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3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揭示黄土梁峁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农业生产中形成的独特人地关系,为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选取典型县域──永和县为研究案例。运用能值理论及方法,定量分析了永和县2000—2015年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产出情况,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永和县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产投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效率逐渐提高,但系统对自然环境资源依赖较强且利用不充分,经济能值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的发展;(2)从能值投入看,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为农业生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更新有机能值投入逐渐减少,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逐渐增多;(3)从能值产出看,其产出量明显提高,种植业、林业、畜牧业趋于协同发展,且优势产业凸显。16年间,永和县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整体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处于低程度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平均指数1.03),但不够稳定。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忻州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忻州市为例,研究了基于GIS方法的层次分析法和统计聚类法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首先建立分区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利用GIS的统计、分析功能获得原始数据,并进行SPSS聚类分析;最后利用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和图形输出功能,得到较科学的分区结果,将忻州市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一级区、12个土地利用亚区,为土地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地调绘、航片判读、统计分析、历史类比与趋势外推相结合的方法 ,对平朔安家岭露天煤矿 1 998~ 2 0 1 9年剧烈扰动的 1 65 2 0h 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 ,2 2年间 ,共剥离岩土 1 60 980 0万 ,挖损土地 1 2 0 0 0h ,压占土地 45 2 0h ,其中 ,耕地和林牧用地分别消失 874 3h 和 79 0h 。规划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 ,其中 ,耕地由原来的 5 5 0 %提高到 67 0 % ;林牧用地由原来的 4 5 %提高到 30 0 % ,基本消除了荒地和其它未利用地。同时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结果表明 ,以 6年为耕地恢复期 ,大约在采矿 2 6年后 ,耕地总量可达到平衡 ;若以 1 0年为耕地恢复期 ,大约在采矿 34年后 ,耕地总量可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4.
在流域植被生态需水信息管理中,数据关系复杂,信息量庞大,因而确定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合理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可视化编程工具Visual Basic 6.0和MapObjects组件,开发出山西永定河流域植被生态需水信息管理系统。本研究是在开发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设计、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实现了对山西永定河流域植被生态需水调查数据的图文一体化管理。并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该信息系统中实现了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模型的嵌入。此外还设计实现了信息管理、地图操作、属性查询、空间分析等功能。最后对山西永定河流域植被生态需水量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该流域每年植被最小生态需水量为256 817.10万m3,最适生态需水量为427 159.6万m3。  相似文献   
15.
探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关系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分析和Tobit模型,选用2005、201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和统计数据分析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8年山西省县域耦合协调度水平显著提升,耦合协调变化由不合理转向合理.(2)2005—2018年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水平地域分异特征明显,整体呈现出"东西低,中部高;平原高,山地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水平县域在平原区小规模集聚,低水平县域在山地区大范围集中.(4)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是国家宏观管制、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禀赋和自然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关于建立农村宅基地市场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研究建立农村宅基地市场必要性的基础上 ,初步提出了建立农村宅基地市场的模式 ,并对宅基地市场建立后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大同市南郊区治沙工程对区域景观生态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景观生态影响评价是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生态治理工程尤其关键。该文以大同市南郊区2002~2003年的生态治沙工程为例,以2001年的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02年、2003年的1∶10000治沙工程设计图为基础数据,对工程实施前后的区域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大同市南郊区2002~2003年治沙工程总体使该区景观向着有利于沙化逆转的方向发展,表现为研究区景观水平的分形维值降低,未利用地以及耕地等占优势且高度聚集的状态得以改善,使景观的多样性提高;使耕地和林地景观类型水平分形维下降,未利用地景观类型水平分形维值升高;山区半山区乡镇的景观水平分形维值降低,耕地和未利用地的聚集度和优势度下降,林地和牧草地的聚集度和优势度上升。  相似文献   
18.
在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过程中,要求城市内部经济与生态耦合发展。因此,研究生态视角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问题成为当前资源型城市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基于山西省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揭示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呈上升趋势;2)通过分析10个城市平均Malmquist指数,发现生产规模指数对TFP指数的促进作用更强,生产要素与规模匹配方面处于较优水平,但缺乏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3)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指数是提高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山西永定河流域降水空间插值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西省永定河流域20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点43年平均降水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地统计学模块进行空间降水插值试验,分别采用了反距离加权法(IDW)、径向基函数法(RBF)和克里格法(KRIG-ING)3种常见的空间内插方法,探讨了山西永定河降水的空间分布。分析发现,3种插值方法在分析区域降水空间分布方面各有优缺点,其均方根预测误差(RMS)的排列顺序为KRIGING相似文献   
20.
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可以明确反映城市化的过程。以Landsat TM和ETM+为数据依托,采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空间扩张视角分析榆次区城市扩张过程,进而讨论影响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榆次区城市为外向型扩张,主要向北部和西部方向扩张,且1990至2000年城市扩张的速度低于2000至2010年。地理位置和政策导向对榆次区城市扩张作用显著。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榆次区规划发展及中心城区用地布局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