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21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4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刘晓冰  金剑  王光华  S J Herbert 《大豆科学》2007,26(4):607-612,617
粒重是大豆重要的产量构成因素,它的形成是细胞分裂以增加细胞数目、细胞延伸膨大以增大体积及光合产物积累、内含物不断充实的过程,其高低由干物质积累速率(ISGR)和干物质积累时期(EFP)的长短决定,也受遗传潜力和环境条件互作的影响.本文从子叶的干物质积累和细胞数与籽粒的大小的关系,光照及其叶片光合影响籽粒形成以及植物激素调控籽粒生长发育综述了三者调节大豆粒重的研究结果,旨在为建立以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延伸膨大的研究平台,为探讨新型种植方式提高大豆产量及高产大豆育种和种质资源的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2.
全球气候变化下,大气CO2浓度升高产生的"肥料效应"因温度的升高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产生了不确定性,关键在于相关光合生理和分子机制对两因子互作的响应程度.本文综述了不同作物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Rubisco酶活性等关键生理指标及产量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并从代谢组角度总结了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作物光合相...  相似文献   
43.
金剑 《新疆林业》2021,(3):35-36
新疆木垒是以传统的牧业为主的农牧县,位于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边缘,三面环山,地势南高北低,自东向西北倾斜,天山东段余脉自西向东纵贯县境的东南部,有山地、丘陵、平原,中部地区为荒漠戈壁.木垒县光照充足,春夏多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无霜期短,属典型的逆温带气候,在春季易发生"倒春寒",且干旱缺水,土质条件差.这些气候和自...  相似文献   
44.
为了对陕西省某奶牛养殖场出现乳房炎的病例进行确诊,无菌采集患病奶牛的乳汁对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动物致病性试验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细菌,其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结果与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相吻合;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的同源性为98%;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该菌株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耐药,对多黏菌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曲松等敏感。  相似文献   
45.
生殖生长期光富集及遮阴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冠层截获的太阳辐射强度是其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对3个粒重不同的大豆品种(系)生殖生长期进行不同的光处理,研究了田间条件下,高密度(54株·m-2)、中密度(27株·m-2)和低密度(14株·m-2)群体光富集及遮阴对大豆植株产量及其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富集处理显著增加大豆单株荚数和产量,在低、中和高密度条件下,不同品种(系)单株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26.2%-57.2%、27.7%-71.7%和10.8%-61.4%.遮阴显著降低大豆荚数和产量,不同密度条件下,单株产量相应减少幅度分别为37.1%-46.1%、34.4%-49.7%和41.7%-55.0%.光富集显著增加大豆主茎中下部节位的荚数,在低密度群体下.3个品种大豆主茎1-6节位的荚数分别由7.5个增加到17.3个、5.6个增加到10.1个和6.9个增加到17.2个,并显著减少底部节位的空荚率.光富集和遮阴有增加和减少每荚粒数的趋势,在低密度群体下,光富集使海339每荚粒数显著上升,由2.17上升到2.36,在中密度和高密度有使其每荚粒数上升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在低密度和中密度下,黑农35每荚粒数显著上升,分别由1.93和1.78上升到2.26和2.13,在高密度下,光富集也使垦农18每荚粒数显著上升,由1.89上升到2.08.在低密度下,遮阴使垦农18每荚粒数由2.17减少到1.97.光富集和遮阴对粒重也有一定影响,在低密度群体下,遮阴增加垦农18和海339粒重8%-ll%,而在高密度群体下,遮阴降低海339百粒重17%,百粒重的变化与种植密度及品种有关.单株荚数和粒数的改变是对产量贡献最大的因子.  相似文献   
46.
大豆有效营养面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4年,运用作物有效营养面积理论,对北方垄作区大豆垄幅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中部、南部地区大豆有效营养面积为2210~4500 cm2,有效株行距为47.0~67.1 cm。其中中部地区的有效营养面积在2210~4025 cm2,即有效株行距为47.0~63.0 cm,南部地区的有效营养面积在3838~4500 cm2,即有效株行距为61.9~67.1 cm。南部地区品种有效营养面积较大,中部地区品种有效营养面积较小。据此阐明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67~70 cm的垄作,已超过了大豆的有效株行距,造成了土壤资源等的浪费。尤其是中、北部垄作区采用55 cm左右的垄距种植大豆,将会更有利于大豆群体产量的提高。该理论为目前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栽培面积逐渐增大的大豆窄行垄栽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7.
为了探讨新建高大平房仓散粮压仓期间麻包临时叠包风道的最优搭建方式,对压仓期间叠包搭建的一机一道、一机两道和"丰"字形等临时风道的通风数据进行了统计整理,从粮温降低速度、粮温分布均匀度、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从降温速率上来讲:一机两道"丰"字形一机一道;从降温均匀度上来讲:"丰"字形一机一道一机两道;从经济效益上来讲:"丰"字形一机两道一机一道。  相似文献   
48.
东北黑土区高产大豆R5期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钻土法及根系扫描分析系统研究不同产量类型大豆R5期根系在植株周围、株间及垄间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类型大豆根冠比较高,而且单位根长、根表面积的地上部干物质较高。根干重不仅在根系较集中的植株周围及株间0 ~ 30 cm的土层,而且在较深的土层(> 30 cm)中都有较多的分布;根长在植株周围的0 ~ 45 cm土层范围内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直径 < 1.0 mm的细根形成了根系的主要部分,根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细根比例的大小,而是细根数量的多少。除株间0 ~ 15 cm土层外,高产大豆各土层的根/土体积比较高。  相似文献   
49.
非硬化路面侵蚀产沙规律野外模拟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科学治理非硬化路面水土流失,采用野外放水冲刷试验,对非硬化路面侵蚀产沙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坡度不同放水流量与同一放水流量不同坡度条件下,非硬化路面产沙随时间的变化形式均有3种,分别为平缓型、多峰型和单峰型。对同一路面不同观测断面的产沙量分析发现,产沙量沿坡面的空间变化形式分别为波动式减小、逐渐式减小和先增大后减小。、得出平均含沙量与放水流量呈对数相关,产沙率与放水流量、平均含沙量与坡度、产沙率与坡度均呈直线相关。以期为非硬化路面的水土流失预测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0.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会通过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光合碳向土壤中的输送。输入到土壤中光合碳含量的变化势必会对土壤外源碳的主要分解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壤碳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其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而这些变化会进一步增加或者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未来土壤的碳平衡取决于大气CO2浓度和全球变暖对土壤中碳的输入、输出以及碳在土壤中的驻留时间。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将对土壤碳库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何种影响,才能明确地揭示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对未来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和生产力的维持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碳库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但是土壤碳库是否成为碳“源”与温度升高的幅度密切相关;(2)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加了光合碳在玉米、小麦等植株各部分的分配,温度升高同样对光合碳的分配规律产生影响,但对不同部位的影响不一致,多呈降低或无显著影响;(3)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可能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群落结构产生交互影响,且对不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的影响程度不同,进一步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产生影响。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1)从气候变化影响植物-土壤互作角度解析根系分泌物的转化过程及其对微生物的影响;(2)通过DNA-SIP进一步研究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植物来源碳的选择性利用与碳循环的关系,从而阐明气候变化条件下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