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30篇
农学   65篇
基础科学   8篇
  17篇
综合类   134篇
农作物   10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9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丰富金山区番茄种植的品种资源,作者引进9个不同类型的番茄品种开展品比试验,筛选适宜在金山地区春季种植的番茄品种。试验结果表明,黄色樱桃番茄皇珠、珠味黄和红色樱桃番茄小翠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金山地区推广种植。皇珠果大皮薄、果肉软、风味佳、果型美,但坐果率偏低,生产中应采取人工授粉等措施来提高坐果率;珠味黄口感较甜、皮较厚、果较小、坐果性好;小翠坐果性好、果实大、皮肉一体、口感好,但采收期易发生裂果,应注意及时采收。  相似文献   
52.
温度对茶发酵叶色泽及茶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究温度对发酵外形、汤色指标和品质成分的影响,并获得快速判别发酵适度的指标,该文以福鼎大白茶品种鲜叶为原料,设置25、30、35、40℃等4个发酵温度,首次检测在制品外形L值(亮度)、a值(红度)、b值(黄度)和△E值(总色差),汤色LC值(总汤色值)、LL值(汤色透亮度)、La值(汤色红度)和Lb值(汤色黄度)等色泽属性,以及TFs(茶黄素)、TRs(茶红素)和TBs(茶褐素)等品质成分的动态变化,建立3类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发酵的进行会导致外形色泽L值、b值的下降,a值的增加,汤色LC值、La值和Lb值的先升后降,LL值的下降,各色泽属性的剧变期均发生在前90 min;不同温度比较,低温(25或30℃)有利于外形亮度L值、外形黄度b值、总汤色LC值、汤色黄度Lb值和汤色红度La的值的稳定,高温(35℃)有利于外形红度a值和汤色透亮度LL值的增加。品质成分TFs和TRs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然茶红素峰值点出现时间晚于茶黄素,整体上以25℃发酵有利于TFs的形成和累积,而30℃发酵有利于TRs累积。相关性分析表明,TFs和TRs均与TFRB(茶黄素和茶红素之和与茶褐素的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TFRB值较TFR值(茶红素与茶黄素的比值)更可有效代表茶黄素和茶红素在叶内的贡献表征;外形色泽属性与汤色色泽属性间呈极显著相关性,TFs与L值、b值、L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LC值、La值呈显著正相关,TRs仅与a值和Lb值呈显著正相关。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获得了以LL值、Lb值和b值为变量的茶黄素回归模型,R2达到0.804,结合回归模型和相关性结果可以看出外形黄度b值最为关键,可作为判断发酵适度和衡量茶黄素含量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53.
诱导型抗性在植物防御植食性昆虫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植物可通过基因和信号通路调控植物与害虫之间的互作。本研究以转Bt+Cp TI(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owpea trypsin inhibitor))基因的抗虫棉品种中棉所41为材料,使用定量PCR分别测定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危害、喷施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和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Me-SA)等处理0、6、12、18和24h后,棉花Ghppo1(Gossypium hirsutum polyphenol oxidases 1)基因、茉莉酸途径关键基因Gh AOS(Gossypium hirsutum allene oxide synthase)、Gh COI1(Gossypium hirsutum coronatine insensitive1)表达量变化。交互取食试验测定1龄棉铃虫诱导及茉莉酸甲酯诱导18 h后棉花饲喂3龄棉铃虫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虫重变化。以了解棉花Ghppo1基因在棉花诱导型抗性及棉花-棉铃虫互作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龄棉铃虫取食以及喷施Me-JA能够诱导棉花Ghppo1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而3龄棉铃虫取食及喷施Me-SA不能诱导棉花Ghppo1基因表达量升高。此外棉花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s,PPOs)同样受1龄棉铃虫取食和茉莉酸甲酯诱导,而不受3龄棉铃虫和水杨酸甲酯诱导。1龄棉铃虫取食能够诱导茉莉酸途径关键基因Gh AOS和Gh COI1表达量显著上升。交互取食试验结果表明1龄棉铃虫诱导后的棉花植株能够抑制3龄棉铃虫及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棉花Ghppo1基因受茉莉酸途径而不受水杨酸途径调控,棉花Ghppo1基因参与棉花对棉铃虫的诱导型抗性反应。本实验结果表明,1龄棉铃虫可明显提高棉花对棉铃虫及甜菜夜蛾的抗性,棉花Ghppo1基因在棉花对棉铃虫与甜菜夜蛾抗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基于安徽省634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农户兼业分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健康状况和文化程度变量显著促进农民向高度非农化发展,而农技培训和干部经历变量对农户兼业构成约束。对样本分区域研究发现,皖南地区农户最重视自身健康人力资本水平对就业选择的影响,3地区对健康状况重视程度为:皖南皖中皖北;而对农技培训的重视程度表现为:皖南皖北皖中。基于此,建议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村健康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培训体系;拓宽农民兼业渠道,增强农民创业意识;释放农村女性兼业,优化农村劳动结构。  相似文献   
55.
56.
不同品种棉花与棉铃虫互作过程中的酶活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花与棉铃虫互作时,棉花的防御与棉铃虫的反防御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此过程中几种功能酶发挥重要作用,酶活力变化的强弱也间接反映出棉花的抗虫能力。本研究分析棉花与棉铃虫互作过程中的酶活力变化,以期为棉花抗性育种、品种评价及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对棉酚含量不同的棉花进行室内接虫,测定其在受到棉铃虫幼虫危害前后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力,以及取食不同品种棉花后棉铃虫幼虫的酸性磷酸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结果表明,棉花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变化,不仅与棉铃虫危害时间相关,而且与棉花品种棉酚含量有关。低酚棉花品种的诱导抗性低于高酚品种。  相似文献   
57.
蓖麻诱集带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蓖麻诱集带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调查了蓖麻诱集带及其临近棉田和对照(不种植蓖麻棉田)的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结果表明,蓖麻诱集带的种植能显著降低3代棉铃虫发生期棉田落卵量及棉花生长后期烟粉虱和小花蝽的种群数量,而对棉田其他主要害虫和主要天敌种群动态无显著影响。虽然蓖麻的种植未能显著降低棉花上绿盲蝽的发生数量,但蓖麻能吸引大量绿盲蝽繁殖。蓖麻和临近蓖麻棉花上昆虫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极显著高于对照棉田,而两者的优势集中性指数极显著低于对照棉田。这可为以后种植蓖麻诱集带诱集棉田主要害虫及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8.
针对当前行业中存在的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难题,分别从名优绿茶机采适期、名优绿茶机采设备选型、机采操作技术,以及其他机采辅助技术等方面,全面论述了名优绿茶的机械化采摘技术,以期为名优绿茶机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9.
温室效应带来的高温胁迫对人类及农作物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棉花中内源激素含量的调节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其抗逆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高温胁迫对棉花等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高温胁迫对公认的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以期为农作物尤其是棉花通过明确高温胁迫下相关内源激素的变化,辅以外施激素培育具有耐高温等适应性的棉花新品种,同时为棉花响应逆境胁迫的生理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0.
基于冯·诺依曼效用函数和政策干预理论,通过引入补贴和技术风险对技术采用模型进行了修正,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补贴对技术采用的影响机理,并利用山西和河北两省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补贴对低碳农业技术采用的干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该技术采用率偏低,只有17%;2)补贴政策对技术采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考虑样本选择性偏误后,补贴的这种正向干预效应变大;3)技术风险对技术采用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4)补贴分配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参加项目是补贴分配的制度"门槛",土地规模和土地产权是补贴分配的显著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