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3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49篇
林业   125篇
农学   146篇
基础科学   93篇
  125篇
综合类   833篇
农作物   119篇
水产渔业   137篇
畜牧兽医   488篇
园艺   118篇
植物保护   6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本文通过对姜堰市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的主要形式、推行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2.
植被变化对人工林地蓄水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混交林改为桉树人工林后土壤层和凋落物层水量调蓄功能的变化规律,采用室内试验与野外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尾巨桉林和马尾松×杉木混交林0—30 cm土壤层和凋落物层的蓄水功能。结果表明,3年生尾巨桉林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比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低8.8%和4.6%,尾巨桉林土壤饱和持水率显著大于混交林;混交林改为尾巨桉林后,0—30 cm土壤层最大蓄水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土壤水分蒸发速率加快,非降雨天气下尾巨桉林土壤蓄水量显著低于混交林;改为尾巨桉林后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和潜在蓄水量显著减少,但随着林龄增加,尾巨桉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和潜在蓄水量逐渐回升,凋落物最大持水率逐渐降低;降雨条件下人工林凋落物层比土壤层易于达到其理论最大蓄水量。  相似文献   
103.
以富营养化类型不同的乌梁素海和岱海为对象,根据水域面积及生态类型进行采样及分析测试,开展了湖泊沉积物中微生物量与有机碳形态的相关性研究,对比分析了2个湖泊沉积物微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初步探讨了2个湖泊沉积物微生物量与含水率、pH及有机碳各形态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量介于5.59×10^8~32.46×10^8个·g^-1dw,平均16.36×10^8个·g^-1dw;岱海表层沉积物微生物量介于4.76×10^8~43.66×10^8个·g^-1dw,平均25.04×10^8个·g^-1dw;乌梁素海微生物量的高值区位于湖区东南部,岱海微生物量的高值区位于湖心区;2个湖泊沉积物柱芯中的微生物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少,沉积物微生物量与含水率、总氮和活性有机碳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4.
[目的]了解四川桤木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生长及叶片养分含量的特征,为桤木无性系初级种子园和国家级桤木良种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12月在平昌县采集30株四川桤木优树的穗条并嫁接,同年9月测定嫁接幼苗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结果]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的株高、基径、生物量、根冠比、叶片N、P、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存...  相似文献   
105.
石羊河流域荒漠区主要固沙植物根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分层半挖法研究了石羊河流域荒漠区主要固沙植物梭梭、红柳、白刺吸水根系根重密度分布规律、根系表面积变化规律以及与对应的微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梭梭、红柳、白刺根系长度受粘土层阻碍较大,随着植物根区粘土层的出现,粘土层以上靠近粘土层根系密度增大,粘土层以下远离粘土层根系密度先增大再减小,但物种不同,呈现这种规律的根级并不相同,梭梭表现为小于1 mm根系,红柳和白刺表现为1~2 mm根系与2~5 mm根系;根系表面积变化亦具有这种特点.土壤容重对荒漠植物根系影响较大,土壤分形维数、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对应的根系指标显著性不高.  相似文献   
106.
植物乳杆菌高密度增殖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制新型微生态制剂, 对常用益生菌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的增殖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方法对植物乳杆菌Lp-2 的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了筛选和优化, 确定了最佳培养基.最后,研究了大规模培养工艺及其培养过程的放大.试验表明:蔗糖29 g/L,酵母膏31 g/L,蛋白胨25 g/L,K2HPO4 20 g/L,NaAc 6 g/L,柠檬酸氢二铵2 g/L,Tween80 2 g/L,MgSO4 0.1 g/L, MnSO4 0.1 g/L,在25℃、100 r/min的培养条件下在3 t发酵罐培养9.6 h,所得植物乳杆菌的最大产量约为1010 CFU/mL.实验表明了此植物乳杆菌增殖优化方案成效明显,可以放大推广生产.  相似文献   
107.
