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22.
本文为中国雄尾螨属的分类研究总结,文中记述了一新种链孔雄尾螨Arrenurus cateniporus sp.nov.。含此新种属中国现知计21种,其中已确定亚属关系的有15种,分属3亚属。本文结合作者近年研究及早期报道,记述了已知种简征。  相似文献   
23.
报道中国水螨属1新种刺突水螨Hydrachna tuberata sp.nov..其主要鉴别特征为:雄螨生殖域扁圆心形,雌螨生殖域桃形,均不长达EpⅣ的后中缘末端,p-Ⅱ背部具5根栓毛.  相似文献   
24.
为探究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对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的潜在控制能力,在温度19~31℃、相对湿度(75±5)%条件下应用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研究了加州新小绥螨对侧多食跗线螨各螨态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对侧多食跗线螨的卵、幼螨、若螨和雌成螨的选择性捕食系数分别为0.64、1.50、0.77和1.09。不同温度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 II型,对猎物幼螨和雌成螨的控制能力最强;28℃时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能力最强,对侧多食跗线螨卵、幼螨、若螨和雌成螨的攻击系数分别为0.45、0.97、0.79和0.82;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27.10粒、71.94、32.79和35.21头。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作用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增加,捕食作用率下降,28℃时捕食作用率与其自身密度的关系为E=0.4345P~(-0.6278)。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对侧多食跗线螨有很好的控制潜力。  相似文献   
25.
礼服甲螨科是一类低等甲螨,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目前全世界已知有8属1亚属59种6亚种,国内现知5属8种。总结了世界礼服甲螨科各属在各个世界动物地理区分布的种数、中国礼服甲螨科已知种的区系属性,编制了该科分属检索表和中国已知种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26.
水稻矮缩病是不同病毒引发的几种植株矮缩症状的总称。为全面了解该病媒介昆虫的传毒机制,对水稻普通矮缩病毒、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锯齿叶矮缩病毒和草状矮化病毒引发的水稻矮缩病的媒介昆虫及其传毒机制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分析和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7.
研究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行为,记录每天的产卵数量,成虫每天的产卵数有1个高峰期.观察稻纵卷叶螟幼虫、蛹的行为,包括争斗、蜕皮、做茧等行为.不同水稻生育时期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分蘖期水稻饲养幼虫最合适,以水稻幼苗、抽穗期水稻饲养均无法很好地完成世代.  相似文献   
28.
贵州果园益螨资源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9.
吴红波  ;金道超 《植物保护》2007,33(6):121-123
研究了贵州省烟田蚜虫的种类,结果表明:迁入到烟田的蚜虫隶属9种,其中桃蚜(Myzus persicae)、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麦长管蚜(Macrosiphum miscanthi)占诱集蚜量的90%以上,尤以桃蚜数量最大,是烟田传播病毒病的主要蚜种,能传播多种烟草病毒病。试验结果还表明,单作烟田和毗邻油菜的烟田病毒病发病较高,麦套烟的发病较轻;甘蓝蚜、豆蚜和萝卜蚜基本上不能在烟叶上定殖。  相似文献   
30.
蚜虫是同翅目胸喙亚目的一个重要类群,发生种类多,数量大,繁殖速度快,危害重。药用植物在栽培过程中遭受各种病虫害的危害,目前主要依靠化学农药防治。而过量施用农药,不但使中药材中农药残留超过FAO、WHO或我国规定的允许标准,直接损害人体健康,而且研究表明,某些药用植物施用农药不当,使其有效成分降低,因此,进行中药材无污染新技术的研究,生产无公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