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37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3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宁夏贺兰山东路风沙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等碳量秸秆、生物炭还田后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农田养分调控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秸秆和生物炭还田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C)、全磷(P)、速效氮(AN)、速效磷(AP)浓度显著增加,且生物炭还田优于等碳量秸秆处理.而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全氮(N)浓度影响不显著.土壤C/N、C/P、N/P、AN/AP变化范围在10.1~10.9、7.4~8.2、0.7、2.7~3.4.且N/P、AN/AP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显著增加,随生物炭还田量的增加显著降低.生物炭还田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显著高于等碳量秸秆还田.而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与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均显著高于等碳量生物炭还田.相关性分析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AN与碱性磷酸酶(AKP)极显著负相关,与β-葡糖苷酶(B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MBC、(BG+CBH)/AKP、(NAG+LAP)/AKP、MBN/MBP极显著正相关.生物炭还田后土壤AP与BG、α-纤维素酶(CBH)、LAP、NAG、MBC、MBN、(BG+CBH)/AKP极显著正相关,与MNC/MBN极显著负相关.综上,生物炭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浓度和微生物量,而秸秆还田更有利于维持土壤养分平衡.  相似文献   
12.
2020年5月,江苏省某养殖场饲养的220只山羊疑似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共死亡25只。为鉴定感染的产气荚膜梭菌复合群类型,采集大肠、小肠内容物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肾等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经生化试验和16S rRNA试验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该分离株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仅对呋喃唑酮敏感;该菌能造成小鼠发病死亡。此次从临床发病羊病料中分离到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在国内较为少见,截至目前未见类似报道,本研究为避免此类疫病的临床误诊以及做好该病防控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3.
六株猪圆环病毒2型国内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PK15细胞从临床发病猪和死亡猪淋巴结中分离到6株猪圆环病毒2型(PCV2),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除深圳分离株(SZ)的基因组全长为1768nt外,其余5株均为1767nt;6个分离株之间全序列核苷酸同源性为98.08%;与欧、美毒株之间同源性高,介于94.4%~99.7%。  相似文献   
14.
在国内首次完成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用RT-PCR方法分段扩增出PRRSV北京地区分离株BJ-4株的21条cDNA片段,分别克隆于pGEM-T-easy质粒载体并进行测序,按顺序将这些序列进行拼接得到PRRSV BJ-4株全基因组cDNA序列。测序结果表明PRRSV BJ-4株基因组全长15504b,包含8个开放阅读框,5′端有190nt先导序列;3′端有256ntUTR,其中包括95ntPoly(A)尾。PRRSV BJ-4株与美洲型毒株VR-2332和Nebreska的核苷酸同源率分别为99.5%和98.4%,而与欧洲型代表株LV株的核苷酸同源率为62.5%,与另一国内分离株CH-1a株编码构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同源率为93.3%。  相似文献   
15.
结合地下巷道的特殊应用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轨迹跟踪的铲运机无人驾驶技术。铲运机在无人驾驶时,通过车载传感器实时获取其实际的行驶轨迹相对于最优路径轨迹的偏差信息,包括横向位置偏差和航向角偏差,将偏差信息进行充分融合后,通过实时控制并调整铲运机前后铰接角的大小实现位置和航向角偏差不断趋向于零,以达到较好的跟踪最优路径轨迹目的。结合实际应用对算法进行了仿真测试,在模拟巷道环境下,利用2 m3铲运机验证了该无人驾驶技术,模拟实际环境下的实验结果证明,基于最优轨迹跟踪的方法可实现铲运机的无人驾驶。  相似文献   
16.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2,PCV2)作为一种近年来新被发现和重新认识的猪致病病原,已广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是一种由PCV2引起的主要影响断奶仔猪和早期生长猪的新猪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消瘦、呼吸困难和皮肤苍白,有时表现为黄疸。  相似文献   
17.
通过PCR方法从重组质粒pSK-B2扩增得到非结构蛋白Nsp9的基因片段。将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得到重组表达载体pET-28-Nsp9,转化Escherichia coliBL21(DE3)细胞。经IPTG诱导,Nsp9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重组蛋白的分子量约为27.3 kD,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43.2%。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可被PRRSV阳性血清所识别。表达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PRRSV的免疫特性和分子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规模化猪场脑心肌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脑心肌炎病毒(EMCV)可引起猪的脑炎、心肌炎和母猪繁殖障碍,该病已在世界上多个国家暴发和流行。我国对EMCV及其所致疾病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揭示EMCV在我国规模化猪场的感染情况,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05-2006年间采集自全国13个省市46个规模化猪场的3250份血清样本进行了EMC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各省阳性率在39.64%~90%之间,平均抗体阳性率为72%,监测的46个猪场都存在EMCV感染,猪场感染阳性率为100%;对不同生长阶段猪群检测结果表明,EMCV抗体阳性率随猪龄的增长而升高,且不同生长阶段猪抗体阳性率差异极显著;成年公猪的抗体阳性率高于成年母猪。本项调查表明,我国规模化猪场已经普遍感染EMCV,这应引起我国养猪业警惕,并做好该病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9.
根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ORF7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ORF1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经RT-PCR/PCR扩增,分别扩增出大小为308 bp和417 bp的部分基因片段。用T4连接酶将目的片段与pGEM-Teasy载体系统连接,并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株感受态细胞。提取的质粒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为PRRSV和PCV2的阳性重组质粒。将重组标准质粒10倍系列稀释后作为模板,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建立了PRRSV、PCV2的标准曲线及其直线回归方程,并确定其最佳读板温度。该方法具有线性关系好、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等特点,为分析PRRSV和PCV2共感染猪体内病毒的绝对含量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20.
猪脑心肌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从规模化猪场疑似病例组织病料中分离到5株脑心肌炎病毒(EMCV),对其中的2株(EMCV BJC3和EMCV HB1)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表明,病毒粒子大小约为27nm,呈圆形;2株病毒均不耐酸,对氯仿不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性有所不同,60℃加热1h可被灭活,二价阳离子对病毒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用EMCV多克隆抗体作间接免疫荧光,分离毒株感染的BHK-21细胞的胞浆中可见特异性荧光。对分离毒株进行了VP1和3D基因的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2个毒株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49%,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46%,与GenBank中EMCV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81.61%~99.5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5.5%以上;3D基因扩增片段序列与其它毒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100%。基于VP1基因的系统进化树表明,2株分离毒均位于进化树的主干上,变异度不大。由此表明,EMCV感染已在我国猪场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