小麦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粉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食品和食品原料之一。我国小麦粉中微生物含量较高,一般为103-105cfu/g,不利于其储藏期间的品质保持和加工食品的卫生安全,甚至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围绕我国小麦粉微生物污染现状,以及小麦粉生产过程中易被微生物污染的环节,探讨了小麦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防控技术,为提高我国小麦粉的食用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多杀菌素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刺糖多孢菌C4-10-8B为试验菌株,对多杀菌素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刺糖多孢菌的多杀菌素发酵产量。【方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碳源、氮源、前体、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对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影响,最后通过正交试验综合考察发酵培养基中各组分对多杀菌素产量的影响。【结果】葡萄糖是较优碳源,最佳质量浓度为40.0 g/L,当葡萄糖与糊精(质量比5∶2)复配时,多杀菌素产量较对照培养基提高18.35%;棉籽蛋白为最优氮源,25.0 g/L棉籽蛋白与15.0 g/L玉米蛋白胨或0.6 g/L硫酸铵复配时,多杀菌素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40.0%和45.3%;乙酸钠和谷氨酰胺质量浓度为1.0 g/L时,均能使多杀菌素产量较对照提高21.5%;K2HPO4对多杀菌素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其质量浓度为2.5 g/L时,多杀菌素产量较对照提高24.5%;ZnCl2对多杀菌素合成也有促进作用,而MgSO4和CoCl2则显著抑制多杀菌素合成;通过2次正交试验获得最优发酵培养基,利用该培养基时多杀菌素产量可达395.54μg/mL,比对照提高了62.5%。【结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最优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50.0 g/L,棉籽蛋白25.0 g/L,玉米蛋白胨20.0 g/L,(NH4)2SO40.8 g/L,谷氨酰胺1.25 g/L,乙酸钠0.8 g/L,NaCl 3.0 g/L,K2HPO42.5 g/L,FeSO450.0 mg/L,ZnCl225.0 mg/L,CaCO31.0 g/L。  相似文献   
109.
为了研究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异育银鲫肠道菌群和消化机能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酿酒酵母(0.04%、0.06%、0.08%)、嗜酸乳酸菌(0.01%、0.02%、0.03%)以及枯草芽孢杆菌(0.01%、0.03%、0.05%)3种益生菌制剂,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配制成9种复合微生态制剂。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对肠道乳酸菌和芽孢杆菌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枯草芽孢杆菌对肠道乳酸菌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3种益生菌对大肠杆菌和气单胞菌含量的影响均显著(P<0.05)。3种试验益生菌对异育银鲫前、中、后肠段的淀粉酶、脂肪酶及蛋白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P>0.05)。酿酒酵母对肠道消化酶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最大,对磷表观消化率影响的极显著(P<0.01),对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酿酒酵母、嗜酸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3菌种适当搭配可改善异育银鲫肠道微生态环境,有益于消化酶的分泌和饲料养分的消化,较优的组合为酿酒酵母0.08%、嗜酸乳杆菌0.03%、枯草芽孢杆菌0.01%。  相似文献   
110.
卢航  芶琳  李成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31-13433
[目的]探索并建立悬铃木方翅网蝽总DNA提取方法。[方法]采用改良SDS法结合Silica吸附柱提取悬铃木方翅网蝽总DNA,通过分光光度法、琼脂糖凝胶电泳对获得的DNA进行浓度、纯度及质量检测。利用PCR技术,分别扩增悬铃木方翅网蝽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和基因组28S基因,克隆测序。[结果]悬铃木方翅网蝽总DNA浓度为52.8μg/ml,A260/A280为2.06,琼脂糖凝胶电泳条带清晰。PCR扩增产物条带清晰特异,经克隆并测序后表明为悬铃木方翅网蝽COⅠ和28S基因。[结论]该方法可得到较纯净完整和扩增效果良好的DNA,能满足进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