遗传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是同一病原。与串珠镰孢霉复合侵染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其发病率较单独接菌高11.1%。  相似文献   
28.
采用组织分离与稀释分离法,对西部马铃薯生产基地(河西加工型马铃薯基地)贮藏期不同品种的种薯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种植年限较长、面积较大的品种陇薯3号、大西洋、费乌瑞它带菌率为25%~32.7%。共计鉴定出真菌性病原菌11种,细菌性病原菌3种,其中优势真菌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硫色镰刀菌F.sulphureum、尖镰孢菌F.orysporium、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estans分离率为10%~46%。优势细菌为密执安棒形菌Clavibater michiganense、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分离率为10%~46%。茄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acearum是生产上值得监视的一个细菌。为马铃薯种薯包衣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马铃薯茎基腐病是甘肃省发生面积大且危害严重的一种新发病害。试验对甘肃省马铃薯茎基腐病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最低10℃,最适25℃,最高35℃,40℃停止生长;该菌菌丝生长p H范围是:最低4.5,最适7.0,最高8.5,9.0停止生长;半光半暗有利菌丝生长;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以D-半乳糖、可溶性淀粉、D-木糖最好,氮源以大豆蛋白胨、蛋白胨最适宜。研究为马铃薯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
介绍了对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进行的改进试验,采取垄作覆膜压土栽培技术模式,对该栽培技术在增产效果、防病效果等方面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